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青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3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了600百余年,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北,曾经是明朝初年移民集散地,如今已成为明代迁民遗址。据考,《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日知录之余》等史籍中都有关于明初移民的记载。民间有关迁民的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大量的民间牒谱、墓碑与祠堂碑文也都有相关记载。明朝永乐、洪武年间的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有组织的大移民活动。
元朝末年,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及安徽一带,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与此同时,山西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的景象。洪武初年,山西人口已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今临汾)一带人口稠密之县。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明朝初年,朝廷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集中移民。广济寺位于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大槐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迁山西民于滁和、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组织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的地区遍及山西51县和全国十余个省市,其中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省是移民主要聚集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的仅此一例。这次移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巩固了明朝封建王朝的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出农耕文明的特征。老百姓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才会背井离乡,移民他地。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所在地,实际上是移民的聚集地。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依依惜别故乡。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鹳窝显得十分醒目。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发出声声哀鸣,令即将离开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频频回首,最后远远地也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为家乡的标志,古大槐树成为移民后人们寻根问祖的象征。移民到了新的居住点,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上槐树。
与这次历史大移民相关联,山西洪洞当地流传着许多传说∶
其一,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民间有:“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的说法。
其二,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所以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背手走路的习惯。
其三,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与大槐树相关的故事。例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军攻打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到洪洞后,士兵们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祭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这时,乱兵不但没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的“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1912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亭中竖立起一座青石碑,上刻“古大槐树处”5个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3间,茶室楣匾题字“饮水思源”。碑南20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450个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他们都是600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每年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人们都要来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祀先祖。
悠悠600多年匆匆而过,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却枝繁叶茂,形成了以洪洞古大槐树、运城关帝庙、芮城大禹渡等为代表的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文地标成为移民后代情感的寄托,树文化中融入了先民们太多的思乡情,成为了中国社会特别稳固的社会基础之一,表现出其特有的、极强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1] 李镇西.魂系山西[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关传友.论中国的槐树崇拜文化[J].农业考古,2004(1):79-84.
[3] 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魏向东.中国古代文化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5] 张钧成.中国林业传统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