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福 吴 磊
(1浙江省开化县林业局 324300;2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农林局 321000)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最西部,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钱塘江源头地区。开化县土地总面积336.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85.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8%,森林覆盖率80%。活立木总蓄积851.5万立方米。开化森林资源丰富,境内大气、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全国前10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16位,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山地保护区之一,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也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县。
多年以来,开化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指引下,全县林业建设紧紧围绕“绿化美化钱江源头,积极打造平安林区,争超廿亿林业产值,建设绿色生态开化”的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开化经济建设夯实了基础。
2.1 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
有林地面积从1995年的19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68.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0.1%增加到80%,林木蓄积量从491.5万立方米增加到851.5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81%,均居浙江省前列。
2.2 森林功能布局得到优化
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启动了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5国道两侧、钱塘江源头区域为主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富民为本”,以兴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城乡生态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目前,全县公益林规模面积110.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8.6%。生态脆弱地带都划入公益林保护范围,四沿线四板块格局初步确立(17省、205国道、黄衢南高速、城底林山线等4条干线公路沿线,古田山、钱江源、南华山、白石尖等4板块),森林布局基本合理。
2.3 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理念,开化县提出了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全县林业产业呈现一产基础不断夯实、二产提升突飞猛进、三产发展潜力无限的发展局面。用材林、毛竹、油茶、茶叶是开化县的四大特色基地,也是林业增收入重点产业。2009年,全县林业行业总产值达25.3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2 %,其中一产4.28亿元,二产18.6亿元,三产2.5亿元。到2009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2个。
2.4 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显著
近年来,开化县围绕“生态发展、林兴民富”的目标,以不断深化集体林权权度改革为契机,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开展山林二轮延包完善工作,推动林权规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工作的开展,盘活林业资源,提升林业效益,为多种经济投资林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林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开化县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山林延包工作先进集体,又相继成为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信息化建设试点县,成为全省首批15个林改示范县市之一。2008年,跻身全省六个主体改革示范区之一。
2.5 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县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体系”、“森林资源安全群防群治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救治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维护全县森林生态安全,并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化法制宣传,开展林业综合执法试点,牢固树立“源头管理”的理念,做好基础性工作。强化重点公益林护林员素质培训,提高管理质量。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县级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和各乡镇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完成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成气象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
3.1 森林总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全县森林覆盖率虽然已达到80%,但林地单位面积的阔叶林比重较低,林分质量不高,杉木林面积较大,林分结构不够合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 3.85立方米/亩,高于全省2.73立方/亩,但远远低于全国的 5.2立方/亩,与周边地带婺源、淳安相比有一定距离。因此,虽然森林总量逐年增加,且近年来已注重杉木林针阔混交改造、杉木大径材培育、杉改竹等造林措施,但总体上还存在建设资金不足、投入不够、质量不高、造林后抚育管理科技支撑滞后等问题。
3.2 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来看,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导致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粗放经营甚至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偏多,系统资源整合难度大。近年来全县虽然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还不够多,规模型、标准化生产企业偏少。林业产业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机制还没形成,整体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程度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重点从如何提高林业单位面积产出率、科技含量、自我发展能力、高效林业、全社会办林业等方面入手加强林业建设。
3.3 林业管理经营机制不够健全
林业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其存在投入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等特点,同时由于林业管理机制创新不足,导致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因而,从全县范围来讲,虽然社会办林业的社会林业理念初步形成,投入机制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但由于采伐管理、营林管理、中介培育、评估机构、交易平台建设滞后,客观上制约了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现行体制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特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配套。因此,需要创新健全林业管理经营机制,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建设需要,如何构建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加大公益林建设和碳汇造林的投入、推进林权流转、森林采伐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服务平台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3.4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全县各级林业部门,十分重视林业科技工作,形成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资源培育、现代示范园区、产品加工、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就现行体制来看,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还不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还不高,推广服务体系不尽完善、科技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青年科技人员后备力量不足;对提高林业投入产出比、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攻关等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良性循环,体制与机制创新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需要通过经营理念的转变,运用社会资源、集体智慧,把握新的创新点,支撑开化林业建设。
4.1 立足生态优先,保护钱江源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是林业的第一效益,生态功能完备是现代林业的首要特征。钱塘江系浙江人民的母亲河,源于开化县境内莲花尖,全长640km,流域面积5.56万km2,占八大水系的55.3%,径流量的 50.4%。境内河流密布,又是浙江省的降水中心和暴雨集中区,年均流入钱塘江流域的水量为23.5亿m3。开化作为钱塘江发源地,占据着特别生态环境保护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调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上游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直接影响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开化林业的建设,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强调生态的优先地位。以山地森林生态建设为面,重点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特别是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保障开化的生态安全;以通道、河道、农田的绿化为线,建设平原防护林网,改善平原生态状况;以城市森林、乡镇村庄绿化为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最终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
4.2 提升开化林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林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主体指标有林业资源优丰度、生态安全度、产业经济高效度、社会保障力度4大类。从开化林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在林业资源优丰度、生态安全度、社会保障力度优势明显,但产业经济高效度将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产业经济高效度将成为开化林业建设的重点方面给与加强,这将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集约经营程度等方面。茶叶、山茶油、竹木加工业是开化县林业产业的主体,除了茶叶已有了稳定规模和知名品牌外,开化山茶油和竹木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还仍未改变。因此,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对现有小规模的企业进行有机整合、改造提升,实现其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向低消耗、可循环、高效益的集约型转变。在开化林业建设中,应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 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满足人们对森林多功能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正发生深刻变化,由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受消费转变。人们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林产品等物质上的需求,而逐渐转向生态与文化上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对关于山水、生态、人文等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休闲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林业资源特色明显、山清水秀、有着著名景点与历史人物的地方。这也对开化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开化林业建设最终要建成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丰富的森林文化体系,以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