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及其防治

2010-02-14 13:08:55尤珊妮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0年3期
关键词:废旧塑料降解塑料废弃物

尤珊妮

(杭州轻工技工学校, 浙江杭州 310004)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塑料废弃物来自于农用地膜、塑料大棚膜、购物袋、垃圾袋、医疗卫生用品等。由于塑料具有成本低、重量轻、易加工成型等特点,其使用量越来越大,但是对塑料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却是相当严重的。所以,为保护环境,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1 白色污染的危害

我国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年生产的塑料废弃物约为0.19亿吨(1),这些废弃物对于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首先,塑料很难降解,用C14同位素跟踪考察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其降解速度通常都需要200~400年(2),而土壤环境被恶化后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其次,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吞食后,易引起动物肠梗阻而死亡;三是不易回收的塑料废弃物散落在街道、农电、铁路等处,造成视觉污染;四是对废旧塑料的焚烧处理所产生的二恶英、CO、H2S等有害气体,会严重污染大气,影响人体健康。

2 我国白色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法

中国在立法防治白色污染方面比较滞后,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防治白色污染和包装废弃物的法律文件, 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重点是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尽管白色污染属于生活垃圾的一部分,但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防治白色垃圾(3)。除了1991年1月国家经贸委发布的6号令,规定到2000年12月31日全国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操作性比较强外,我国还缺乏系统、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法(4)。

2.2 “禁白”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在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方面严重不到位;新闻媒介对白色污染的报导大多集中在以纸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术方面,缺少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超市和菜市场大量使用塑料袋。人们认识不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随手抛弃废物,乱倒、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随处可见,也无从谈到自动“禁白”,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替代产品和再生产品的成本较高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其成本高于目前使用的普通塑料,是普通塑料的5~1O倍(5),不能为市场普遍接纳。利用废旧塑料再生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也是成本高,缺乏竞争力。(6)

2.4 塑料回收率低

我国塑料原材料紧缺,废旧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可缓解国内塑料原料供需矛盾,为国家节约资源。但我国目前废旧塑料的再利用率低,一方面是因为缺少相关的经济政策扶持企业对废旧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加工和利用;另一方面生活垃圾管理处置水平低,市场、商业网点和景区垃圾收集配套设施很不健全,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方法,造成塑料的回收利用较难。目前我国塑料回收率只有20%左右,而欧洲塑料平均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塑料回收率则高达60%(7)。

3 白色污染的治理措施

白色污染因其危害性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白色污染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3.1 加强立法,规范废弃塑料的处理。

国外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德、日、美等国家,在立法上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 白色污染(8)。如德国在《循环经济法》中规定,谁制造、销售、消费包装物品,谁就有避免产生、回收利用和处置废弃物的义务;日本在《再生资源法》,《节能与再生资源支援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明确了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回收利用义务;美国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管理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9)。

3.2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白色污染的前提。政府可提供传播媒介和教育系统,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自觉做到少用甚至不生产、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使人们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3.3 预防是关键,研发可降解的塑料

要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就要研发可降解的塑料。这在技术上有较大难度,因塑料在使用时是要求性质稳定、机械性能好,而塑料废弃物又要求易被降解,两个阶段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这就需要各国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尽快研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目前,主要开发的是可被光或生物降解的塑料(10)。

3.3.1 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是将具有光敏感作用的化学助剂加入塑料聚和物中,经过光化学和热化学反应,塑料的大分子开始断裂变小,引发一系列降解反应,塑料在物理作用下降解成碎片,从而降低土壤污染和自然景观污染。但是光降解塑料降解的时间很长,且难以完全降解。

3.3.2 生物降解性塑料

生物降解性塑料是以淀粉、纤维素为主要原料或以淀粉作为添加剂与聚烯烃结合而成,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或完全降解。因其完全降解性,所以是当今世界降解塑料研究的主流(11)。

3.3.3 光-生物双降解塑料

光-生物双降解塑料是将生物降解性淀粉和光降解性添加剂混合加入现行通用塑料树脂,使其具有生物和光的双重降解性。光-生物降解材料可分为淀粉型和非淀粉型两种,其中采用天然高分子淀粉作为生物降解助剂的技术目前较为普遍。(12)

3.4 分类收集垃圾,提高塑料利用率

我国目前的垃圾都是采用混合收集,这对于塑料回收极其不便,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被浪费。政府应该支持社会建立一套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内,为废弃物的回收提供方便,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塑料的利用率。

3.5 废旧塑料的再利用

废旧塑料的再利用技术分为直接再生利用和改性再生利用两种。直接再生利用指不需改性,将废旧塑料经过分选、清洗、破碎、塑炼、造粒后直接加工成型制品。改性再生利用是指将废旧塑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改性,改性后的废塑料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值得大力推广(13)。

废旧塑料的再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还原制石油,用废旧塑料制造化学合成的原始材料,用废旧塑料制造“塑料肥料”和“包膜肥料”, 废旧聚氯乙烯塑料用于分离废金属;用废旧塑料建造房屋(14)。

[1]吕桂英.白色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178-180

[2]谭湖伟,刘秉琦,蔡金正.降解性塑料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5,13(1):95-102.

[3]付宜飞、张铁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12-113

[4]李德恭,黄窈蕙,盘秀贞.“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交通环保,2002,23(3):43-44

[5]K I T 0R G A N A R Y O I C H I.M i s h i y a m a Masashi[M].Chem Abstr,1996:31,423

[6]周民.白色污染及其防治[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5):57-59

[7]赵胜利,黄宁生,朱照宇.解决白色污染的技术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08,33(4)

[8]任俊清.浅谈白色污染及其防治[J].山西建筑,2006,32(16):329-330

[9]秦国民,田代年.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1):16-17,10

[10]邱小香.“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50-51

[11]邓芸、马永祥、朱玉霞.“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 [J].甘肃农业,2003,(5):57

[12]应宗荣.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进展 [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0,12(1):40-43

[13]张耀东,马彦龙,卫爱丽. 废旧塑料改性再生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化工之友,2007(5):36-37

[14]齐桂莲.白色污染及其防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7-18

猜你喜欢
废旧塑料降解塑料废弃物
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PLA在典型非生物降解环境下的降解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26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世界博览(2020年19期)2020-10-30 10:02:46
展望可降解塑料与建材包装材料
上海包装(2019年8期)2019-11-11 12:16:16
裂化生活废旧塑料与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对比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
可降解塑料的绿色环保发展路径探索
废旧塑料循环利用4大研究方向
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