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利局局长 朱宪生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投资380亿元以上,超规划投资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5年来,全市共解决1 0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城镇达标堤防近300 km,24个县级以上城市、96个重点集镇防洪基本达标;加快了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4亿m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039 k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5万hm2);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5万k W,全面超额完成各项规划目标任务。
骨干水源建设取得突破。开工建设了大中型水库24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22座),在建大中型水库数量为历史最多,填补了重庆无大型农灌水库的空白。特别是2010年,全市完成重点水利工程投资41亿元,提前完成大足玉滩大型水库主体工程填筑,有9座中型水库大坝基本建成,6座下闸蓄水;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实现局部供水,酉阳、秀山等8座污水处理工程竣工投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突破。以“整镇(乡)推进”“集中供水为主”为指引,5年共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15 267处,解决了1 0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以来,全市开工兴建饮水安全工程3 938处,解决了2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总结并推广的饮水安全“一个主导(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三大创新(简政放权、城乡统筹、集中供水)、四化标准(建设标准化、融资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134”建管新模式,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病险水库整治取得突破。全市列入专项规划的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恢复蓄水6亿m3,新增或恢复有效灌面35万亩 (2.33万hm2),确保了下游30余座城市、600多个场镇、80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年防洪效益达60亿元。
水生态建设取得突破。围绕“森林重庆”建设,坚持“沿江、沿库、沿城、沿路”的水土保持方略,充分整合各项水土保持资金,着力开展“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和“绿化长江”行动。“十一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039 km2,新增水系绿化面积39.5万亩 (2.63万hm2)、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5万kW。其中: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4 km2,完成水系绿化面积9.42万亩(6 280 hm2);对14个区县32个排污口进行了核实,全面取缔了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推进了11个电气化县和7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的验收工作,1.2万农户通过代燃料项目受益,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的用电问题。
防汛抗旱能力取得突破。建成城镇达标堤防近300 km,96处中心镇、百强镇防洪基本达标销号,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21处,24个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基本达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了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网络工程建设,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1万hm2。成功夺取了抗御2006年百年不遇特大旱灾、2007年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及2009年武隆鸡尾山、2010年城口庙坝堰塞湖抢险的全面胜利。特别是在去冬今春的干旱中,在来水、降雨比2007年大旱年同期少30%的情况下,旱灾损失反而减少30%。
重庆水利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赢得中央的倾情关注,积极为重庆水利发展鼓与呼。
2008年水利部与重庆市签订了《共建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与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十一五”期间,水利部多位领导先后多次莅渝指导,为重庆水利发展支招献策。二是争取各级党政支持,强化水利的基础性作用。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发展的优惠政策。市领导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市委、市政府将重点工程、饮水安全和病险水库整治等水利指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各区县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三是超前谋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为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夯实了基础。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市水投集团的投融资作用,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集聚资产、提高信用、土地储备、收费权质押、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一举突破了公益性水利项目的筹资瓶颈,累计落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近300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五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抓好水利改革与管理。全面完成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坚持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重点项目“六定一管”模式、重点工程全程跟踪审计、面上项目“三公示”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水利改革与发展将继续按照国发〔2009〕3号文件和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与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主动服务于、服从于“五个重庆”和城市化、工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加快民生水利发展为主线,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率先在西部地区形成城乡水利统筹发展格局,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