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之惑

2010-02-14 05:20中国洗协肥皂专业委员会主任纳爱斯集团总裁庄启传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两难经济企业

中国洗协肥皂专业委员会主任、纳爱斯集团总裁 庄启传

“两难”之惑

中国洗协肥皂专业委员会主任、纳爱斯集团总裁 庄启传

编者按:作者2010年8月27日在中国洗协肥皂专业委员会、合成洗涤剂

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年会上发表谈话,透彻分析了洗涤用品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言简意赅,有助于业内企业正确判断形势、制定发展战略。本文为作者的发言稿,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今年以来,在对经济形势研判时,无论是从逻辑思维上,或者是表达方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就是“两难”。既然“两难”如此聚焦,有其魅力,那么,正确地认识、理解“两难”对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帮助。今天,我结合行业和纳爱斯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两难”中前行

刚才洗协郑舞虹理事长在报告中提到,今年以来洗涤用品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8%,将近两位数。这是继去年经济危机、很多行业面临困难,而洗涤用品行业依然逆势上涨的情况下,今年又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尽管很多老总倍感发展环境的压力,心中不踏实,但经济数据是实实在在的。这来之不易。能在“两难”中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

外部环境方面。温总理从今年年初“两会”开始,到5月份赴天津调研,6月份又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调研,一直强调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在增多。由此,大家一直在揣摩国家经济政策会不会调整。其实到目前为止,年初以来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没有调整,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我相信,这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各种利弊后的结果,更是从连年来宏观调控引起大起大落中汲取了经验教训,这是调控定力的增强和睿智的表现。

我每年写股东大会工作报告时,也常有这方面的体会。虽然不可类比,但在思维逻辑性上有相同之处。比如讲报告的题目,2001年,我初拟报告的题目是《崛起的龙头》,后来想想似乎有些不妥,又改为《龙头的斗志》,但还是意犹未尽,最后考虑再三,去头去尾,仅剩《龙头》,这一标题被评价为落落大方、很有气势。去年,我写的工作报告题目是《在不足以得出定论的年份》,在听取各方意见时,有人在前面加了“信步”二字,即《信步在不足以得出定论的年份》,也有人在后面加了“中的定论”四字,即《在不足以得出定论年份中的定论》。我推敲后,依旧把前后都删掉,这样更能体现我报告的意愿和初衷。由此,我得出结论:任何调整如不能使事物得到很大的改善,或调整后与事物的本来意愿相差无几,就反证了我们原来定位的正确性。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忐忑不安地等待“第二只靴”落地,至少年底前,中央不会再出什么新政,而且,也正由于之前政策的持续、稳定,才给我们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企业自身努力方面。在座的企业都很努力,现在已经很难看得到有哪个行业与我们一样的专注。实业苦、实业难,但大家还是排除万难,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会在努力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才有行业今日之收获。

但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如果年终一盘点:一个工厂几百名、上千名员工,一年能赚到几十万或几百万的利润就已经不错了,可有些人炒一块地皮、一幢房子就能赚上千万。这时,你是否还会专注?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大宗原料、劳动力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产品市场面临的竞争则比过去更为激烈,你是否还能坚持?如果大家都离开实业,去炒房、炒股,中国经济又将如何?这种变异确实在“两难”经济中前行,我们究竟该作何种打算?

二、“两难”将继续伴随

政府宏观调控实行刺激政策还是退出政策,目前的依据只有一个:取决于经济复苏的程度。因此,很多争论都集中在经济是触底反弹了,还是要第二次触底?这几乎是个误区,是“刻舟求剑”,用危机前经济发展的标准来考量当前的经济。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看:这次经济危机是美国过度消费引起的,而中国却存在着过度储蓄,如果美国的消费让渡给中国来消费不就摆平了吗?由于消费决定生产,那么中国是否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呢?这未免也太理想化了吧!

这次世界各国为了挽救经济危机,不约而同都采取了注资的方法。因为各国处境不同,注资的目的也就不一样:美国注资为了防止经济崩盘衰退,中国注资为了促进经济高增长。但任何资本的投入,同时都有要相应回报的制约。简单讲就如企业,一个企业由于过度扩张或透支,资金链出问题,需要融资;另一个企业为了保住发展势头,也需要融资。融资加重了企业的债务。一个企业不可能以更多的债务来解决原来已经所欠的积累的债务,也不可能因为投入产出的回报比原来更低来进一步发展企业。而现在恰恰正走向这一步,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财富蒸发缩水。

正是由于这种压力,才会迫使人们去创新,去探索制度和科技的新突破。最终肯定是在制度创新、科技突破上,把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层面,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更多更快地创造消费、创造财富,才能得以弥补以前债务,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一方面救市,另一方面则将重心转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基因等产业,中国则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可这种变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既要照顾到当前,更要倾力于长远,因此,“两难”将继续伴随着我们。

因为世界上只有出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更快更好地创造消费、创造财富,经济危机才能从根本上解脱。因此,世界经济即使恢复,也不可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常态中去,相信一定是面目全新。所以,重新去考量今年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提出“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的主题,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三、“两难”中的机会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但我也听到一些企业老总讲“不转型升级等死,转型升级找死”,这是老论调的新版本。可见企业的转型升级并非是件易事,发泄发泄可以,但于事无补,一定要懂得“市场经济,适者生存”这一最基本的道理。因此,总还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两难”之中的机会。

纳爱斯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我们把企业定位在:支持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比率,通过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把低碳、环保、可持续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促进企业主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基于国情和企业能力,提出了“主业+投资”的发展方式。我是这么认为的:

1、这是中国的特殊环境、发展的历史阶段创造的机会。成熟的市场分工是很明确的,今天国际公司也有人在座,试问一下,你服务的公司有这个机会吗?据我所知,就说房地产开发,他们是分地产投资商和建筑商,我们则把职能集中为房地产商,如此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这种更多的投资机会,不但对我们目前有利,或许将来就是我们能赶超世界领先企业的一个契机。

2、最先得益、最多得益的路子就是以钱生钱,这就是投资。只要做得好,它们赚钱的速度最快,实业的赚钱速度无论如何超不过投资。

3、只要以实业为主,做好了实业,有了一定资本,再搞投资的后发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投资是循环的,就像地铁,没有头班车、末班车之分。

4、“十二五”如何发展?我们坚信这个道理:杀鸡取卵,非不得卵,明年无卵;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因此,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最根本和重要的工作是把企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做上来、做到位。

在座的各位情况都有所不同,但世界上道理同一,逻辑思维是相通的。大的可以大做,小的可以小做,尽可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中国人是聪明、智慧的,我们的勤奋定能让我们把握住机会,在“两难”中发展。

猜你喜欢
两难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两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两难的选择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