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0年防汛抗洪的认识与灾后思考

2010-02-13 09:49:40王忠法
中国水利 2010年19期
关键词:分洪汉江山洪

王忠法

(湖北省水利厅,430071,武汉)

2010年7月以来,湖北省暴雨频繁,量大面广,强度集中,鄂东、江汉平原不少站点的降雨量创历史新高,江河湖库水位急剧上涨,1100多座水库超汛限溢洪,省管五大湖泊中三大湖泊水位超警戒水位,直逼保证水位。山丘地区频繁遭受山洪袭击与平原湖区大面积农田渍涝的局面同时互见,加之长江、汉江上游两大洪峰几乎同时到达境内,形成“两江夹击之势”,长江、汉江以及府澴河、荆南四河、天门河等出现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证水位的汛情,堤防出险362处,其中较大险情7处。面对十分严峻的防汛形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伟大的“’98抗洪精神”,依靠防洪工程,努力实行科学调度,派出15万人奔赴堤防一线巡堤查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连续作战,避险转移受困群众50多万人,终于夺取了这次防汛抗洪的阶段性胜利。

一、大江大河控制性工程功不可没,其骨干作用不可替代

大江大河上的控制性水库是防洪的关键工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在2010年防御长江、汉江大洪水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是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避免了长江防洪出现严重局面。7月中旬,长江上游金沙江、乌江、嘉陵江支流渠江和三峡区间中段发生超强暴雨,形成罕见大洪水,7月20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到7万m3/s,为宜昌站有实测记录130多年来第三位的大洪水,洪峰流量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6700m3/s,也大大超过了荆江河段的安全泄量。但是,巨大的洪峰,经三峡工程拦蓄后,控制下泄流量4万m3/s,削减了42%,安然通过荆州、监利、螺山、武汉。仅螺山和汉口最高水位分别达到32.29 m和27.31 m,分别超警戒水位0.29m和0.01 m。据分析计算,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游宜昌至监利河段将出现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其中沙市水位将达45.2 m左右,超过45 m的分洪控制水位,荆南四河将全线超过保证水位。长江防洪将出现荆江分洪区30多万人大转移和几十万人上堤巡堤查险、抢险的严重局面。二是丹江口水库发挥了关键作用,避免了汉江中游民垸的分洪运用。在长江发生7万m3/s的洪峰时,汉江于7月19—25日先后发生了2.75万m3/s和3.41万m3/s的大洪水。据分析计算,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发生第一次洪水时,皇庄站的洪峰流量将达到2.55万m3/s,接近1983年秋季50年一遇大洪水(流量2.61万m3/s)的水平,而且,在第一次洪水尚未结束之际,第二次更大洪水又接踵而至,皇庄流量将达到2.98万m3/s的水平,超出1964年秋季百年一遇皇庄站最大洪峰流量700m3/s。1983年在丹江口水库超蓄到极限水位160.07 m的情况下,邓家湖、小江湖民垸和杜家台被迫分洪,才保住了遥堤和汉江中下游两岸720 km干堤的安全。而在1964年的洪灾中宜城至沙洋的全部民垸被迫分洪,大柴湖210 km2的滩地滞蓄洪水,杜家台超标准运用,最大分洪流量达5600m3/s。在2010年的抗洪斗争中,丹江口水库在第一次洪水来临时拦蓄洪水93%,第二次洪峰则控制下泄流量6200m3/s,削减洪峰75%。正是由于丹江口水库发挥了关键作用,才避免了汉江中游民垸的分洪运用。三是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共同作用,避免了杜家台的分洪运用。虽然丹江口水库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由于长江同步发生大洪水,受汉口水位顶托,汉江下游仍然出现了严峻的防洪形势,沙洋以下全线超警戒水位,汉川站水位达到31.94 m,超保证水位0.25 m,仅比历史最高水位32.09 m低0.15 m,汉川以下100多km超过保证水位,湖北被迫打响了 “汉江保卫战”。由于指挥调度科学,防守有力,在不启用杜家台分洪的情况下保住了大堤安澜,避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谱写了楚天抗洪斗争的新篇章。固然科学调度和严密防守是抗洪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但是,三峡工程发挥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汉口水位将达到28m以上,超过汉口2010年最高水位0.7 m以上,将对汉江洪水形成更大的顶托,杜家台的分洪运用将不可避免。

二、干支民堤是防洪保安的屏障,是第一位的民生工程

在2010年的抗洪中,堤防的作用得到了显现而问题也得到了充分暴露。一是经过整险加固的长江干堤成为防洪保安的屏障,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群众巡堤查险的负担,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98大水后,党和政府投资140多亿元整险加固了长江干堤,千里江堤普遍加高1.5~2 m,堤身加宽4 m左右,同时对堤基、堤身隐患进行了整治,完成土石方3亿多m3,重建、加固穿堤建筑物433座,堤身混凝土护坡845 km,修筑堤顶混凝土路面1400多km。此外还铺设了覆盖湖北长江两岸的防汛通信光纤,开发了险情实时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给千里江堤添上了千里眼、顺风耳。2010年汛期,长江最大洪峰过境时,长江干堤防汛高峰上劳力只有3.9万人,而1998年却是百万大军;1998年长江干堤出险3124处,其中重大险情390处,溃口性险情31处,而2010年仅出现一般性险情50处,其中较大险情2处。堤防建设的积极作用除了直接减轻了沿江群众的防洪负担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安宁与祥和。在2010年汛期,长江沿线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二是汉江堤防已经成为湖北防洪的突出薄弱环节。汉江中下游堤防总长1476km,是汉江平原及武汉市的防洪屏障,涉及全省28个县市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对遥堤和东荆河下游堤防(长江的连江支堤)进行过除险加固,但是,没有对汉江中下游堤防进行系统的整治,堤防标准低,整体防洪能力差,依靠丹江口水库和堤防仅能防御5年一遇~8年一遇的洪水。按照汉江中下游防洪规划,1476 km堤防中80%以上堤身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堤顶普遍欠高0.4~1.84 m,有近30 km的堤防堤顶宽度仅为3~4 m。整个汉江下游堤防在抗御设计洪水时存在堤身高度不足、堤身断面单薄、稳定性不够的问题。因此,洪水来临时,堤身堤脚散浸、管涌、裂缝、脱坡等险情频发。此外,汉江下游沿江两岸穿堤建筑物大部分年久失修,也成为防汛的重大隐患。在2010年的防洪中,汉江沿线数十万干部群众上堤严防死守;数以万计的受困群众被星夜转移;数千名武警官兵和消防部队紧急增援,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汉江堤防建设问题不解决,今后即使丹江口水库加坝,汉江中下游防汛紧张局面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三是湖泊堤防堤基差,堤身薄,不能适应防大洪、抗大灾的要求。在2010年的暴雨洪灾中,省管五大湖泊中的洪湖、长湖、斧头湖、梁子湖、汈汊湖水位暴涨,其中斧头湖、梁子湖和洪湖水位突破警戒水位,直逼保证水位,一些滨湖圩垸被迫破口蓄洪。鲁湖、大冶湖超保证水位。全省高峰时超设防湖堤350 km,超警戒湖堤295 km,防守劳力3万人,占同期堤防防守劳力总数4.9万人的61%,而且,湖堤防守历时近一个月,其中梁子湖水位在警戒水位以上持续37天,给沿湖地区干部群众带来巨大压力和负担,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以上还是仅就防守投入进行对比。若由于堤身质量差,险情多,堤防失守,发生溃决,则远非上述对比结果了。不仅经济损失无法对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哪段重要堤防溃决,都将使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数月无家可归,民生不保,甚至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我们认为,堤防是防汛抗洪中基础的基础,是第一位的民生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重要江河堤防整治作为建设重点,并力争尽快按标准建设到位,同时,对中小河流和湖泊围堤加固也要列为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

三、分滞蓄洪是理性对待洪水的有效措施,但是分蓄洪区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常态化、灵活性运用的要求

分蓄洪区是人们尊重自然、理性对待洪水的有效措施。其无论是作为防御标准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防御非标准洪水的补充措施,在整个防洪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分蓄洪区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适时适量分洪的需要。如杜家台分蓄洪区,作为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6年建成以来,开闸分洪20次,分洪总量达190多亿m3,对于长江、汉江防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加之建设不配套,其现状远远达不到快速分洪、灵活运用、减轻汉江下游防洪压力的需要。一是进洪闸存在安全隐患,分洪效益衰减。经过检测,目前闸体工作桥大梁、排架、连系梁都出现严重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2.6 mm;受力主筋锈蚀在1 mm以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由于闸口河势改变,分洪闸前淤积日益严重,最大淤积厚度已达6.5 m;闸口对岸河势控制工程受中高水位冲刷,不断发生崩岸,使汉江主河泓左移,严重影响分洪效果。二是分蓄洪区管理失范,乱围乱垦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威的管理机构,泛区内围垦开发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上下游、左右岸各自为阵,筑堤、围垸、建闸、插杆网鱼、非法捕猎等现象突出,特别是与水争地,占用行洪滩地,形成多处卡口,严重阻碍了分洪时洪水顺畅下泄,壅高了水位,给分洪道堤和分洪区外包线围堤的防洪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特别是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泛区内乱围乱垦不仅降低了蓄滞洪能力,而且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三是分蓄洪区建设不配套,难以灵活运用。分洪转移道路、桥梁建设极其有限,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在分蓄洪工程建设上,没有考虑适应不同分洪量的要求,因而难以灵活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汛期分洪决策及安全转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中,要把分蓄洪区作为突出重点加以安排,部署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分蓄洪区现状,建设一批能适应不同分洪量级的分蓄洪块,使其适应不同分洪需要,达到常态化、灵活性运用的要求。如前述的杜家台分蓄洪区,原规划分洪量29亿m3,但是,在过去的20次分洪运用中分洪量超过20亿m3的仅4次,其他一般在10亿m3以下,2010年则需分洪3亿m3。因此,杜家台分蓄洪区的建设一定要与实际需求、与调度方案相配套,使之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分洪道的整治(保障分得进),分洪区外围堤和垸堤建设(保障需分尽分、该保尽保),控制性涵闸、泵站建设(控制分洪前的底水位,留足蓄洪容积),安全转移的道路建设(确保人员能安全、顺畅、迅速撤离)。

四、湖区治理应该调整思路,其根本出路在于退田还湖

平原湖区是国家粮、棉、油基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历来是各级水利建设的重点,但是,在2010年的洪灾中,湖区仍然是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超强暴雨超过了设计排涝标准,是客观原因。从全省面上的降雨情况看,堪比1998年。7月3—22日,5轮暴雨的覆盖范围、雨量、强度,10年来少有。范围大:17个市州林区一度被暴雨覆盖,103个县市区全部遭受或反复遭受暴雨袭击,英山、嘉鱼、洪湖、五峰、郧县等县市为暴雨中心。雨量大:降雨大于300mm的41个县市,大于500mm的15个县市,大于600mm的8个县市,最大点为新洲793 mm,广水770mm次之,以下是江夏、嘉鱼、洪湖等地,都是20天下了半年的雨。高于1998年同期降雨量29 mm,1998年 7月 1—31日降雨为302 mm,2010年7月3—30日降雨量为331mm。强度大:英山站6 h最大降雨达250mm,为两百年一遇;监利汴河24 h最大降雨量314 mm,刷新当地极值;咸宁南川、武汉法泗、黄冈石墩坳等15个站最大7天雨量505~609 mm,为50年一遇至百年一遇。从湖区排水入江的总量上看,接近1998年和1996年大水年份。1998年和1996年全省排涝泵站排水出江约200亿~220亿m3;2010年大型泵站已累计排水120多亿m3,加上湖泊超蓄和中小型泵站排水,估计总量在160亿m3以上。从排涝矛盾最突出的洪湖、斧头湖、梁子湖排区看,3日最大降雨量在10年一遇~20年一遇之间,最大7日降雨超过20年一遇标准。其中洪湖排区3日最大降雨接近20年一遇,斧头湖排区略大于10年一遇,梁子湖排区略小于10年一遇。二是人水争地、过度围湖加重了水灾害的程度。以梁子湖为例。如前所述,梁子湖区的降雨略小于10年一遇的标准。但是,从2010年的排涝调度看,梁子湖区的排涝问题最为突出。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水争地、过度围湖,使得调蓄容积减少了。先是武汉市在梁子湖里分出了牛山湖,面积约60 km2;其次是鄂州、江夏在1976年后围垦了涂镇湖、前獬湖、山坡湖、仙人湖,合计减少湖面约20多km2。三是湖区水利建设没有一个按流域编制的权威的规划作指导。过去多是按行政区划编制规划,不仅带来水利建设的无序,而且,工程的管理、调度等都参差不齐,制约了工程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灾后反思,我们认为,在湖区的治理上首先要按流域编制统一的水利建设规划,统筹水旱灾害治理。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新需求,适度提高抗灾标准。第三要调整治理思路,把退田还湖作为根本措施。湖泊是最重要的湿地,一方面,它在雨洪季节起到调蓄洪涝的作用,在非雨季或干旱年份湖周的滨湖地带生长的各种湿生植物,可以截留、吸收、转化部分进入湖泊的污染物,对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同时,滨湖地带作为水陆过渡带,其干干湿湿的环境为动植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湖泊还有很大的直接经济价值,据分析计算,每公顷湖面仅水产资源价值就达2.6万元(每亩1700多元),其他还有饲草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等直接经济价值,而每公顷湖泊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更是高达40万元。但是,湖泊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都是隐性的、公有的,而围湖后就变成了显性的、私有的,这一隐一显、一公一私正是地方政府和湖周群众围湖的经济动因。湖区治理的实践表明,排涝建设不止,围湖造田和围网养殖就不止,建设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围湖的速度,其结果是工程建了,湖泊变小了,抗灾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经济价值减少了。因此,在今后的治理中,要在谨慎提高治理标准的同时,着力于推动退田还湖。特别是在2010年的灾后重建中,对于那些溃决的滨湖圩垸一定不能简单地原址原样恢复重建,而要纳入整个湖区的水利规划中去考虑,该退田还湖的要坚决退田还湖;该恢复重建的,也要明确圩垸堤防和排涝建设标准,科学地恢复重建。

五、山洪防治是保障山丘区群众安全的重要法宝,但是必须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湖北省山丘区面积广大,暴雨山洪年年发生,由于其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危害极大。特别是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在2010年的暴雨洪灾中,山丘地区房屋、农田、道路、桥梁、水工程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特别是人员伤亡占全省因灾伤亡人数的90%以上。因此,在今后水利发展上,应该把山洪灾害防治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全面落实防治规划。一是要明确防治工作目标。要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确保重要城镇安全,确保重要交通干道和通信干线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山洪防治的目标。二是要扎实抓好两项基础性工作。首先是要科学确定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域,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大小,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将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河道两岸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带或洲滩划定为危险区;将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河道两岸20年一遇洪水位至历史最高洪水位之间的地带划定为警戒区,并将分区结果告知社会,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远离山洪风险,增强人民群众的洪水风险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其次是要探索规律,科学确定灾害特征雨量(流量)。要根据当地下垫面条件和对历史山洪灾害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分析,确定警戒雨量(流量)和危险雨量(流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强化乡村监测预警与防御体系建设,并配备必要的雨量测报预警器、无线预警广播等设施设备。三是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首先是要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们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人们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的工作量十分巨大,也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因此,对这些地区当前必须采取以防为主,辅以相应治理措施的方针,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再次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了保护,必须用有力、有效的措施保护发展的成果。比如,在危险区、警戒区内不能规划居民区;在危险区内不能规划兴建企业和基础设施,非建不可时,要对企业和基础设施本身采取山洪防护措施,并进行诱发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治理措施。

六、基础工作扎实是从容应对洪水的有力支撑,但是在抗洪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通过2010年抗洪斗争的检验,我们感到,全省防汛准备工作总体上说,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要求具体,督促检查的措施得力,为夺取抗洪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认真总结,切实加以改进。一是水文监测、预报要不断加强。水文数据是防汛的决策依据,是决定防汛斗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2010年的抗灾斗争中,水文工作者发挥了尖兵作用,水文数据为防汛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但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断加深,流域地貌和河道形态及断面也在不断变化,水文监测、预报必须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更新监测手段、设备和预报方法,不断提高预报水平和预报精度。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满足防汛抗灾的新要求。二是各项防汛预案要适时更新。防汛预案是实现科学防控、有序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在2010年的抗灾中防汛预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针对防汛形势的变化,省及地方根据“防汛抗旱预案”适时启动一、二、三、四级应急响应,使防汛的组织领导、调度决策、各项行动等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有效,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有的预案没有适时更新,则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比如,《汉江中下游防洪调度预案》《大型湖泊调度预案》里涉及的工程、数据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需要及时修改。三是河道撤违、清障等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不够及时。一些涉河施工、滨河而居的洪水高危人群没有及时撤离;有的拦河、滨河而建的水闸汛前检查不到位,在汛期因启闭失灵或关闭不严,而成为行洪的障碍或防汛的薄弱环节;等等。总之,2010年的洪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在一些多年未发生洪水或大洪水的地方,我们对防御大洪水的准备还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以改进。

猜你喜欢
分洪汉江山洪
韩江分洪方案研究
汉江春晓
南风(2021年32期)2021-12-31 05:57:16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优雅地表达
汉江之歌
兰沟洼蓄滞洪区分洪口门合理宽度分析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大名滞洪区分洪口门位置的确定
中国水利(2015年2期)2015-03-12 09:58:24
北关分洪枢纽液压启闭系统控制维护保养浅谈
中国水利(2015年16期)2015-02-28 15: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