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乔 良 空军少将
战争史上,名将如林。不过,细翻一下,你会发现,大多数名将,都是“名”在自己人撰写的战史上。能被对手也认可,甚至被对手交口称赞的名将,其实并不多。
如果把“让对手心悦诚服”作为评判名将的一条标准,那么,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所谓名将,都难免有兑水嫌疑。因为这与整个民族的精神需求甚或民族虚荣心有关。每一个民族,每一支军队,都需要把自己的某位将领雕塑成旷世名将,作为自己的偶像去讴歌去崇拜,以使本民族的屹立获得一种无形的支撑。于是,没有名将,也要制造出名将来。
纳粹德军,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创下令人瞠目的战果,让世人心生某种复杂的敬意,更由于其对非日耳曼民族特别是犹太人的灭绝性屠杀而声名扫地。这也使那些在战场上颇有出色表现的德军将领威名蒙羞,被战后历史所不齿。但,仍有少数胸佩银质橡树叶双剑十字勋章的人,获得了超越耻辱的声誉。
这其中,首推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个具有极重大影响的人物。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可能早已失败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如是说。
“作为指挥官和参谋军官,古德里安将军都是一位登峰造极、名满天下的职业军人。”英国陆军元帅卡弗如是说。
一名败军之将,在他已不再具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能获得对手如此的评价和尊重,足以证明此公确有非同凡响之处。
战后有关古德里安的种种传记、评述中,列举了此公作为一代名将的种种特质及细节。他具有敏锐的战场洞察力。他总是随时寻机对敌人发动奇袭,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进攻。他敢于大开大阖地指挥部队向前突击,而毫不在意沿途尚未肃清的残敌。他的攻击方式被形象地称为“闪电战”,而他本人也就当之无愧地被当时乃至后世尊为“闪电战之父”,并由此获得了一个绰号:“闪电海因茨”。
闪电式的进攻方式及其赫赫战果,成就了古德里安的名将地位。但如果以为这就是让古德里安成名的全部原因,那我看不出此公与巴顿、蒙哥马利以及隆美尔等人,有多大区别。因为仅就这些特点而言,以上诸公差不多也都与之相去不远。有些人甚至可能比他做得更好。
我始终认为,天才和巨匠是不能画等号的。在艺术领域如此,在军事艺术领域同样如此。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定会涌现一堆名将。如时下有些歌手一曲成名一样,战争中也常有一些将领一战成名。这其中除了成名者个人因素外,往往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因素。这就意味着这些成名者并非是注定的成功者,他们只是碰巧处在了一个需要产生成功者的“点位”罢了。在这个点位上,如果不是张三,那也势必会让李四成名。就看桂冠在哪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地落在谁的头上。
这是大多数成功者的命运,也可以说是凡夫俗子们的命运,但却决不是天才的命运。天才的命运是,不管看上去他离成功的可能有多遥远,都不妨碍他以异于常人的角度、方式和速度去接近成功。因为造物主已把成功的密钥偷偷塞在了他的手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一只绰号“水柜”的钢铁怪物,笨重又冷酷地爬上了战争的舞台,使胜利的天平最终向英国人倾斜。当时,除了富勒和利德尔·哈特以及戴高乐等少数几个目光敏锐者,全世界的军人大都没从这一名为“坦克”的怪物身上悟出点什么。
但骑在战马上的古德里安,却在把目光落到这个怪物身上的一刹那,眼睛开始发亮。
自此,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了打造装甲突击部队的狂热实验中。他凭着一个军事天才必有的本能,准确预感到战争将由此而改变,顺便会被改变的,还有自己的命运。
与大多数命运多舛的天才一样,古德里安的命运也是幸与不幸纠结在一起降临的:他遇到了希特勒。
一位德国元帅叹息道:“希特勒是德国的劫数。”于是,希特勒也就成了古德里安的劫数。有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命运注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卡弗元帅这样写道:“假如没有希特勒,古德里安能否如此名扬天下则可能会大有疑问;反而言之,若是没有古德里安,希特勒也可能不会那样震撼世界。所以说这两个人的幸与不幸是连在一起的。闪电战之所以能由理论变成事实,主要应归功于他二人的结合。”
与大多数军史爱好者的印象相反,在多次战争中创造过胜利奇迹,并诞生了老毛奇和史里芬这等名将的德国陆军,跟其他国家的陆军其实并无二致,同样充满了保守和惰性气体,随时准备窒息和扼杀任何新思想的火花。当古德里安敏感地意识到上。喜欢标新立异,且对新武器新技术充满兴致的希特勒,发现并支持了古德里安。征服世界的宏大野心与德国实力之间的差距,使希特勒不得不选择事半功倍的战争方式,而“闪电战”的理论,恰恰与希特勒的这一需求不谋而合。古德里安一展才华的机会便在一场注定充满罪恶并注定会以失败收场的战争中到来了。当他驱动铁流,挥师越过比利时、卢森堡边界进入法国,一路狂飙突进,直抵敦刻尔克时,该是何其风光无限啊!相信此刻的古德里安是不会意识到,他正追随着自己的元首把整个世界陷入一场旷世浩劫,同时,也把德国、他所珍惜的德国陆军及其荣誉,都送上一条不归路。直到他在苏联广袤原野上思考这一问题,并开始明白一点儿什么时,一切都已悔之晚矣。如果此时的他顺坦克将改变未来战争的面貌,并不遗余力地实验,大声呼吁把坦克和装甲车集中使用,使之成为闪电般的战场突击力量时,他发现自己狠狠撞在了呆板守旧者们组成的人墙上。毫不夸张地说,古德里安花在说服军中元老和上级身上的工夫,不亚于在战场上对付顽强的苏军。这其实是所有天才将领的必然遭际。特立独行者,在任何军队中,几乎都不会受到欢迎。
这时,不幸的“幸运”降临在了古德里安的头从命运,像德军的大多数将领那样对希特勒的所有错误主张都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一直作为希特勒的殉葬品追随其到最后一刻,那么,他的个人遭际可能会平顺一些,甚至可能像那些在军事才能上远比他平庸的同僚一样,早早就获得了元帅的权杖。
但如是,那他就不是“这个”古德里安了,不是“这个”古德里安,也就不会有闪电战,没有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就可能改写,随之,人类二十世纪的历史也会改写。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像它已展现和经过的那样发生。希特勒,只能是希特勒,而古德里安,也就只能是我们所看到的古德里安。这个古德里安除了在军事方面天赋异禀特勒对他的不公正,使他得以在战后免于盟军法庭的刑责,并不久就获得开释。
悲剧,常常是天才人物的宿命。纵观古德里安一生,由不得你不感叹外,他的另一个禀赋,就是生性耿介、为人正派。这使他与追随在希特勒左右的那些马屁精和应声虫们迥然不同。这也使他在对希特勒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的同时,对希特勒的错误主张和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当面大声地说出来,即使明知这会让希特勒尴尬、不快甚至颜面无光,也无所顾忌。
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
德军的坦克洪流
▲ 德军士兵把古德里安的姓氏首字母涂在装甲车上
古德里安指挥坦克作战
当希特勒对刚刚大败法军的德国陆军表示不信任时,众位陆军的元老级人物都噤若寒蝉,唯有古德里安认为此事事关德国陆军的荣誉,便不顾自己只是个二级上将的身份,面见希特勒与之廷争,为维护军种荣誉而战;而当希特勒放弃攻克莫斯科的大好战机,执意要德军回师去攻打乌克兰,并嘲笑德国军人不懂经济的重要性时,还是这位古德里安勇于对希特勒的计划发出不同声音,直到发现再坚持下去就是违抗军令,也就是违背对元首的誓言,才悻悻而止。
这样一种心性和品格,在纳粹当道的情势下,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应不难想见。所以,即使古德里安是德国陆军中最出色、最正派的将领,希特勒还是两次解除了他的职务。使他的人生轨迹一波三折。不过,讽刺的是,恰恰是他的这种性格和希造化弄人。如果没有希特勒,他将无从展示自己的才华,可能还在区区师长的位置上,就被因循守旧的陆军元老们所扼杀了;而有了希特勒,他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希特勒毁灭欧洲,也最终毁灭德国的鹰犬和帮凶,结果顺便也毁灭了自己。他的天才,到头来也只不过是希特勒实现自己魔鬼蓝图的工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古德里安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结局。即便如此,仍不妨碍古德里安作为一个军事领域里的先知先觉者,对后世军队和军人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那就是,当大多数军人,总是在埋头准备打自己打过的战争时,只有少数军人,知道要为打一场没有打过的战争做准备。为此,必须找到适合在下一场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并找到与之匹配的新战法。古德里安找到了坦克,并找到了把坦克集中使用的战法——闪电战,所以,他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现在,当昨天的战争都已经打过,明天的战争还没开打之时,如何准备下一场战争?古德里安深邃的目光,正越过半个多世纪的时空注视着今天的每个军人……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