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玮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的原因探析与对策思考
张 玮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的主要原因为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从众心理的影响,不良心态的影响等。从规范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与全程化,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理念,鼓励支持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在加强医学生伦理教育,提高医学生就业伦理道德等方面,提出减少违约的对策建议。
毕业生违约;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就业伦理道德
笔者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时常发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后的违约现象中,毕业生主动违约的占绝大多数。违约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及学生自身的就业成本,也造成了学校和个人的信用损失。通过分析医学毕业生违约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对策,减少一些不必要违约事件的发生,对做好高等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签订就业协议到正式报到就业之间通常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存在很多变数可使毕业生改变就业意向,因此也就出现了毕业生违约的现象。社会舆论经常将违约责任归咎于大学生或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就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教育体制下,大学生违约现象不是人们认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么简单,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各个方面,而且医学生又有他们的群体特殊性,影响违约的因素更加复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院校近几年也连续扩招,医学类毕业生的迅猛增加,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医疗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大城市医疗机构对本科医学生的需求已趋于饱和。然而,医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却未跟上就业市场的变化,他们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或者还不能立即适应自己从精英到大众的角色转变。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高考时高分进入医学院校,毕业时一定要想办法进入大城市、大医院或县市医院工作,不去乡镇卫生机构、民营医院。尤其是那些收入微薄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读书,寄希望于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高薪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或者留在大城市,跳出农门,光耀门庭。总的来说,“跳农门”思想、眷恋大城市、“有钱好办事”等社会观念深刻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心理。
笔者多次对本校医学类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总计500人次),调查显示,80%以上毕业生期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就业;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不到5%;期望第一年的月薪达到2000元以上的占了70%;而且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几乎都不愿意回自己家乡工作,认为“会被别人看不起”、“父母会感到脸上无光”、“无颜见江东父老”等。像这些对工作单位、区域发展环境、待遇等要求比较高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高,若有他们更心仪的机会出现,即使已经签约,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违约。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随波逐流,存在从众心理。究其根源,是很多医学生在毕业找工作阶段把握不住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工作期望,对用人单位也缺乏了解与合理评价,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
笔者在给大一医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时候,曾随机抽样3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大学几年一晃而过,因为没有及时运用所学的职业设计理论对自己的发展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划,往往无法清晰地看到工作与人生发展的方向,严重影响了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于是,看到别的同学签约后,也急忙找了个单位草率签约。这样容易导致在签约后,发现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充满困难的,从而陷入痛苦的情绪中。如果之后发现了更喜欢或更适合的工作,便不得不选择违约。
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心态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容易出现签约匆匆,后悔迭迭,增加违约几率。
近年来“先就业、后择业”的提法日渐兴起,其本意是:如果难以一次性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妨先找一个工作,积累经验,为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准备,当然也应该是在慎重考虑后签约。但有部分同学却简单理解为先找一个一般的或没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保底”,再“骑驴找马”。在这种“保底心理”的作用下,一旦找到好的工作就毫不犹豫的违约。
有一类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由于条件优越,已经签订了自己满意或者在别的同学看来也不错的就业协议,但仍然不甘心,不放过每一个招聘机会,其目的就是找一份比自己手中更好的工作,于是很可能出现一次甚至多次违约的现象。还有攀比心理作祟,认为自己不能不如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违约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就业协议与其他协议一样,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就一定会赋予签约人违约的权力,违约是对义务的违反,也是对权利的遵行。[1]部分毕业生违约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也不能将毕业生违约“一棍子打死”。“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工作的主动权,同时也表明个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减少毕业生违约的途径可能有多种,笔者主要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从源头上预防不必要的违约行为。
就业指导人员不能限于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或学工系统的老师,还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形成全员化的合力。针对医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变幻把握不到位,就业观念上出现困惑和偏差的情况,提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拓宽就业思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择业观念,防止出现教书和育人“两张皮”。
在指导时间上,应尽早帮助医学生树立规划意识。[2]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已成为高校育人工程必不可少的内容。[3]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智评估自己,指导医学生在分析专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与职业的现实要求,树立可行的职业方向与目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毕业生违约是因为家长不满意他们找到的工作,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选择;还有因为男(女)朋友的工作地不同,而导致了他们为了爱情违约。这些影响因素看起来有些意外或无奈,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就包括了价值观、家人期望、环境等等因素,因此需要做充分的考虑。只有尽早规划,经常思考,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决策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目前,许多医学生在就业时非常看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级别、工资待遇,较少考虑国家需要,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事实上,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大中城市医院的医护人员日趋饱和,而广大农村和社区以及边远地区却相对缺乏医务工作人员,可见到基层医疗单位,如城市中的中小医院、县级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将是今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胡锦涛主席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过重要指示:要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因此,要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向学生传达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就业方向,调整期望值和择业心态。毕业生要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有广阔发展空间、大有事业可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大力倡导把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投身择业与职场竞争,决不因暂时的利益而丧失长远的目标与职业发展机会。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健康产业越来越大,医学相关学科、交叉边缘学科蓬勃兴起,如健康、保健、康复、美容、咨询、保险业、图书信息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制药企业也非常欢迎医学毕业生从事药品研发、营销工作;不少与医学相关的报社、期刊编辑部、网站、调查机构也需要医学毕业生从事医药编辑、市场研究工作。因此,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学医就要做医生”的固定思维模式,详细了解与分析社会环境与专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与社会就业竞争压力下,医学生因为生存、发展等压力而出现违约行为,在就业过程中只注重经济等利益,忽略了贫困地区更需要医务人员的事实。可见伦理道德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将其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讲座、咨询活动、医学伦理学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讲课过程中,以利于医学生向合格医学人才的转变,牢记医德誓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献身医学,服务人民。[5]另外,通过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认知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医德教育指导模式,可以激发、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医学生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生长道德,[6]树立对自己、对社会的负责意识,从而在今后的职场中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素养。
[1] 王本贤,姜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违约现象浅析与应对[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 39-40.
[2] 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5.
[3] 徐晖.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现象分析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5):47.
[4] 胡锦涛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507/ 14/t20050714_4191334.shtml,2005-07-14.
[5] 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6] 张玮.主体性德育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52.
〔修回日期2010-02-19〕
〔编辑 李恩昌〕
Causes Analysis of Graduates′Breaking Contracts i n M edical Colleg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W ei
(W enzhou M edical College,W enzhou325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graduates′breaking contracts in medical colleges.Then it points 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areer guidance and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Graduates′Breaking Contracts;Medical Student;Medical Ethics Education;Ethics of Career
R192
A
1001-8565(2010)02-0068-02
张玮(1981-),女,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国家心理咨询师,温州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室成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心理学。
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