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军
(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宁夏 固原 756000)
庙台小流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北部,距市区约10km。涉及清河、头营两镇的 5个行政村,有农户 830户、人口 4316人,总面积36.6km2,人口密度118人/km2。有水土流失面积34.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 93.4%。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
原州区自 2005年开始对庙台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中实行“党政领导、财政牵头、统筹规划、资金整合、部门实施、乡镇配合”的建设管理机制,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整合、上下联动、集中连片开展规模治理和扶贫开发。至 2007年底,该流域治理程度达 85%,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8.93km2,其中新修梯田1000hm2、种草 293.3hm2、营造水保林1600hm2(乔灌混交林1100hm2、地埂林360hm2、经果林140hm2);建骨干坝1座、中小型淤地坝13座,修乡村道路 51km并全部绿化,建蓄水涝池11座、屋檐接水150处,新建水窖 50眼并配套集雨场 5000m2;完成总投资1740.9万元,其中各类专项资金1082万元。流域治理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低水平向高标准、由单纯治理向综合开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原州区区情的小流域治理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治理后流域内林草覆盖度达51.7%,各项治理措施年均可拦蓄泥沙11.3万t、径流 54.8万m3。经过治理,形成了从坡面到沟道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套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始恢复,荒山荒沟披上绿装,呈现出春季杏(桃)花遍野、夏季山坡梁峁绿荫、秋季硕果累累的景象,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的目标。
综合治理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截至 2007年底,综合治理累计完成基本农田1000hm2,人均达0.23hm2;流域农民年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350k g提高到483kg,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 975元提高到1514元。
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减少了流域沟蚀面积(每年减少沟蚀面积147hm2),减轻了对下游沟道、渠道、道路、村镇的危害。通过修路、建设骨干坝等水保工程,23个村的行路难问题和3469口人、1639头大家畜、1698只羊的饮水困难得以解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马铃薯 400hm2、粮饲兼用地膜玉米133.3hm2、经果林139.3hm2、中药材 61.3hm2,由单纯 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林果业等多种经营方向转变。为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以养牛养羊为重点的畜牧业,培育改良畜群结构,引进良种基础母牛 200头,肉用型种公羊 4只、种公猪 2头、良种母猪33头。新建养牛暖棚349座、黄牛冷配点 2处、“三贮一化”池 66座,购置小型铡草机 291台。建沼气池118座,投放太阳灶 800台。通过梯田、林草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三料”俱缺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为干扰和破坏植被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在治理中,结合原州区的实际,总结近年来流域治理与扶贫开发的经验,始终坚持 7条治理原则,即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项治理原则,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原则,整村推进全面发展原则,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林、牧生产发展兼顾原则,综合治理、合理布局原则,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原则。
在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水资源利用、流域坝系等 7项重点工程,即以集雨涝池、水窖和屋檐接水为主的集雨节灌工程,以沟道治理为主的流域坝系工程,以荒山治理为主的绿化造林工程,用以解决行路难的乡村道路工程,用以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和畜牧业畜群结构的优势特色农牧业工程,生态能源工程和科技培训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先后引进、推广了先进栽培技术,舍饲养牛、养羊技术,饲草“三贮一化”调制技术,“三位一体”圈棚建造技术,牛、羊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工程造林技术,红梅杏、山桃、花椒等优新林果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等 9项实用致富新技术,使群众的致富门路增多,掌握和应用科技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3年来举办科技培训班 64期,使项目区1670人掌握了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农民 5380人次,发放各类培训材料 8700册。
在治理中,协调各方实施项目建设,采取项目分解、任务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具体抓好以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群众投劳到位为重点的“三个到位”,确保了流域治理顺利开展。①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流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与流域所在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强化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②资金投入到位。在资金筹措上,原州区整合项目资金,积极鼓励多方投入,采取向上争取、银行贷款、政府筹措、农民投资、社会帮扶的办法,确保项目资金到位。在项目实施中,整合“三西”建设、以工代赈、国债能源、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财政支农、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严格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共筹措专项资金1082万元,为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③群众投工投劳到位。开展治理需要大量的劳力投入,为保证完成治理任务,采取春、秋季集中会战与常年治理相结合,专业队施工、机械施工与人工治理一齐上的办法,较好地完成了治理任务。
(1)实行综合规划机制。做好规划是实施好流域治理的首要条件。为此,原州区实行综合规划机制,组织财政、农牧、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实地勘察论证,对生态建设、水资源利用、交通道路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科学、完善的流域治理规划。特别是在做庙台流域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规划时,还邀请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西北农大、西北水保所等部门、院校、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与我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到项目区群众家中座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做规划,定目标,制定了《庙台流域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2)实行项目“以奖代补”机制。对养殖业、种植业等到户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办法,优先扶持发展责任意识强、积极性高、自身作用发挥明显的农户,调动了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生产建设的投入,使其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公益性工程建设,达到了政府引导和群众意愿的有机结合,使项目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实行整合部门项目与资金,共同参与实施大项目的工作机制。为使项目建设管理扎实有效推进,在项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建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区财政局牵头,抽调水利、林业、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工作。
(1)因地制宜优化实施方案,合理布设治理措施。按照总体规划,本着改土治水、夯实基础、综合开发、富裕农民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和“林草上陡坡、农田上缓坡、坝系进沟道、农技进田间”的全方位综合治理。对15°以下缓坡地采取机修农田,人工培地埂,并在地埂上种植黄花、苜蓿进行植物护埂。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在山顶、路旁以山桃、柳树为主,山腰以山桃、山杏、沙棘乔灌混交,沟底以山杏、刺槐为主进行造林。为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坡面与沟道造林全部采取集水径流工程整地,缓坡地选择“664312”水平沟整地技术,陡坡地采取鱼鳞坑整地,沟底采用水平阶、小土谷坊等整地,最大限度地蓄集天上水、拦截坡面径流,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造林成活率。
(2)强化技术指导,严把技术关口。聘请区内外相关技术专家,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对项目总体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发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并对各分项建设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责任到人,加强管护。为了加强项目后期运行管理工作,使各项治理措施发挥最大效益,对梯田、淤地坝、林草、暖棚、涝池等工程,坚持“谁建设、谁承包、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个体承包、集体承包或专人管护等多种管护形式,与管护人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同时,加强对工程运行和效益情况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