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琼 山丹县第三中学 734100
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任玉琼 山丹县第三中学 734100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小学生科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但透过这些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我们静心思考,如果我们仅仅把“以探究为核心”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活动”,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那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片面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探究的本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探究热情;知识储备;方案和分工;探究动机;探究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题学习,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得到比较全面的答案。旨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训练他们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促进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交际与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对科学现象有种种疑问,他们迷惑,好奇,他们有了解(探究)的欲望。他们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能想象出外星人的模样、生活,他们有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的遐想,他们有追究事物根源的热情,可是他们有限的观察能力,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地域、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对一些事物、现象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无疑对小学科学教师将是一次新的挑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课,在内容上大量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历史和地理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并有大量的观察、实验等课内外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让创新的火花在科学课堂上绽放?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和增强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积极性的前提和保障。激发探究学生热情的意义就在于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问题,旨在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生发出求知欲望,激发探索的勇气。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营造一个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宽松、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探究状态,将会对学生的顺利探究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例如:教学《研究磁铁》一课时,在轻松的乐曲声中,我出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图,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向学生提问:“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我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来,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此时,我说:“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学生十分惊奇,我露出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手里藏着磁铁,是磁铁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铁针,老师,我还能让小鸟飞,让乌龟爬呢?……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例如,《水结冰了》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这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水结冰后有什么特点,进而让学生了探究水的状态变化。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并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结冰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虽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完成的,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2.1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老师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准备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准备实验材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讲课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2.2 开展知识拓展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新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研究《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交代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教师要示范磁铁性质之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示范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展示后,老师就是嘴里什么都不说,学生也能知道磁铁的性质了。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差距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用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培养他们兴趣、求知欲的机会,恰当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教师激趣导入后教师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树叶,同时还让学生上交“问题卡”.问题卡上有关树叶的问题很多:
1).树叶为什么很多都是绿色的?
2).为什么秋天会落叶 ?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黄颜色 ?
4).为什么松树,仙人掌的叶子像针一样?
5).树叶有的椭圆形,有的像我的手掌……自然界有几种形状的树叶?
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但时间很有限,控制很严,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害怕学生提出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决不能操之过急,自以为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个层次:第一,积极鼓励,使学生“敢问”。小学科学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问”的精神,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评价得当。激励鼓舞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敢问”的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其心里有“敢问”的安全感。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使其大胆质疑,从而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第二,传授方法,使学生“善问”。“善问”是会问的更高一层的境界。科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从探究的题目、线索、悬念中发现问题,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课文的学习目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发现问题。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来进行调动学生的探究动机。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讲《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问题与表述,并及时给予点拨和激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对于爱提“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正面的引导,切忌抹杀学生独到的思维。作为教师请时刻提醒自己,“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比如有一个学生“虎子”,在班里是有名的刺头,爱提问题。有时甚至是故意给老师制造“麻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一块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大家认为,这个学生虽然有些调皮,但智力水平比一般同学要高一些,应该给其正面引导,使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于是,老师们在教学中达成默契,对他所提问题采取思维诱导、行动示范、激励创新等方法,效果很好。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科学探究之路在不断地向前延伸,以上只是我在这条路上行走时的几点思考,但我总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体现在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个不经意的教学环节中,才富有灵性。只有树立起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让学生看有所感,思有所启,探有所获,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经历过程、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考虑一生,科学探究之路才能永远鲜花满地。
[1]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1版.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大学出版社.2001.
[4]崔相录, 曾天山.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