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民主体 培育新型农民:赣州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2010-02-15 13:09:20曾新方
中国发展观察 2010年3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 曾新方

培育新型农民,是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农民教育培训涉及面广、人多、情况复杂、工作量大,投资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周期长、迟效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口号多、形式多,落实少、实效差,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没有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没有建起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经费、人员没有保障;在教育培训中强调职业技能的“过程性”培训,忽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战略性”拓展;习惯于政府单向的集中培训,缺少多元化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只注重“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忽视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等等,导致培育新型农民工作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取得实效、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展开,农民主体的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全国各地也在不断地探索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与模式。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培育主体性农民、持续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六年前,赣州市委、市政府就把农民教育培训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开始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始终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来推进;2008年又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启动了“学习型农村”建设。回顾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好培育新型农民这一“打基础、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在操作层面上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必须着眼长远,革新观念,科学系统规划。几年来,我们着眼于从战略上化解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女性化的矛盾,着力突破“务农不要求素质,农民不需要培育”的认识误区,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2003年制定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五年实施纲要》、《公民职业化培训工程五年实施纲要》,全面系统地部署了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两大培训工程的软、硬件体系的建设,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落实。2008年又从“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理念出发,专门研究制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规划用10年时间在全市建设学习型农村,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市、县、乡、村(村落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农民培育新体系,突出塑造农民“自强、勤劳、合作、向上”的精神,提高农民农业科技、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经营、健康和道德四大素质,把农村建设成人人爱学习、会学习、有条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依托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和香港工业园,规划建设赣州职业教育城,实施校企合作,培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必须开发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但到了基层在工作实践中常常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潜意识地被忽视、被弱化,导致教育培训资源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格局,难以形成工作体系、发挥现有培训资源潜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市级以全国重点农学中专——赣州农校为龙头,整合市直农口部门专家和网络、电视等传媒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集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教材编写、师资培训以及农业信息交流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各县(市、区)整合职教和涉农场所,普遍改造或新建了一所县级农民学院;在乡(镇)整合涉农所站、行业协会和民间种养能手,建立农民培训中心;结合村庄整治建设,在村部和社区普遍建立农民培训室和文化中心户,整合资金资源。到目前为止,全市整合阳光工程、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金蓝领工程、扶贫培训工程等资金近亿元用于培育新型农民。通过优化重组配置,建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2832个,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484个,村落社区培训活动室3447个,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培训“上面有项目,下面没平台”、“项目有资金,落实难监管”的问题,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集中化、定点化、经常化。

三是必须创新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是有步骤、大规模、可持续地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近年来,许多国家部委都结合部门职责,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部署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到了基层存在“条块分割、统筹不力”的问题。为此,我们着力突破“零散型、突急性、短暂式”培训的现实弊端,按照“党委定方向、政府抓管理、基地搞培训、行业促指导、乡镇帮组织、村级荐学员”的思路,实施“四为主”的工作机制。即市级以统筹协调教育培训为主,负责制定教育培训优惠政策、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督促检查实施情况。县级以组织实施教育培训为主,负责组织农民进行培训。乡镇以组织农民参加培训为主,负责对辖区内农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按照需求组织参训。劳动保障部门以推荐就业为主,负责引导农民就业和帮助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依托全市较为完善的培育体系,灵活采取“四式”培训,即“依岗式”培训,市、县两级对农村党员、村主任、村落(社区)理事,以及农村经纪人、妇女骨干、青年带头人等,按照岗位知识技能需求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履职能力;“点菜式”培训,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或社区培训室,实行农资技物结合、优化售后服务,组织大公司定期与不定期地派遣农技服务队,解决农民生产疑难问题;“赴圩式”培训,依托农村社区文化中心户,在不影响户主家庭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村民可自由赴圩一样,随时到社区中心户交流信息、咨询问题、参与娱乐;“师徒式”培训,每个县、乡均建立一个农民创业孵化园,通过政府给政策、市场化运作、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小户跟着大户学技能、学创业,不断扩大规模、增收致富。

此外,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四位一体共同筹资的培训投入机制。推行编写标准化培训教材、打造标准化培训基地、采用标准化培训模式、实行标准化统一考核等“四标准”的质量保障机制。

四是必须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突出经常性教育是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特点的基本培育方式,是确保培育新型农民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以“方便、快捷、高效”和“农民乐于接受、有兴趣参与”为原则,首先市、县两级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在赣州电视台专门设立农业科教频道,按照“农民参与办、办给农民看”的宗旨,开播了《新农村》、《农民讲堂》、《乡村报道》等栏目,为沟通三农信息、传授实用技能、教化乡村民风、丰富农民生活开辟专门的视频服务平台。其次依托赣南日报资源和发行网络,专门开办了《新农民》周刊这一农民自己的报纸,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免费派送,覆盖到每个20户以上的村落社区。第三是建立赣州农业信息中心、赣州三农网,开通了12316服务热线、移动短信群发平台,健全了乡镇农民服务中心、各类农民培训基地。目前,全市基本建立了电视、电话、网络、报刊、短信和现场咨询等手段为主,资源互补共享的“六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育公共服务平台,让广大农民都有条件学习,都能就近找到教育培训基点,解决了“农民有意愿,又怕花钱误工”等现实问题。第四是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新农民活动周、农民民乐电视大赛、新农民技术能手大赛、农民文艺汇演,创评“百佳外出务工人员”和“十佳外出务工返乡创业标兵”以及“和谐家庭”、“十大孝子”、“好婆媳”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热情。

五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注重发挥农民自我教育的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激活农民的主体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培育新型农民的基本策略。首先培育骨干,激发农民互教互学。重点对农村党员、村民理事、在家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干部等“五种”骨干进行实践教育,引导他们支持、参与、管理、监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通过他们教育、影响广大农民群众。如针对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是妇女的特点,在全市每个县均建立一所新妇女培训学校,着力培育“五学五会五好”(即学技能、会经营、创业致富好,学政策、会维权、遵纪守法好,学育儿、会教子、儿女养育好,学礼仪、会持家、邻里关系好,学烹饪、会保健、身心健康好)的新型女农民。其次是实施“农村能人”工程,确立农民中心户。从“致富、治家、调解、办事、文化”五个方面,制定能人评选机制和标准,由市、县、乡村、社区分层分级表彰、确定一批中心户,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搞活农村文艺体育事业、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第三是引导农民组建小型组织。如说事评理会、书画协会、韵文协会、腰鼓队、民乐队、龙灯队、山歌队、茶灯队、武术队、红白理事会等,特别是在村落社区建立说事评理室,推行“说三事、评三理”,即“说家事、说公事、说农事,评德理、评情理、评法理”,推动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第四是在参与基层民主活动中教育农民。尊重民主选举,选出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带头人;坚持民主议事,重大决策实行“一事一议”,尊重多数农民的意愿;实行“村务公开”,培养农民“公正理事、阳光办事”的风气。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到,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和系统性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职能,不断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建强平台,做到长期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努力把“难事”变成“常事”;必须严格执行劳动预备与就业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成为社会共识,为培育新型农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解决农民“精神贫困”、“文化温饱”、“技能短缺”、“知识匮乏”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