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策略研究

2010-02-14 13:08:55唐兰鲁长亮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村生活建设

唐兰 鲁长亮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1、绪论

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西南大旱和南方水灾交替发生,极端气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促使人们不得不越来越慎重的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低碳”发展作为一种绿色发展之路,自2003年由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后,已逐渐成为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对全人类发展的一种负责表现,已日益成为了我国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发展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于承载着我国超过50%人口的广大农村却鲜有系统的研究,这种状态无疑会影响我国的低碳化发展整体进程。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寻找我国农村的低碳发展策略,将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支撑。

2、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必要性研究

2.1 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减缓这一趋势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虽然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仅为城市的40%[2],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特别是随着我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推动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村的耗能设备总量正在快速增加,因此,农村能源消耗标准也正在向城市标准靠近,如何减缓这一趋势,事关我国碳排放控制的大局。

2.2 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节能效率低下,改进提高具有良好前景

目前,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区域而言,绝对的能源消耗要低于城市,但是从单位GDP的产出而言,农村地区是要远高于城市区域,同时,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能源利用形式也相对粗放,节能措施—特别是建筑节能措施应用较少,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空调等设施开始广泛的进入农村家庭,技术条件的不足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的碳排放标准。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节能技术,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前景。

2.3 低碳意识相对薄弱,认识亟待提高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才是最清洁环保的能源,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生活上的贪图便利,对电能的依赖性正在不断加强,虽然表面上电能是清洁能源,但无论是从水电还是煤电,其设施建造和生产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有大量的碳排放,而且需求的扩大也将这一趋势不断扩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碳减排活动。同时,目前农村地区生活方式向城市看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消费观念开始向“大”“奢华”看齐,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会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推动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加强人们的低碳意识,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策略

新农村建设作为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升级,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目前引导农村地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政策上的前瞻性和实施上的引导性均较强,理应成为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因此,本文拟以建设低碳型新农村为平台,通过明确广大农村地区在低碳发展领域存在的不足及加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探寻广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发展策略:

3.1 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

城市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源流,是不可逆转的,在2010年的“两会”中,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是今后二十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低碳城镇,表面上与新农村建设无关,事实上却是影响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小城镇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大城市在交通和居住上的高能耗阴影,同时,由于人口的转移和工业的产业化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建筑节能效率、保护了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在碳减排和碳补偿方面都将提供有益的帮助。

3.2 适时加强迁村并点,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以独家独户的传统农业作为生活支撑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因此,除少数具有特殊条件的农村地区外,多数区域应借着土地流转的良好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快迁村并点的步伐,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此举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伴随着迁村并点的实施,集中式的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设施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降低运输及建筑材料、基础设施材料的使用量,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为代表的集约经营便于使用大型高效机械,也有助于降低生产单位粮食产量的碳排放,发展前景广阔。

3.3 加强农业区域产业协调,走循环可持续低碳发展之路

受工业的门槛规模影响,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工业无论是在单位产品能耗还是在产品品质上,都无法与现代加工业相比,因此,要真正降低农村产业的碳排放,还必须加强农村区域之间的协调,通过规模化的原材料供给来支撑规模化的工业产业,以加工技术的提升来降低整个产品链的碳排放。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尽可能的延伸农业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采用“桑基渔塘”、“沼气发电”、“循环农业体验观光旅游”等模式,加强单一农业产品的后续利用率,既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同时,也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4、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探讨

在理顺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之后,我们还应该建立积极的发展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将包含政府的政策保障及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提升两个层面。

4.1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已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承诺,政府必须有十分明确的保障机制,目前,在我国的上海,深圳、天津、保定等城市已经开始了低碳实验区的建设,但是目前对于广大农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或者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将相关的发展策略完善化、制度化,以期从宏观政策层面上对低碳型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的导向支持。

4.2 加强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一直是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但是随着农村地区物质生活的丰富,于是大家都认为“好”的生活必须通过占有更多物质、通过消费来体现。今天,广大农村地区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就是—房子很大、车很大,消耗的东西很多……这种对物质生活单纯从量上进行追求的消费习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农村碳排放增加的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的重中之中。

5、结语

通过正确认识广大农村在创建低碳社会中的作用,继而探寻中国农村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仅是为了实现我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同时,也是实现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减灾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低碳型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今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赵行姝.农村社会转型与低碳排放路径[J],环境经济,2005(03):41~43

[2]吕植.低碳中国的希望在农村[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06):62~63

[3]雷雯.低碳经济:农村发展的新视角[J].乡镇论坛,2010(05): 22~23

猜你喜欢
农村生活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