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张巍,张颖,周薇
(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丹东 118011)
平菇,被认为是栽培技术简单、管理粗放、最容易获得成功的一种食用菌类,它栽培原料来源广,农作物的下脚料,如秸秆、玉米芯、稻草等都可以作为栽培原料,而且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尤其是刚接触食用菌这项产业的老百姓常常把栽培平菇作为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丹东地区近几年平菇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正在由小家小户季节性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周年化生产过渡,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创新。笔者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调查走访,结合本地区实际,总结出一整套的平菇玉米芯半熟料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先发酵,后短时常压灭菌。与玉米芯生料发酵料栽培相比,出菇后劲足、抗病力强、产量高、商品性状好。
粉碎玉米芯80%,麦麸15%,石灰2%(高温季节可加至3%~5%),石膏1%,过磷酸钙2%,尿素0.3%(高温季节不加)。其中玉米芯和麦麸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
选择地势平坦,最好是水泥地面,作为发酵场地。提前一天预湿玉米芯,然后把麦麸和石膏、石灰搅拌均匀,撒在玉米芯堆上,翻料2次,边翻堆边向培养料中喷水,喷水要均匀,以料堆底部有水即将流出为宜。料堆底部宽 2m,高1.2~1.5m,长视情况而定,上窄下宽,呈梯台型。堆完料在堆的顶部及四周用直径5cm的尖木棒间隔30cm打通气孔,孔越深越好,料堆表面最好盖一层薄草帘,防止培养料表面干燥,雨天要用塑料遮盖,防止雨水淋湿培养料,以后每次翻堆后都要这样操作。一般情况下,间隔1天,也就是第3天当料堆内部温度达到60~65℃时,要进行第1次翻堆,首先把过磷酸钙和尿素均匀地撒到料堆上,然后开始翻堆,四周和贴地的培养料翻到中间,中间的翻到底部和外层,同时要调节培养料含水率,使之达到65%。之后每天翻堆1次,一共翻堆4次,高温季节可以少翻1次。当培养料有少量的白色放线菌出现,且料无酸臭异味,发酵结束。
发酵完毕后要趁热装袋、灭菌,采用23cm×48cm×1.5mm低压聚乙烯筒袋,使用装袋机装袋,每袋装料重2.2~2.5kg,采用常压蒸汽塑料布覆盖式灭菌,该种灭菌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成本低,尤其适合大规模栽培食用菌使用。一次可摆放2000袋左右,当袋内温度达到100℃保持5 h,闷锅5h,出锅冷却准备接种。
接种采用室内(棚内)接种机开放式接种,接种前要先对接种场所进行清扫消毒,地面及四周喷洒来苏尔,然后撒上一层生石灰。采用两头接种,每500g平菇三级种可接种10~12个栽培棒,接种后袋口套上颈圈,用干净的报纸封口。
接种后的菌袋,要视栽培季节,采取不同的菌袋培养方式 ,如果是冬季栽培,由于温度低,菌袋要集中在一起培养,外层盖一层棉毡保温;春、夏,秋季栽培要将菌袋按井字型或三角型垛摆放,春秋季摆放4~6层,层与层之间用木棍或秸秆隔开,垛与垛间保留一定的距离,每隔5~6天倒垛1次,促使平菇菌丝均衡生长。夏季贴地摆放一层。总而言之,栽培袋发菌期间,一定要严格监测温度,袋内温度绝对不能超过 32℃,最好控制在25℃左右,这时平菇菌丝生长健壮有力,为优质高产打下基础。如果发菌温度过高,要立即采取减少摆放层数、增加棚盖遮荫物、加强通风、向地面喷洒凉水等措施进行强制降温,正常管理,大约经过1个月菌丝就能长满菌袋。
当菌丝长满菌袋,菌丝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此时应该人为拉大昼夜温差,通过向棚内四周及地面洒水或喷雾的方式逐步提高出菇环境的空气湿度,具体的做法是先往出菇地面灌一次大水,保持地面长时间湿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向空间喷雾,使空间相对湿度达到85%~90%,加强通风换气,增加适度的散射光。平菇菌袋经过1周左右的培养,两头开始出现桑葚状原基,当有三分之一的菌袋出现原基,这时可以将套环上的报纸揭掉,进一步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到90%~95%,注意不能直接向原基喷水。原基逐步分化成子实体,经过2~3天,子实体长到2~3cm大小,此时应该加大通风量,掀开菇棚的底角,打开后墙的风口,使棚内的空气能够产生对流,排出子实体生长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增加氧气供应,增大喷水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空气、光照、温度和水分,再经过1~2天,当子实体长到八九成熟时,即可以采收上市。采完一茬菇,要停水2~3天,然后开始下一茬菇的管理。采用该项栽培技术,管理得当,共可以采菇6~7茬,其中商品菇比例占70%左右,第一茬菇就能收回全部成本,总的转化率可达到1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