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五常”思想与医生职业精神之契合

2010-02-13 19:44:31王丽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医德儒家医学

曲 凡,王丽宇

(中国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辽宁 沈阳 110001)

“五常 ”即 “仁 ”、“义 ” 、“礼 ”、“智 ”、“信 ”,是社会调整 、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古时的医学领域,“五常”思想对确定传统医学的性质、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五常”之首“仁”

传统的儒家“仁学”思想对形成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德认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关爱病人是一个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求医生给患者以“人”的对待,对患者要深切同情、真诚关爱 ,将仁爱之情注入医患关系之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中国传统医德以仁爱为核心,与当代医生职业精神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列其为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异曲同工,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彰显了医生职业的人道主义性质,体现出医学救死扶伤的道德意义。

孔子的“仁”由“爱亲”发展到“爱人”体现为“泛爱众”原则,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 ”(《论语◦学而 》)。 “泛爱众 ”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德领域衍生为一视同仁,平等待患的医德原则。孙思邈指出:“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家由“泛爱众”、博爱进而把济世与救人统一起来,主张以济世为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儒家博爱济世思想影响下,传统医学就已经将医生之“仁”赋予了社会责任的意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家行医济世的观念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当代医生职业精神提出医生应该具有促进享有医疗的责任和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和当代医生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与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传统医德的道德内涵相契合,反映出医学责任内在的统一性。

2 “五常”之“义”

“义”,原指“宜”,适宜和正当,后泛指一切道义,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医济世,廉洁行医。孙思邈曾提出:“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宋代名医张杲在《医说◦医通神明》中说:“凡为医者,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齪齪求利也?如或不然,则葛以至姜抚占誉之惭,逋华佗之矜能受戮乎?”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医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古代医者淡泊名利、一心向善,为了救治病人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范例比比皆是,这都是儒家重“义”思想在医学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反映。

医生之“义”指医生对维护人的健康应尽的职责和道德义务,其最高原则就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人们常常把医生誉为“白衣天使”,无数位白衣天使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鞠躬尽瘁,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白衣天使”们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奋斗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上,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赞扬。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抗震救灾医疗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救治灾民,尽管伴随着余震的一波波突袭,医务人员仍然坚守岗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任何抢救伤员的努力。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医生重“义”思想的闪光。

3 五常之“礼”

“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指礼仪文饰。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提出了医生的医疗行为、待患行为及自身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的医生行为之“礼 ”。

现行的一些基本规范包括:(1)医生待患行为的规范,如医生要说话得体、和蔼可亲、举止有度、主动周到,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重视患者的躯体疾病,更要了解患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既要治“身”,也要治“心”。(2)医生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生要操作严谨,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疏漏、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应有的伤害。医师职业精神中“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对职责负有责任”的要求都包含了对医疗行为的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医学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3)处理医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医际关系是指医疗卫生部门内部人员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业缘关系。[1]医际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团结协助、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共同服务于人民健康。

4 “五常 ”之 “智 ”

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智”是明事理、辨是非、分善恶,从道德理性延伸到科学智慧,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中国传统医学深受儒家追求真知思想的影响,传统医家皆勤奋苦读,在具体的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努力改正前人留下的不足。

相较其他专业而言,医学对“智”提出的要求更高。首先,医学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医生应具备足够的知识,也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应对复杂的临床诊疗需要。其次,医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维护人的生命是一门精密的科学,需要根据医学的规律,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所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师宣言》要求医生必须终生学习并且有责任不断更新保证医疗质量所必需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巧。最后,要重视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在校的医学生更应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医学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将关系到医学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明天。[2]

5 “五常”之“信”

“信”本意为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孔子把“信”视为“仁”的主要德目,主张“敬事而信”、“谨而信”并引作为治民、用人、交友的重要原则。“信”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诚信原则要求医生做到对患者诚实,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3]对患者以诚相待,建立和维护患者及社会对医师的信任。同时医生要信守承诺,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信守承诺是医患诚信合作的重要条件,[4]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由于医学的特殊性,病人来到医院就诊,一般会毫无保留的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得到正确的治疗。在没有特殊法律要求的情况下,医生不应将患者的隐私透露给他人。这是医生的一种责任,是医生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

诚信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生对患者以诚相待,以信相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诚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种真诚的态度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如果医生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医院或是整个医生职业人群就有可能都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所以,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医生职业精神是医学行业的自律精神,是医学职业道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重新诠释。传统儒家思想为中国医学传统道德奠定了基础,进而也为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儒家“五常”思想中的精髓在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其不仅对塑造医学主体的道德人格,规范医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发展当代医学道德观念,保证医学的人道性质,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设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3-17.

[3] 陈佩.诚信 -医生职业精神之源[J].中国医院,2004,8(9):36-37.

[4] 王明旭,张文.促进医学职业精神建设 优化医学的社会职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9-12.

猜你喜欢
医德儒家医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医学、生命科学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