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校外

2010-02-11 11:09蒋方舟
意林 2010年3期
关键词:酒保炸酱面吧台

蒋方舟

我认识的一个颇有点摇滚精神的小学妹给我写信,用一种大抒情的亢奋语气,向我描述她的羡慕之情:“学校外难以计数的打口碟唱片铺是否茂盛如富有营养的野草?南门外的摇滚酒吧是否还嘶吼着最后的庞克呐喊?如果我来北京,能否在咖啡馆放映欧洲纪录片的夜晚与你相遇?”

收到这封信,我窘迫羞愧得无以复加,硬着头皮回信道:“你说的这些我也不知道耶!不过我知道学校外面有个“我爱炸酱面”异常好吃,你来了我可以请你吃一大盆。”因此,又打上了一个谄媚的笑脸符号,它仍然掩饰不了我校外生活的贫瘠与干瘪。

平心而论,我在班里同学中算是在外游荡积累里程数比较多的人。就算是只买一袋酸奶,我也会哼着小曲骑车到校外去买。在我的自我描述里,这被形容成“热爱摆脱象牙塔的束缚,感受社会的千姿百态”。事实上,我自知这只是出于我货比三家的逻辑。

我也想泡在校外,在宿舍之外为自己找一个可以归属的家。

寒冬的夜晚,我和同学吃完好大一盆“我爱炸酱面”,我突然又想到文章开头小学妹给我写的那封信,肚中饱胀,心中凄凉———去他的,我也可以摇可以滚。我对我的同学忐忑又坚毅地说:“走!我们去泡摇滚酒吧。”

步行几百米,就有一家外国人开的摇滚音乐酒吧,会请世界各地的独立音乐人来演唱,号称“地下摇滚”的摇篮。晚上六点的酒吧除了两个酒保外空无一人,满屋的大沙发有种残破的红,陈旧的木质地板走起来嘎嘎作响,在寂静的房子里听得格外清楚。我们两个小心翼翼地一边走一边偷瞄擦酒杯的服务生,猜测他有没有发现我们,像极了《阿凡提》动画片里的笨小偷。

我们窝在二楼最不起眼的角落,看着墙上庞克嚎叫的夸张涂鸦,无话可说,只是讨论了一下刚吃的“我爱炸酱面”。一个小时之后,仍是一个客人都没有,但是楼下响起了巨大的鼓声和电吉他声,声音如此之大而又难听,让我只有张着嘴大口呼吸才能缓解耳膜的压力。我努力克制捂住耳朵的欲望,内心赞叹道:“这才是摇滚啊!”我还随着乐鼓没有节奏的节奏,上下剧烈地摆动着头,如同猛鬼上身,还在忙乱的摇摆中对同学吼道:“你也来!你也來!”

马上,音乐戛然而止,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音响修好了,一百二。”这个乐器修理工就是我以为的摇滚之神。我的同学被我蒙受的尴尬激怒了,愤然说:“走走走,我们快出去。”我哀求道:“至少喝杯鸡尾酒再走吧。”天知道鸡尾酒是什么东西,我们在一楼的吧台坐了半个小时,两个头埋在一起研究那张黑色的酒单,像两个刻苦的差生窝在一起考试作弊。酒保大概也觉得我们十分可笑,始终站在吧台遥远的另一端,自始至终没有抬眼看酒吧里唯一来的两个客人。

故事的结局,是我们两个自己把自己扫地出门,临走之前,我愤恨又沮丧地在吧台抓了一大把花生米。冬天的北京天黑得很早,那天的风格外大,走过的商店、餐厅、咖啡馆莫不用力地关堵住门,挂上“暂停营业”的招牌。我明知道关店是因为大风,但总有种委屈,觉得校园以外偌大的世界,竟没有一个亲切而喧杂的地方容得下我,让我能消磨一天半时。

理查德•桑内特写过一本书叫做《公共人的衰落》,里面有一章专门是讲“公共空间之死”,说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公共空间的用途只剩下“通过”而已,许多可以交流和消磨的场所都被拆毁。这样看,许多人缅怀母校外的“堕落街”被拆,如同被摧毁了第二故乡,也的确可悲可叹。

直至今日,当初和我一起从摇滚酒吧落荒而逃的同学,已经能轻松自然地逗留在酒吧,这多少给我树立了一点信心。也许将来,我也可以在校外找到一个可以泡去时间的地方。首先,我得更新一下心里的那本“辞源”———校外的那条街不叫“堕落”,它叫“生活”。

(水云间摘自《女友•校园》

2010年第1期图/韩磊)

猜你喜欢
酒保炸酱面吧台
老北京炸酱面
“La palabra en español que más me gusta es chévere”Jimena Li Yu,una influencer con una mirada en América Latina
治疗有效
世界最长冰制吧台亮相吉林
强迫症
看心理医生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