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蕴,陈丰,潘玉桐,冉富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燃料、电力、氧气、氮气、蒸汽和各类水等能源介质,绝大部分介质处于一种边生产、边消耗、无库存的动态平衡状态。同时,每一种能源介质的使用变化均将影响甚至制约其它能源介质的生产和使用。因此,平稳供应、动态调整及合理、经济使用数量庞大的能源介质对钢铁企业正常生产、节约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钢铁企业能源中心,是在整个钢铁企业中通过将分布于全厂范围的变电所(室)、给排水设施、煤气使用系统及能源分配设施等信息通过信息网络联结在一起,根据不同能源介质的特点及产生量,建立能源的优化及控制模型,从而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分散控制、集中管理、优化分配[1]。
建立能源管理中心(EMS),一是确保生产的稳定供应和动态调配;二是充分优化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能源成本最低化;三是集中管理与自动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提升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
正是出于以上目的,能源统一调配的思想越来越广泛地被钢铁企业所接受,EMS被国家高度重视,从而产生了全国21家钢铁企业EMS示范项目。今年温总理在全国节能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明确指出要继续开展该示范项目,并将推广到有色冶金等行业。可见建设EMS的重要性。
能源管理中心最早起源于日本新日铁,其后在韩国浦项、巴西等国家的钢铁企业得到推广。
我国最早的EMS始建于宝山钢铁总厂。技术与管理全部引自日本新日铁,通过宝钢几十年的发展,以完全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这几年随着国内钢铁企业认识到了建设能源中心的重要性,马钢、湘潭、新余、宁钢等钢铁企业已陆续建成EMS。在此着重叙述宝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以供借鉴。
宝钢能源环保部隶属于宝钢集团公司环资委员会和股份公司能环委员会,实行部长负责制,职能处室分别由能环管理室、环保技术室、能源技术室、设备管理室、能源项目组、环资管理室、办公室等七个职能处室组成,共同掌管能源管控中心、热力分厂、制氧分厂等共计11个部门及分厂,统筹安排全宝钢内部的能源调配、环保管理工作。
宝钢能源管控中心是在全盘吸收日本先进的能源管理思想与理念,逐步结合宝钢自身特点而形成。其最大限度地对宝钢内部的能源进行了汇总、统筹,将宝钢内部的能源使用、利用、调配等达到了最大优化。在能源管控中心,能源管理人员对“三大系统”——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和动力系统进行了全面掌控,从而使“三大系统”发挥出最大潜力,将能源利用最大化,此“三大系统”同处一室,但互不干扰。
运行监控系统。实行无人值守为主巡检为辅。
能源中心运行实体分为:能源调度系统、巡检作业区和设备管理点检作业区。
支撑能源生产运行的职能处室:能源技术室和设备管理室。设备管理室是对能源中心直接管辖的能源设备特别是专用的大型控制设备进行专业管理。能源技术室主要是对水、电、风、气的集中管理,这两个处室由专业工程师负责。
由能源技术室执行技术职能,主要管辖重大的技术问题、改造方案的确定、系统运行过程中比较大的预案选择和制定、计划的方案制定、日常系统运营的调度支撑、生产组织调整等。
在宝钢整个生产过程中,以能源服从生产为主线,紧急情况实行生产必须服从能源调配。能源技术室负责处理紧急情况,并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充分考虑各种状况,避免出现能源断流、能源过量现象。
能源系统显示宝钢各个系统即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承。能源系统,是由许多管网、配件、设施等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各个用户、系统进行检修或抢修过程中特别是停机过程中均由能源中心相关人员进行跟踪处理,直至检修完毕。
建设能源中心是对非新建企业内部进行重新规划的良好契机,因大多数企业在建设之初对细节等没有统一规划,未实行标准化管理。要实现EMS的功能,就要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存在改造与生产的矛盾,以及资金一次投入与改造量的矛盾。就需要按照先进的EMS的经验,选择标杆企业,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EMS严格地说应该是生产能源管控中心,对于企业是新生事物。要求管理理念要现代化,变革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集中一贯制的管理制度。提拔选拔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我们建设EMS过程中关键问题。人员合理配置的同时,部门职能也要明晰、准确。通过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内、外部的沟通和学习,实现一职多能。建立优秀的专业团队,吸纳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搞好能源监控、实行能源管理的根本。
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是建设好EMS的关键要素,也是利益再分配的关键控制源头。建设好能源中心还要树立部门利益服从公司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上下一心才是建设好EMS的根本。
建立EMS是体制上、流程上的变革,管理理念与水平的提升,涉及到全方位管理,要求我们应站在全局观摩以获得最终的成功。需要一个由主要领导支持与鼓励的模式,并形成多部门通力协作的良好氛围。
强大、准确的能源数据库是支持EMS的数据根本,使建立的能源管理模型更贴近生产实际,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利于在线分析与离线分析。
建立能源、生产等报表分析需求,使能源统计分析计算机化,减轻统计人员工作量,提高报表的准确性、实时性,利于管理者更好的监控生产过程中能源数量消耗,从而将本企业与之其他企业进行横、纵向对比,提高自身的能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自身管理的最佳捷径。
EMS的建成势必造成人员的减少、责任的加重,如何合理地进行薪酬分配是管理的基石,是提高人员积极性的魅力法宝。因此就势建立一套适应管理需要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以带动全员的生产、技术积极性,从而在管理上提高生产率,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EMS建设资金量大,设备采购量大、型号各异,参与的供应商较多,技术质量的控制、资金量的控制以及系统软件与各系统的兼容与衔接至关重要。
需要建立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制定符合能中建设技术要求的技术文件,是控制质量的关键。同时实行“招标比价原则”,即: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业绩。
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招投标文件、流程控制系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1)选准先进企业做标杆,是建设EMS的基础。
(2)高层管理者观念的转变、组织机构的再造、全局观念的树立是建设EMS的关键。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扁平化管理、集中一贯制的实行,切实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各专业各部门良好的协作是建设EMS的保障。
(4)实行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施工监理制是控制建设质量、设备采购质量、资金合理使用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5)优先建好能源管理控制与生产指挥管控,逐步实现环境保护控制、设备管理控制,达到“四调合一”的最高管理境界。
[1]邱 东等,钢铁企业能源计量与管理系统的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增刊):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