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胤 ,张 晖,秦 晋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为满足国家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创建的。高等职业教学的兴起,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决定高职自身发展的“命门”所在。为此,教育部提出“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
社会的每一次转型和每一次变革都必然伴随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需求。如何深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现行的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和制约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观念和方法。
2.1 过多的以教师为中心,较少关注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而厌烦体育运动。
2.2 教学内容大而杂,频繁的项目更换不能适应高职学生运动技术形成,导致学生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不知道怎样锻炼身体,也没有感兴趣的项目,更没有一技之长。
2.3 教学手段与目的的重心颠倒,各项运动技能测评的标准往往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能力的手段,这与为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相去甚远,手段的地位被无形的抬高,目的的重心在不断下沉,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无奈的被动状态,为应付各种“测试”而进行锻炼,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本意。
2.4 高职体育教学并没有与整个高职教育理念相结合,特别是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为了克服旧的教育模式弊端的影响,更好地实现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宗旨,学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应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技术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体育接轨,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完成“自然人→健康人→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重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对学生个体的个性、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和重视,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积极提供多种体育锻炼平台,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宽松、和谐的锻炼氛围中,形成双向互动,从而奠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
现代体育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学生明确学校体育只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完成并不是体育实践与身体锻炼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其中一个环节。只有在认识层次上的提高,他们才能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智能人才。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单纯“增强体质”,而从生物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范畴,运用体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体育课程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把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运动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理念贯彻到参与体育课程的每一个人,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执行者、参与者多层面的互动与良性循环。
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高职体育也应适应整体的教学改革,将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课程的构建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这种能力可以是单纯的体育技能的能力,也可以是为之专业服务的特定体育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要,将一些受欢迎、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锻炼项目引进课堂,使高职体育的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同时,授课内容要结合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特点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发育成长与职业技术和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安排一些适应性、有助于恢复体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项目,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型,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分站姿、坐姿、半坐姿重新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程,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以人为本,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以“三自”教学为指导,让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地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技能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减少必修课的内容,增加选修课所占的比例;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休闲体育等纳入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体系之中,构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锻炼平台;应用校园网络,开设体育理论讲座,体育技术点评,体育锻炼咨询,运动处方制订等窗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体育教学情景,模拟技术动作再现,分析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开辟校外体育资源,走出校门与社会体育接轨,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吉尼斯技能擂台赛,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各项活动,以点带面,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学生的需要。逐步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树立自我体育意识,认识自身的结构、功能,掌握自身变化的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医务监督的能力,学会在不同条件和不同年龄坚持身体锻炼的方法,为将来成为终身体育者打下良好基础。
依据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术掌握教学,调整为培养锻炼能力和提高组织能力相结合,每门课程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和训练任务,体育教师根据自身课程项目的特点,设计了若干个竞技项目和竞赛组织项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融“教、学、练”于一体,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以往的体育学习考核中,通常只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因此,评价体系作为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而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体育课程的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必须改变目前评价体系只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采用“三结合”评价方法,即: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高度、远度、时间)与隐性评价(意识、兴趣、态度)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平时表现、出勤率等因素列入了体育学习评价的范畴,并在体育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更趋于客观化、合理化。提高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自我努力的程度,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为了适应现代高职学校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体育教师知识与技能,必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补充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教师也必须主动适应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环境,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进修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同时,必须不断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建设一支机构完善、业务能力强、团结、务实精干的管理队伍,是保证高职学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基本前提。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管理应以学生、教师、场地器材的最高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和项目特点的情况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与环境,对现有的管理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积极回应教师的各种忧虑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确保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改革得到有序推进,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健身项目,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开发和满足学生自我锻炼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机会,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形成一个融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终身体育为一体的教育新模式。
[1] 金慧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96-98.
[2]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教艺[2003]13文件.
[3] 王爱丰,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32.
[4] 胡振浩.工学结合与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