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华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学生从认识建筑和建筑群体转向认识城市的主要节点,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办法,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综合规划、综合表达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整体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思想方法,具备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原理和方法。“城市总体规划”是南京林业大学长期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在近10年的办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城市规划编制实践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以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程建设初期(1999—2004年)。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于1999年设立,当时参照国家对城市规划专业的要求,制定了四年制教学计划。“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原理和设计)设置96学时,安排在第五学期。由于大部分师资毕业于南京大学等综合性院校,能够承担规划理论和相关知识及若干类型规划编制的教学,但形体设计偏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还不完善。
第二阶段是课程建设发展期(2004—2008年)。2004年根据学校的要求全面压缩学时,“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原理和设计)压缩为64学时,受学制学时所限,很多教学内容难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尤其是设计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针对该问题我们开发了教学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体系,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2008年,根据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全面修改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时调整为96学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1和城市总规划2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授课改为团队授课模式,理论课分为几个专题,由多个教师讲授;设计课以小组为单位,由指导教师负责。注重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独立自学、多学科交叉的能力,加强课内与课外学习的互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因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师资全部为年青教师,缺乏项目支撑和学科建设支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教师的横向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比较少,参与和主持项目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建设和发展。
第二,受学制影响,学时少,仅为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144学时的1/2,教学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第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重点急需扩大。与总体规划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发展史,而最为密切的城市规划原理课没有开设,教学中需要用大量的学时补充这部分知识,这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安排出课程设计的学时,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管理体系、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第四,由于规划设计单位的改制,承接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冲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课程设计面临很多问题。
第五,目前以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原理》和东南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及自编讲义作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没有统一的权威教材,尚需完善教材体系建设。
近年来,城市规划的变革、学校发展转型以及学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对“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进行改革。
在“综合性、宽口径、重特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修订、新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学位评估等教研项目为龙头,系统地研究“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思想上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教学体系与内容要与时俱进,完善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体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维和方法多元化,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组织上,采取个人、小组及全班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设计小组,每个设计小组6名学生,由1~2名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在教学安排上,根据学习内容和进度分别安排个人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个人学习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辅导答疑;小组讨论阶段要求学生做好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及成果制作;全班讨论阶段以方案介绍、讨论、讲评为主,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将符合各阶段教学内容要求的实际工程项目纳入课程设计范围,没有合适的“真题”项目,则采用过去完成的工程项目,假题真做。
结合教学内容有重点地选择科研课题,让学生接受初步的城市研究能力的训练;组织公开讨论课、专题讲座,建立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具备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能力。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工程师型到工程与研究兼容型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适应职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借鉴网上建筑与规划论坛的形式,今后可尝试“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网上交流的教学形式[1]。
课程建设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是推进“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建设的关键。
网址:http://yjfx.chinamet.cn E-mail:yjfx@analysis.org.cn
为了有效地推进“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团队,我们多次组织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广泛征求学校督导组的意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坚持开展科研立项研究,如重点课程和课程群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动员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让青年教师深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通过与地方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科研与应用并重,相互促进,既达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弥补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学习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掌握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城市规划最新的内容及科技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把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对于学生和师资的培养意义重大。
同时,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的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规划理念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年级增加学科导论和规划原理课;三年级增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由必修课调整为任意选修课;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为指定性选修课,安排在一、二年级,为学生学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应有的知识储备。“城市总体规划”安排在大三两个学期,分为理论讲解和设计辅导。这样,使理论和设计的衔接更加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加强了大一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2.及时调整课程教学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调查、分析方法、专题研究、规划布局、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专项规划等6个部分。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重点是城市问题分析研究、规划布局和编制与管理体系,城市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能力较强,这一优势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得到了检验。随着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作为校级重点专业的城市规划专业必然要更新培养目标,扩大教学重点,强化研究能力。在城市总体规划理论课程中,一方面加强城市热点问题专题研讨;另一方面选取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既体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典型示范作用,又使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在课程设计选题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初步的城市研究能力训练。例如,在城市人口和用地调研中,要求学生撰写有关城市人口、用地布局及影响因素的报告,并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城市问题、分析城市问题,掌握综合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和国家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成为教学资料的重要补充。本课程所积累的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资料,《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相关国家标准等已经成为“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中直接运用的扩展性教材资料。关注最新的规划理念与动态,并把它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拓展视野。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实施“三阶段实践能力递进”的实践模式。
(1)认识实习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规划成果的参观与城市认识实习。通过对城市各个领域的现场观测、访谈、资料收集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保证学生对城市的全面了解,锻炼现场勘查能力,提高分析、认识城市的能力。实习结束后就城市特点和主要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加强理论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
针对城市特点提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发展的各种设想。这些设想经过小组的不断讨论并完善,逐步形成总体规划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方案汇报场景分小组进行汇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程设计
依托实验室和各城市规划设计院所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地组织学生参与城市规划项目,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活动,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竞赛活动。组织规划设计竞赛,是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强化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自我组织管理、老师义务指导的方式,结合课程组织设计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汶川地震主题设计竞赛、上海市青浦新城设计竞赛、韩国釜山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有效地补充课堂实习,帮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
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为主体教材,辅以国内“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最新的适用型教学参考书。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和优势,总结工程项目经验,组织教师以自编讲义为基础编写教材。此外,还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规划师》《小城镇建设》《城市问题》等专业刊物作为辅助教材。
作业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对较优的答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教师在评判作业时,不依据一个模式判断其优劣,关键是看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创意,即使学生所完成的作业很不全面或有不少错误,但只要有创意,并能较全面地加以表达,同样能获得好的成绩。
课程成绩评定既要考虑考试成绩,还要考虑课程设计、考勤、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等方面[2]。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习范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通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观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教学改革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教学改革项目为龙头,将网络课程、CAI课件、习题练习系统、案例库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规划案例分析和规划项目的参与,使缺乏规划经验及背景知识的学生结合规划项目掌握课程内容,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张艳明,马永俊,章明卓.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101-106.
[2]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