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的特点与发展

2010-02-12 17:23:36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中国建材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四合院色彩传统

孙 毅(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1 四合院的概念

四合院是北方传统的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方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口”字形。从古代居住理论来讲,它最符合“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模式。汉代刘熙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的最高境界。

2 四合院的平面布局

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进入四合院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贴有对联。而后是影壁( 影壁是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随之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四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3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特点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具有代表性的房架木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 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②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大四合院)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4 “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

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传统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 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空间、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已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以人为本的特点。

5 中国传统建筑的用色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依附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琉璃瓦的使用极为普遍,黄色最尊,用于皇宫及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色用于离官别馆。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论其复杂华丽程度,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那就是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天坛以蓝、白色调为主,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三是对比寓于和谐。由于建筑装饰色彩基调的高度统一,中国古建筑不论色彩多么的大胆、明快、强烈,尽管许多的互补色、对比色会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时出现,而且对比十分强烈,但这种丰富的建筑施色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使其和谐的基调更加赏心悦目,耐人寻味。

6 对四合院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⑴保护:保护四合院成为迫在眉睫、责无旁贷的义务。大多城内的四合院平房区,已开始大面积演变为危破房,其危房率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递增,而且,危破房屋正逐步从城市边缘地带向城区的四合院区域扩展,并开始威胁众多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着城市面貌。⑵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制定不同区域内的四合院危房维修、改造、保护和利用方案。在城区内,对不同地域的四合院建筑应有不同的保护要求,如:处于中心区的四合院与城市边缘地带的四合院、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合院与一般传统平房的四合院建筑,因在城区的不同地域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在保护上要求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7 结语

从传统建筑—四合院的概念、平面布局 、建筑结构特点、“以人为本”、以及建筑色彩几方面出发,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即四合院将来的发展前景,以个人的理解阐述,四合院建筑作为我国北方主要的传统建筑形式,它已经是历史和文化交织的产物,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是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1]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四合院色彩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3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四合院下的宝藏
神奇的色彩(上)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