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勇,万国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2营畜牧兽医站,新疆裕民834806)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鹿坏死杆菌病临床上主要以蹄部损害和内脏发生坏死为特征,又称此病为腐蹄病。
鹿场每年秋季发生坏死杆菌病,轻者影响生长、繁育,重者衰竭死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该养鹿场建自1991年秋,雄性20头,雌性80头。春季生产雌雄仔鹿分开饲养,秋季配种期混合饲养。从1996年到2001年冬,6年中共发病23头,死亡2头,有1头至2004年治愈。
初期主要是局部外伤感染,黏膜刺伤,蹄部外皮刺伤。多是配种季节,追逐争雄斗胜,互相啃咬,耳部、臀部、膝盖受伤。或划伤蹄冠,引起红肿、热痛,不敢负重,跛行,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而引起瘘管。后期继发败血病,体温升高,精神欠佳,呆立离群,不愿活动,吃料减少,病变有转移性,或转移到肺脏,则出现呼吸困难,若转移到肝脏,则出现坏死灶,转移到胃肠则出现消化不良,粪便稀薄。
受伤局部红肿,肉芽增生和坏死的纤维素化,切开病灶有豆腐渣样干酪物,继发败血症后,病灶迁移肺、肝出现化脓病灶、坏死灶,肠道有卡他性炎症,心包、腹膜有纤维素状渗出沉着。
4.1 镜检 无菌取出局部感染的病灶,涂片4张,革兰染色2张,复红美蓝染色2张,油镜下镜检,有长丝状排列,呈革兰阴性菌体。
4.2 细菌培养 用血清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加抑菌剂6%纯酒精,在接种病科,37℃厌氧培养48h,可长出有绿色荧光溶血环,无光泽卷发状,毛茸茸的绿色小菌落。
4.3 取小菌落接种肝肉汤增菌液,37℃培养24~48h。
4.4 取增菌液做生化试验结果为:不凝固牛乳,不液化明胶,靛基质、硫化氢阳性,不分解甘油和甘露醇;分解五种糖类。
根据细菌学检验、分离、生化试验,结果诊断为坏死杆菌病。
6.1 初期用5%碘酒涂擦外伤。化脓灶用3‰硼酸水,双氧水冲洗干净后,涂擦紫药水,保护肉芽,促进生长。全身治疗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日两次注射,每次每千克体重 6万 IU(μg),连用3日为1疗程,3日后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IU,两次/d,连用3d为疗程即可控制坏死杆菌。
6.2 后期转为败血症时,应对症进行输液,调解酸碱平衡,促进代谢,增加抗菌抑菌解毒功能。
方案1:10%葡萄糖 500mL、10%维生素 C10 mL×5支、庆大霉素20万IU×10支、维生素B110 mL×5支,混合静脉注射。方案 2:5%磷酸氢钠250mL单独静脉注射。
6年中共诊治23头,初期治愈18头,后期处理5头,其中败血症后期治疗无效死亡2头,迁延1头转为皮肤坏死,恢复较慢,实践证明,在治疗中应用抗生素和补液结合,调解酸碱平衡,治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