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艳 王 津 娄 云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淮河流域河流健康管理浅谈
水 艳 王 津 娄 云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河流健康反映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淮河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流域内的河流健康带来了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引发危机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就河流健康管理,保护水资源展开探讨。
淮河 河流健康 管理
河流健康是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一种派生。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开始了河流保护行动,加强对河流的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河流健康”的概念也相应出现。2002年,当国内的专家学者将“河流健康”概念引入时,就提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必将成为河流管理的主要目标”。
根据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河流健康状况应体现河流物理形态、水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各方面的综合质量。目前流域水污染问题较突出,河流生态状况欠佳,河流的健康管理在流域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洪涝灾害对河流健康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对河流物理形态的破坏和水文情势的影响。经过新中国持续治淮60年,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外,其他均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流域基本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防御洪水的能力显著提升,洪涝灾害对淮河流域河流健康的威胁逐步减小。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河流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根据《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9年度),淮河流域水质良好的Ⅰ类水质河长占0.5%,水质较好的Ⅱ类水质河长占12.3%,水质尚可的Ⅲ类水质河长占25.1%,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质河长占22.9%,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质河长占13.0%;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6.2%。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水质类别的分类依据来看,水质类别为Ⅳ类及以上的水体已不能用作饮用水源,而这部分水质类别的河长占62.1%,“劣Ⅴ类水”则是指基本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不能用作饮用水源、工业用水或农业用水,也没有景观价值。由此可见,虽然与2008年相比,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是整体污染形势仍然严峻。
近年来,由于淮河流域工业的迅速发展,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非法排污现象严重。淮河流域2008年以来发生了多起水污染事故,如影响较大的2008年河南省民权县砷污染事件、2009年江苏省邳州分洪道砷污染事件,都是由于化工企业非法排污造成的。一次污染事故将影响到几十万群众的饮水安全,对河流水生生态也造成严重威胁。
闸坝工程的是非成败一直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中争议较多的问题。闸坝工程在淮河流域发挥的防洪减灾效应显著,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闸坝工程对水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河流健康管理涉及多方面问题,如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社会问题等。现阶段的河流健康管理不能以河流健康的自然生命属性来要求,而是要面对人类赋予河流的社会属性,基于河流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虑,协调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流域内现阶段开展的《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水资源公报》等方面的定期评价工作,属于传统的水质评价技术体系,对于了解流域水情、水质状况以及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河流健康相对于水质状况而言是一个较为主观、模糊的概念,不仅仅决定于河流的污染状况,而是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因此,从保护河流健康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开展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河流健康评价,对改善河流状况、完善河流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河流健康评价应根据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选取水文水资源指标、河流物理形态指标、水污染指标、水生生态系统指标等多方面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在全面掌握河流健康状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河流亚健康状态。
对污染物实施入河排放总量控制是水污染防治工作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使河湖水质达到规划目标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要求,应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
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多年水质监测资料,淮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保护河流健康首先必须根据水功能水质保护目标要求,确定该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要求,对入河污染源实施排污控制。淮河流域是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要解决淮河流域工业污染,要从政策、资金上引导和扶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推行清洁生产,严格环保准入,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与此同时,要落实纳污红线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保护,以加强水环境监管。
淮河流域闸坝等水利工程较多,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安全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水文情势,引起了地貌特征变化,从不同程度改变了生境条件,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了影响。
传统的水利工程调度主要针对防洪、供水、发电等方面进行,近年来,根据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结合水量、水质进行污染联防调度已成功运行,对控制流域水污染有积极的作用。结合新时期下的治淮思路,在水质调度模式成功运行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态研究成果,加大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模式的开发利用。选择生态问题较典型的河流进行试点生态调度,积累经验,并向全流域进行推广,完成传统调度模式向生态调度模式的转换。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是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修复可以从水利工程设计、生物措施等多方面来实施。
水利工程设计要改变思维模式,不能仅从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出发,同时要考虑满足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求。首先要从设计上保护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遵守河道的自然规律。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尽量保持河道蜿蜒的自然形态和不规则的断面形态,避免裁弯取直和横断面均一化的设计方式,必要时应对水文情势的变化进行充分论证。其次在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保障一定的生态基流量,避免或减轻下游河段的脱水或减水状况。此外,在工程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运用上,应综合考虑材料性能和对生态修复的综合作用,如岸坡防护工程应在满足一定防渗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用利于植物生长的材料和施工工艺。
采取植物措施对河流进行保护和治理,如河流岸坡植物防护、人工湿地建设等。在河岸带进行植物防护工程时应综合考虑河流的行洪安全,保障主河道的畅通,利用岸坡漫滩段,选择土著植被群落,结合河流的水位变动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分区种植。在城市内河,尤其是城市排污河道,推广人工湿地技术,强化河流自净能力,改善水污染状况,提高水环境质量。
河流健康反映了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淮河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流域内的河流健康带来了威胁,如何从构建人水和谐、保护河流健康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加强对淮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是新时期下流域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