全国工商联课题组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北京 100006)
融资难已经成为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在黄孟复同志的率领下,全国工商联调研组赴重庆等地进行深入调研,并联合有关部门专家开展专题研究,请地方工商联进行专门调查。调研后的主要判断和建议是:我国金融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存在严重矛盾,最主要矛盾是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供给由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大中型银行金融机构控制,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配置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绝大多数 (95%以上)小型企业得不到任何正规金融资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小企业,应当改变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与政策思路,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改变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改革相关制度,调整相关政策,明确改革目标。
金融资源实际供给流向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取向的这一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五大结构性矛盾:一是金融资源国家垄断为主同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为主的矛盾;二是金融管理政策的计划与市场并重同实际经济运行的市场为主的矛盾;三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十分强势同民营中小银行十分孱弱的矛盾;四是国有企业、大企业融资充足有余同民营企业、小企业融资严重不足的矛盾;五是正规金融资源流动性相对不足同非正规金融资源地下快速流动的矛盾。这五大矛盾的存在,造成了我国金融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这种不适应性的长期存在,凸显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来看,我国银行金融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倒挂现象和巨大的需求缺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从企业有效需求的角度讲,无论是大中企业还是小企业对分享金融资源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只要市场中有大中小企业等需求不同的各类企业群体,就应当有相对应的金融资源配给来满足各类有效需求。金融供给的制度安排、机构定位与分工、金融产品的创新等等,都应适应这种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国家的金融资源供给理应流向各类企业的有效需求,银行设置结构也理应与各类企业的数量结构相适应。大的金融机构要发展,小的也要发展,只着眼于求大、求全、求上档次,期望企业的金融需求削足适履肯定行不通。因此,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亟须调整,以适应市场主体结构变化特点的客观要求,以形成一个能够高效率配置金融资源、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一种能使金融资源自动流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资源配置机制。同时,金融市场适时、适度和适量开放,也会推动我国金融行业进入一个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我国习惯于将中小企业相提并论。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与小企业融资大不相同。目前,来自金融与产业部门的不同判断本身说明了中小企业融资与小企业融资是悬殊很大的两个问题。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已经大为改善,特别是自银监会提出中小企业融资要坚持“四个到位”、确保“六项机制”、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等一系列措施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更快;另一方面,工信部和中小企业认为小企业融资依然艰难,尽管采取了不少积极措施并取得了相当效果,但小企业依然融资无门。尽管今年全国信贷规模迅猛增长,但大多数小企业却依然得不到贷款。二者判断不一,说明中小企业融资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信贷数据绝不能说明小企业融资状况。
现有数据表明,小企业融资基本没有解决。一是大银行的小企业客户数量非常少。根据工商银行的数据,到 2009年 6月,工行的企业客户中,中型和小型企业为 1.9万多家和 3.4万家,占企业客户的31.9%和 55.9%;贷款为 16262亿元和 4041亿元,占企业贷款的 39.36%和 9.78%。工行 2008年底有营业网点 15676个,平均一个网点才 2.2个小企业客户[1]。全国资产信贷规模最大、客户覆盖面最广的工行才有 3万多家小企业客户,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小企业客户更少。二是银行统计项下的小企业贷款比重仍然很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53.1%,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只占中小企业贷款的 16%,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8.5%。2009年一季度,中小企业新增贷款 1.1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 17.6%。按照银监会口径的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只有 3.75%,低于 2008年 5%的比例。三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小企业贷款更为艰难。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小企业贷款余额比 2007年增长 15%,但到第四季度,全国小企业贷款总额同比减少 1325.5亿元,减幅为 7.4%。2009年一季度,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信贷增长 34%,但小企业的品种贷款增速只有 6.6%。而部分地方小企业贷款还有所下降,如广东省去年小企业贷款下降 6.4%。
实际上,我国中型企业问题与小型企业问题差别很大。一是数量差别明显。在我国,企业结构呈现出大企业很少,中企业不多,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形状①按照目前分类标准,以工业企业为例,小企业指从业人员 300人以下、销售额 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 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中企业指从业人员 300~2000人、销售额 3000~30000万元、资产总额 4000~40000万元的企业。。从市场主体看,2009年 6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 692万家,占全国企业的 69%,户均注册资本185万元,另有个体工商户 3063万户②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测算。。从工业企业看,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 (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35.9万户,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0.8%、9.05%和 90.15%;另外还有 100多万家规模以下企业[2]。总体看,全国大企业不到一万家,占全国企业的不足 0.1%;中企业不到 10万家,占不足1%;其余 99%以上是小企业。二是信贷条件差别很大。我国中型企业,其资产质量、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等方面,绝大多数符合银行信贷要求,因此,绝大多数都在银行开户并获得授信和贷款。三是银行信贷覆盖率差别悬殊。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 45个国家企业信贷发放情况的研究,大、中、小三类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比重大约是 58∶23∶19。我国银行贷款的企业覆盖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为 100%,中型企业 90%以上,小型企业不到 20%,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不到 5%。可见,中型企业信贷状况与大企业近似,与小企业甚为悬殊。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小企业明显不同于中企业,这种不同在融资方面更加突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质上中企业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小企业。如果将中企业与小企业融资问题混同,必然导致认识判断与政策决策的失误,客观上掩盖了我国企业融资问题的实质,误导了人们认识与判断问题的方向,影响了国家金融信贷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拖延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要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着力点放在小企业上。一方面,要改变认识和判断问题的角度与思路。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应将解决中小企业问题调整为解决小企业问题,既包括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包括小企业的财税、就业、技术、培训等方面问题。在这些方面,中型企业的问题基本不存在或并不突出,而小企业的问题是普遍而严重地存在。从金融机构方面看,不宜再笼统地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应明确提出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确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一大社会责任。金融机构有责任将我国庞大的金融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大、中、小型企业中去,使其流向与大、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经济社会效益相适应;有责任公平公正地对待小企业,为小企业提供与其经营特点和有效需求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金融制度政策、管理规范、商业模式和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小企业的资产与经营质量不高,对其贷款,成本高、收益小、信用差、风险大。这种认识又影响了社会对小企业信用状况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小型工业企业的总体质量并不差。2008年,全国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亏损面分别为 18.7%、22.2%和 17.5%,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59.8%和 5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6.07%、5.33%和 5.04%,总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81%、5.14%和 7.03%,主营业务收入税收贡献率分别为 5.43%、3.79%和 3.3%。特别是从解决就业的社会效益看,每 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带动就业的人数,小企业为 2.3人,中企业为 2人,大企业为 1.22人[3]。
总体上看,根据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在全国近 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近 20万户私营企业和 33万户小型企业,利润高、效益好的占 1/3以上,有一定利润与效益的占 1/3,微利、亏损的不到1/3。就规模或限额以上小型企业情况看,多数企业的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财务记录、市场信誉并不差。特别是从解决就业的社会效益看,单位资产和营业收入带动的就业人数,私营和小型企业明显高于其他经济类型和规模企业。
可见,利润高、效益好的 1/3以上的私营和小型工业企业,其在市场上的商业信誉 (主要指对上下游客户守合同、重信誉)是比较好的,有一定利润与效益的 1/3的企业,其在市场上的商业信誉也是基本不错的。因此,解决这 2/3以上的私营和小型企业的信贷问题,不仅不会增加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而且会给银行金融机构带来不小收益。它们理当是可发展的潜在客户,是有效益的风险小的客户,是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与利润来源。
我国大中型银行机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其资产占2008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 51%;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中信、光大等多家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和一家私营控股的民生银行,其资产占全国的14.1%;三是城市商业银行,共有 100多家,多数是地方国有控股银行,其资产占全国的 6.6%;四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资产占全国的 11.5%。
作为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我国大中型银行机构企业客户长期以来主要以大企业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应国家货币政策的要求,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上有所增加。2008年上述四类金融机构中,中小企业贷款占其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45%、50%、70%和 95%以上①根据 2009中国统计年鉴估算。。从数字上看,大中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比例并不低,但细分来看,给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却并不高。从 2001年至 2008年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情况来看,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贷款比重基本上在 10%以内。2009年 6月底,全国银行短期贷款中的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为 1533亿元和 1739亿元,占短期贷款比重分别为 3.47%和5.23%[4]。因此,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明显提高大中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比重。
大型商业银行要在总行和省级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总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明确小企业信贷比重并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这一比重。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要由目前的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45%提高到 55%以上,其中小企业应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20%以上,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 45∶35∶20的比例格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要由目前的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50%提高到 60%以上,其中小企业应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30%以上,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 40∶30∶30的比例格局。
目前,全国有 136家城市商业银行。全国共 283个地级市,凡有条件者均可开办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至少可扩展到 300家。地级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应由目前的占其企业贷款的 70%提高到 80%以上,小企业贷款比重与中企业相当,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 20∶40∶40的贷款比例格局。
农户和小型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农村金融机构是主要面向这两类企业服务的。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至少要达到其企业贷款的 70%以上,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仅有城市商业银行 1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 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 160多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00多家,相比美国资产在 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就有 7000多家的情况,小银行数量规模已远远滞后于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推动现有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逐步提高小企业贷款比重,更要大力发展小银行,通过增加金融供给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社区银行是指在大中城市的特定区域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小银行。社区银行在目标市场方面主要服务于周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在客户关系方面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广泛接触居民、深入了解社区事务,在贷款审批方面拥有更完备的贷款人信息等特点,使其在促进社区小企业发展、稳定社区居民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大中城市应广泛建立社区银行,以推动城市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科技银行是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机制创新的、专业化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在科技型企业聚集区域大力发展科技银行,同时实现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盈利性的弊端,能够充分满足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参照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在城市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广泛建立专门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科技银行。对此,可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地先期进行由社会出资、风险自担的试点。
在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金融支持不足始终是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在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转向粮棉收购、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县及其以下分支机构重点转向中心城市后,农村地区金融支持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农村地区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主要以农户和城乡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到 2009年一季度,我国农村银行才 22家,农村合作银行才 163家,农村信用社也只有近5000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全国 2800多个县,要争取在三至五年内,每个县都建立一至二家小银行,建立三至五家小额贷款公司,发达县可以更多;建立更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同时,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要明确小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小企业、个体户和个人,其信贷比例不得低于 85%,另外 15%可以为中型企业或其他方面 (非企业经营)服务,不得贷款给大企业。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一直存在,且在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民间金融非法的地位,使其失去了正常的监督和管理,由此也造成了其贷款利率过高、易引发民间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应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让地下民间金融机构逐步、稳妥、有序地走向公开,主要为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其公开化和合法化的主要途径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开办村镇和社区等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或与他人合办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针对小企业贷款难的特点,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抓紧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小企业贷款的支持性政策和激励机制,以此弥补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成本偏高、利润偏低、甄别困难、风险较大的缺陷,切实克服小企业贷款的天然屏障,推动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现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过少,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现有商业银行大力增设分支机构,为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创造条件。地方政府也要研究相应优惠政策,以增强地方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积极性。
对大中型银行,要充分考虑其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在财务会计政策上应允许其相应扩大成本支出范围和额度,以反映真实成本。要根据部分信贷人员对小企业贷款的“慎贷”心理,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对小企业贷款,要单独安排信贷规模,单独进行业绩考核。对为小企业贷款形成的呆坏账,要有单独的评价、核销制度,对服务小企业的放贷人员,应推行尽职免责制度。
对商业银行贷款应实行差异化税收管理,即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要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所得税税率,以此增强其为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应作为小企业来扶持,要使其能够获取合理利润,以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免征营业税,并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小额贷款公司,不应按普通公司征税,即按资本金放贷的利息收入纳税,而是应参照农村信用社实行营业税按 3%征收、三年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各级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块资金既可以对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也可以作为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基金,对担保公司的风险进行适度补偿。同时,还可用于建立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不断完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此外,工商联应在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深化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担保企业协作、规范担保业行为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进一步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组织协调优势,加强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二是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库、企业诚信信息库、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库等,探索解决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成立各种形式的担保商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规范担保行为,同时加强担保机构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担保,风险共担。加大各行业协会与担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帮助企业获得担保的同时拓展担保企业的业务领域。五是发挥工商联联合的优势,建立会员企业内部资金互保融通平台。
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降低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要稳步推进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融资,积极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鼓励成长型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资金缺口,鼓励大中小企业合作,发挥大企业资金优势,密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为各类中小企业产权、股权、债权等提供交易平台,不断探索和推广通过电子商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联保贷款的模式。
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现有征信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还不完善,还不能有效整合工商、税务、司法、海关、质监等多渠道信息,银行在全面获取小企业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准确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此外,现行企业融资的银行信用评价标准与制度的设计也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主要适合于大中型企业,对小企业并不适合。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记录、公开的商业信用记录和足额可供的抵押物品,但它们中的相当大部分实际经营效益较好,具有较强的偿贷能力,可是在现有条件下却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另外,我国缺乏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关管理办法,只有一些中介机构部分地承担信用评级职能,管理部门对其刚性约束手段不多,容易产生评级机构不守信的现象。同时,我国还缺乏一套确定小企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化解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完善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必须积极推动专门的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要大力推进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现有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整合财政、税务、工商、海关、银行、质监、司法及有关中介机构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小企业征信获取的长效机制,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小企业信息通报平台。相关信息可进行社会联网,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查询。
第二,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系统要尽快研究提出一套适合小企业的银行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一些地方创造的看小企业“三品”(人品、产品、押品)和“三表”(水表、电表、报关表)的成功经验,可以提升、转化为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制度。要以小企业在银行的商业帐户记录、小企业经营者在银行的个人信用记录和在社区的不动产记录为基础,以银行为依托,综合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综合评价,建立一套小企业信用记录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这是解决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
第三,大力推进小额贷款担保,广泛发展贷款担保公司。目前,全国有近 4000家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共为 20万户中小企业解决担保贷款 6000亿元左右。要以此为基础,更广泛地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在今后三至五年内,每个县至少可以发展三至五家贷款担保机构,全国可发展上万家。
第四,按照小企业信用记录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进一步引进、培育权威性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评价结果可作为小企业贷款时银行认可的信用标准和条件,以降低融资成本,缩短银行放贷时间,提高融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要严格规范信用单位、信用主体的评估和授予制度。
第五,进一步推动加强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银行、财政、税务、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可通过引导和帮助小企业健全财务、质检等相关制度,促进企业综合授信评级的提高,创造条件扩大银行对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和数量;同时,还可通过广泛教育和业务培训,普遍提高小企业经营者对金融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对企业和个人自身信用的自觉性和严格要求,对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途径的有效方式方法。要向社会大力宣传小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社会效益情况,改善其融资的舆论环境,让银行认识到相当大比例的小企业实际经营是有效益的,实际商业信用是好的,对其贷款是有效益和安全的。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法律惩戒、社会监督和市场惩戒机制。
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到 2020年前,通过深化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小型企业状况和特点相适应的银行金融服务制度和法律政策扶持体系,广泛发展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基本满足限额或规模以上小企业对信贷融资服务的正常需求,适当和合理满足限额以下部分有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及相当部分个体工商户对信贷融资服务的合理的和有效的需求。
[1] 2009年半年度报告 (A股)[R].北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资金运用)[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