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铸不朽丰碑 齐心协力谱和谐乐章

2010-02-13 20:55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
治淮 2010年10期
关键词:南四湖淮河流域防洪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 杜昌文

艰苦创业铸不朽丰碑 齐心协力谱和谐乐章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 杜昌文

山东省淮河流域系沂、沭、泗河上中游水系,位于山东省南部及西南部,流域范围涉及7市43县(市、区),面积和人口均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蔬菜产地和能源基地,流域内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历史上这一区域是山东的水旱灾害多发区,洪涝灾害重灾区,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据史料记载,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中,该流域发生大水灾340次,旱灾近300次,小涝小旱不计其数。“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团结带领流域人民抢抓机遇兴水利,众志成城除水患,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波澜壮阔的治淮热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山东治淮史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

一、治淮历程回顾

早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硝烟未尽之时,山东就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导沭整沂”工程,开挖了新沭河、分沂入沭水道,修建了江风口分洪闸,开辟了邳苍分洪道,修筑了人民胜利堰。1950年,党中央、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山东开辟了治理南四湖的新战场,新修了湖东、湖西大堤,在南四湖上修筑了二级坝并在坝上建起3座大型节制闸和船闸,使南四湖的调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971年,国务院制定了沂沭泗地区防洪规划,规划实施东调南下工程建设,解决鲁南、鲁西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山东按照中央治淮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以“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劈开马陵山,疏导沂河水,组织群众再次掀起治淮建设高潮。到1981年底,东调工程先后建成了分沂入沭彭家道口分洪闸、新沭河泄洪闸等骨干工程。南下工程实施了韩庄运河扩大、韩庄运河节制闸扩建工程,初步建成了沂沭泗水系的防洪工程体系。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制定了建设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规划,东调南下工程是其中一项。山东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截至2001年底,山东共建成分沂入沭扩大调尾、人民胜利堰闸、南四湖湖内清障、湖东堤、湖西堤等15个单项工程,完成总投资12.2477亿元,使沂沭泗流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沂沭泗河洪水就近入海的科学构想变为现实。

2003年10 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实施19项治淮骨干工程,山东开始实施治淮东调南下一期未完工程和续建工程,同时实施了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等其他治淮骨干工程。截至目前,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10个单项中的刘家道口枢纽、分沂入沭扩大、沂河、沭河、邳苍分洪道、新沂河治理和南四湖湖东堤、韩庄运河续建等工程全面完成,沂沭泗流域骨干工程的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同期实施的15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65项淮河流域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已批复的项目全部完成;重点实施的洙赵新河、东鱼河、大汶河等11条河道治理工程防洪标准均达到了20年一遇。

二、治淮成就斐然

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山东治淮坚持兴水利、除水害、富民生,治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成就巨大。60年来,山东淮河流域建设完成了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续建工程,完成投资55.3亿元,建设完成了27个单项工程,建成了刘家道口、大官庄、南四湖二级坝和韩庄运河闸等枢纽工程;修建堤防总长度达4571公里,保护人口1617.47万人,保护耕地面积148.614万公顷;建成水闸700余座,其中大中型水闸87座;建成水库1850座,总库容71.0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5座,中型水库57座,小型水库1778座;取排水泵站1.57万处,打机井34.28万眼,初步建成了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和机电井灌区三大灌溉体系,总灌溉面积170.113万公顷,除涝面积106.301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826万公顷,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5%。

——防洪效益显著。经过60多年的水利建设,山东淮河流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由水库、河道堤防、湖泊、控制性枢纽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流域重点河道总体上达到了20年一遇防洪标准,骨干工程达到50年一遇。流域内3700多万人口、3000多个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获得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已基本建成的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大中型水库及骨干河道,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能。2005年南四湖秋汛,东调南下一期工程的综合防洪减灾功能突显,仅济宁市防洪减灾效益就达107亿元。2006年秋冬有效抗御了全省30年一遇、局部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7年汛期又成功抗御了泗河流域等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洪水。治淮工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经济效益突出。60年间,山东治淮投入总计达418亿元。过去的“贫困区”如今变成了“米粮仓”,1949年山东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不过300万吨,人均不足200公斤,2008年达到1625.16万吨,人均433公斤,累计增产粮食1315.39亿公斤,棉花61.76亿公斤,油料作物28.50亿公斤。2008年,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达8946亿元,居流域四省之首,5万平方公里的淮河流域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效益明显。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山东治淮坚持将环境和生态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加大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力度和实施水生态建设,沂河水质由上世纪90年代的Ⅴ类提升到Ⅲ类,南四湖水质由2002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先后建成了100多处风格各异的城市亲水乐园及水库、河道生态公园,其中17处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9处被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正在成为山东淮河流域的生动写照。

三、治淮经验体会

回顾60年的治淮历程,山东治淮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治淮工作一直是山东水利工作的重点,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始终高度关注和重视治淮工作,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强力加快治淮步伐。近年来,省政府及流域各市政府都把治淮工程建设纳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全省各级政府都把治淮建设等主要水利发展任务目标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自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工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深入工程现场调研,主持召开建设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配套资金和土地征用等难题。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每年都组织在建工程督查。流域各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加强协调,及时做好征迁补偿,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全力保障施工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是积极创新治淮思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创新治淮工作新思路。围绕国家“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障三个安全,实现人水和谐”的治水总目标,山东研究制定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八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治淮思路。在这一总体思路统领下,分别总结出了诸如“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路子,“上游建水库调节,中游层层建闸拦蓄,下游建地下水库截渗”的河道治理模式,“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发展民营水利的路子,“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水”的城市水利发展路子等等。这些治淮理念和思路指导了治淮新实践,开创了治淮事业新局面,对治淮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是严格规范建设管理。经过多年的治淮实践,逐步探索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即由省市各级政府作为治淮的责任主体,实行统一领导;由省市各级水利部门作为治淮建设的主管部门,实行分级管理;由省市各级项目法人和现场机构作为治淮的建设主体,实行目标管理;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按照水利部、淮委和山东关于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程优质、资金优化、干部优秀”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了工程建设期间的第三方全过程质量检测,建立了治淮工程安全生产准入制度,不断强化和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和资金审计监督,确保了工程、干部和资金安全。

四是始终坚持团结治淮。沿淮各地“同属一流域,共傍一河水”。山东治淮历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坚持贯彻部署不打折,执行政策不走样。流域各级政府和群众坚持上下一盘棋,舍小家顾大家,形成了治淮的强大合力。同时,我省与兄弟省不断通过治水增进团结。2001年汛期,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旱,山东主动服务大局,通过“引沂济淮”成功地将8亿多立方米沂河水调入洪泽湖,实现了淮、沂两大水系洪水联合调度、水资源相互补充。2002年南四湖流域大旱,为保护一度濒临干涸的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淮委和兄弟省与山东省密切配合,及时组织引江、引黄应急补水1.1亿立方米,实践了生态抗旱的新理念。山东济宁市与江苏徐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加强了沟通和协调,增强了互信,有效化解了各种边界纠纷,实现了互惠互利。

四、今后工作展望

随着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的完工,山东淮河流域以东调南下工程为总体布局,以水库、河道和堤防、南四湖和蓄滞洪区、水利枢纽为骨干的防洪除涝体系基本建成,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对整个流域水利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山东淮河流域特殊的自然条件,使进一步治淮任务更加艰巨而复杂,流域水利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山东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从流域实际情况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构建更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积极推进骨干河道堤防达标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重点平原洼地除涝治理工程,进一步推进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建设,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洪水调度管理和洪水风险管理。

(二)继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全面解决流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流域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实施重点大型水闸除险加固,使城乡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三)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治淮东调南下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大中型水库为基础,加快建设山东水网工程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加快构建雨洪水资源化工程体系,重点实施沂沭泗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开展以上级湖重点的进一步提高南四湖兴利水位的可行性研究,努力增加该流域的水资源利用量。

(四)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积极建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以划定地下水开采警戒线为手段,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以建立水体纳污警戒线为手段,加强水功能区保护。以实施生态河道建设为重点,促进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五)切实加强水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大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区、平原风沙区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预防监督体系、机构队伍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结合中小河流治理,进行生态河道整治,保持和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地下水压采方案,实施生态调水,修复河流湿地生态功能。以维系河流健康为重点,全面开展山东省淮河流域河湖健康评价工作。

(六)着力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省级流域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利管理体制。加快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水利信息网络、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形成全流域统一的水利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监控站网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与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监控、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自动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成立流域跨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指挥和防汛抗旱指挥协调机构,建立流域水利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猜你喜欢
南四湖淮河流域防洪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环境再研究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山东实施段)暨南四湖二级坝闸下西段股河上段剩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芦苇生长对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