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与肝包虫病

2010-02-12 03:58:54张继瑜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阿苯达唑绦虫包虫病

张继瑜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50)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也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动物(主要是犬猫)及人体所致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棘球绦虫属扁形动物门,圆叶目,带科,世界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我国是棘球蚴病高发区,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在医学临床上20~40岁的青壮年就诊率较高,男女之比约为2:1。该病已见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包虫病国际高峰论坛也因此成为该领域的关注热点,在我国,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肝包虫病的临床类型及危害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犬科动物的小肠内,以顶突上的小沟和吸盘吸附在肠绒基部隐窝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人、牛、羊、猪、马及野生动物等通过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感染。虫卵经6个时期的发育过程[1](受精卵细胞、胚细胞团、早期虫卵、前期虫卵、未成熟虫卵和成熟虫卵)在肠内孵化成六钩蚴,穿过肠黏膜,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肺等器官,蚴在体内经3~5个月发育成棘球蚴。六钩蚴约75%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脑、肾、脾等部位。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临床上大部分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只有少数是由泡状棘蚴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的发育过程与细粒棘球蚴相似。

绦虫虫卵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耐低温,耐干燥,对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孕节有强的活动能力,可沿植物蠕动,致使虫卵污染周围环境,虫卵可通过机械携带的方式散播到人及家畜活动的场所。

肝包虫在临床常呈慢性经过。犬轻度感染时常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一般当重症感染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反常,消瘦,贫血,呕吐,腹泻,卡他性肠炎,持续性或间歇性顽固性腹泻,或者便秘、腹泻交替发生。个别犬有精神兴奋异常,扑人,四肢抽搐或麻痹的症状。重症病例者,便血,有时在粪便中可发现绦虫成熟节片肠黏膜脱落,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脱水,甚至休克。濒死动物体温下降,昏迷,最后抽搐死亡。

在人类,囊性包虫病早期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右上腹逐渐出现肿块,可触及边缘整齐,硬韧,有弹性,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状包块,轻微疼痛或有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当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当囊肿压迫到肺会使呼吸不畅,压迫胆管时引发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或腔静脉可产生腹水,下肢浮肿,脾肿大。脑部受累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囊肿溃破后会使病情加重,如溃入胆管,破碎囊膜或子囊会阻塞胆道,反复出现寒热、绞痛,黄疸等症状,有时大便能检出囊膜及子囊,如破入腹腔,会发生腹膜炎、过敏等症,严重者休克;如破入胸腔,发生胸膜炎。进入支气管,会咳出含有胆汁的囊液,带有内囊碎片,形成支气管瘘,严重者窒息死亡。骨棘球蚴会破坏骨质、使之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少数病人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

泡性包虫病生长较快,肝肿大,可触到较硬的表面不平的肿块,有刺痛、胀痛,甚至剧痛。重症者常伴有消瘦、黄疸、门静脉高压症、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腹水、发热等。泡球蚴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可转移到其他脏器引发并发症。

2 我国肝包虫病的流行概况

在包虫病流行区域,牧民家中都养狗看家或保护畜群,病死的家畜或其内脏多用以喂狗或抛在野外,犬、狼随意吞食,或者在一些大型犬养殖场常以牛羊内脏喂犬,病犬、狼等粪便极易污染牧场和水源,造成了本病在动物间的传播流行。流行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畜群牧犬或皮毛接触较多,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多,人们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瓜果、水而受到感染。

在我国,西部省份为包虫病的多发地区。甘肃省1998年调查人群中,苏南裕固族自治县感染率5.57%、天祝县5.82%、玛曲县7.4%、夏河县7.79%。重病区主要在漳县,散发病例包括12个县市。全省犬感染率的记载,1997年靖远县为19.18%,1998~1999年环县为16.36%。赵玉敏等2009年报道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和碌曲县人群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两县人群包虫病患病率分别为3.32%和1.00%。不同年龄组、不同饮用水类型及家中养犬数量不同的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也不同,说明甘南藏族自治州存在人群包虫病流行。在新疆,1997年库尔勒地区报告131例人包虫病的临床病例,1998年乌鲁木齐县血清学调查ELISA阳性率8.86%,1998年报告在博湖、焉耆、和静三县部分中小学生包虫病患病率为5.7%,其中蒙古族高达11.9%,在塔城城镇和农牧区中小学生的肝包虫患病率为0.38%,按名族分以哈萨克族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维族、回族和汉族。昌吉州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1988年报告ELISA阳性率为10.88%,学生感染率为12.01%。在动物感染调查中,1998年北疆双峰驼CE感染率为49.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海原和固原三县是包虫病重病区。2008年,原州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感染率20.4%,7~74岁均有感染,主要感染者是家犬、猫、狐狸等宠物喂养者。在青海,青南高原和柴达木两地区是包虫病高发区,1990~1998年全省各地确诊的患病率为0.45%~9.50%,平均3.39%,以青南高原各县为高,藏族和蒙古族牧民患病率最高,女性显著高于男性。1999年用DOT-ELISA在青南地区作人群包虫病血清学调查,阳性率为16.01%。2001年兴海县人群包虫IHA阳性率为6.38%。1998年青海省外贸冷库屠宰牦牛的CE感染率为55.29%。四川省西部藏区AE以石渠、色达、白玉、德格和甘孜等县最为严重,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人群平均感染率4.0%,2000年石渠和甘孜三县藏区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包虫感染情况调查表明牦牛CE和AE感染率各为50.8%和0.7%,黑唇鼠兔、灰尾鼠和松田鼠AE感染率分别为5.6%,7.1%和2.5%,犬E.g和E.m感染率各为13.2%和16.98%,藏狐E.m感染率44.4%。刘海青等2009对青海省治多县人群包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人群血清阳性率为8.2%。其中男性阳性率为8.3%,女性阳性率8.0%。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CE发病率最高,1996~2000年收集的709临床病例中,那曲地区占547例。内蒙古包虫感染以中部锡林郭勒盟为重,在中西部的CE患者中锡盟约占60%,绵羊包虫感染率25.20%。1998年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进行人血清学调查,总阳性率16.9%。刘俊刚等2009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包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白音锡勒农牧场包虫病流行比较严重,调查中发现,发病人群普遍家中养狗,存在将牲畜病变脏器随意丢弃或喂狗等不当行为。在非流行地区,云南、贵州、山西、东北、广西、福建和上海也有零星病例报道。近几年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发病报道频繁,包括人群和动物基线调查结果提示无论是血清学阳性率,感染率和患病率等均较高,疫情依然严重。

本文作者在近年的绦虫病防治研究中调查发现,目前大型藏獒饲养场绦虫的感染率达到了95%以上,原因为这些养殖场大多用牛羊内脏下水饲喂犬,成为直接传染源,驱虫试验表明,每只犬成虫的感染强度在1~5条,最多的可以达到16条,而绦虫幼虫的感染强度甚至可以达到每只犬300条左右。

3 肝包虫病的防治

肝包虫病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为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随着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出,使非流行区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因此开展预防包虫病知识讲座,加强卫生检疫工作和法规的建设非常必要。再流行区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以及对家犬进行定期疾病检查和驱虫,做好犬粪便处理,防止污染草场、饲料和水源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患包虫病家畜应进行杀灭和净化处理。

肝包虫病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两种途径。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原则为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

包虫病的药物治疗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近几年,中西药的研究和开发进展比较迅速。目前主要有苯丙咪唑类药物,代表药物为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尤其阿苯达唑较甲苯咪唑肠道吸收好,近几年来应用也更为广泛,现已取代甲苯咪唑成为WHO推荐抗包虫病药物。非苯丙咪唑类药物包括异丙肌苷(isoprinosine)、丝裂霉素C(mitomycin C)、烷基氨基乙醚(alkylaminoethers,IA)、吡喹酮(praziquantel,PZ)、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5-甲-2-异丙基苯酚(thymol)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张继瑜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自2003年以来,在犬绦虫病及抗绦虫药物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发的人工化学合成槟榔碱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试验结果表明,槟榔碱驱除犬绦虫效果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吡喹酮,尤其在驱除整条虫及打除头节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可以经一次性给药达到目的,该药目前已经进入新药上报阶段。

随着抗包虫药物的不断涌现,如何能够进一步挖掘药物化疗的潜能,中外学者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药物联合使用上。联合用药的主旨在于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其目的是通过用药多元化的手段,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的抗药性,并希冀得到最佳疗效。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新药的开发,也大都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加以研究。这也促使联合用药成为当前化疗的主流趋势。而作为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苯丙咪唑类药物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联合使用的首选药物。例如,阿苯达唑联合西咪替丁,温浩等在1994年用阿苯达唑联合西咪替丁比较单独阿苯达唑用药,共1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浓度后发现,联合用药组的囊液内和胆汁的阿苯达唑亚砜的含量是单纯用药组的两倍,且提示囊药浓度越高(大于500μg/L),抗包虫囊肿疗效越好。2000年,Schippe等在联合使用阿苯达唑和西咪替丁时观察了最佳配伍剂量对抗包虫病疗效的影响。2002年,Moreno等首次提出将依维菌素联合阿苯达唑作为包虫病治疗的联合药物。单用依维菌素对包虫病的治疗无效,而联合阿苯达唑对包虫病进行“预防性治疗”时,效果理想。尤其当包虫的数目较多或湿重较大时抑囊率达到87%。但对继发性包虫病的治疗效果较差,抑囊率仅为45.26%。Casado等在单用依维菌素和阿苯达唑以及联合应用依维菌素和阿苯达唑的对照实验中亦证明了联合二者的疗效优于单用时的疗效,原头节的生存能力在18d后降为35%,而单用依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则为50%和82.5%,联合用药10d后的细胞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如原头节残体及胞浆内大量脂质小滴和空泡出现等。Urrea等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体外观察对包虫囊肿的杀伤效果,并与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单独用药组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单独用药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明显低于二者的联合用药。而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时的浓度尽管很低,但很快显示出对原头节活性的抑制作用(15d内),原头节经联合药物作用后,再接种到小鼠体内,无包虫囊发展迹象。同时亦表现出对原头节超微结构的损伤(主要为较小囊肿)。其改变有角质层和生发层的分离,生发层大量脂质小滴的出现以及胞浆内空泡形成等一系列改变。1997年,Garcia等用netobimin和fenbendazole联合治疗沙鼠的继发性包虫病时发现,经单用netobimin治疗过的包虫囊移植健康鼠时会发生包虫病的复发,而联合用药治疗则不会有复发情况。

其他联合用药包括阿苯达唑联合汉防己甲素、阿苯达唑联合苦参碱、2-甲氧雌二醇联合阿苯达唑等。

以上诸多实验说明包虫病治疗化学药物的研究是一个当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虽已取得较为乐观的成绩,但还远未到可驻足回顾的地步,新药的研发仍然值得尝试。不同药物剂型配合新旧药物间的联用可能已成为包虫病药物治疗的进展前沿。不仅仅是要抑虫,还要更多考虑药物能否为宿主提供保护性免疫作用及对感染器官、组织的抗损伤、恢复作用。相信更多的研究必将以此为侧重,逐步深入下去。

4 结语

肝包虫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宠物和人类的健康,而且该病治疗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人兽共患病应以预防为主,广泛推广健康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防治机构,定期开展防治检测,加强牧区屠宰卫生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驱虫和化验,建立严格的疾病处理制度。我国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但重视程度还不够,经费不足,科研队伍不稳定,科研产品较少等。在这些薄弱环节中对宠物健康重视不够,快速、使用方便、特异性强的宠物棘球绦虫诊断产品和方法较少,宠物专用的驱虫药也亟待解决。宠物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关注宠物健康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关注人类健康,希望我们用科学战胜疾病,创造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谐。

猜你喜欢
阿苯达唑绦虫包虫病
液质联用法测定牛乳中阿苯达唑残留标志物残留量
食品工业(2022年9期)2022-10-21 06:09:40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当代水产(2022年7期)2022-09-20 06:22:28
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阿苯达唑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及其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牛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4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青海政报(2017年17期)2018-01-31 02:25:45
阿苯达唑及其亚砜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8
葡聚糖凝胶过滤-HPLC法测定阿苯达唑前体胶束的包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