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蕾蕾,梅全喜,侯连兵(1.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广州市 101;2.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中山市 2847;3.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山市 28400;4.广东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山市 2840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广州市 101)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是临床常见的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本病病程长,且多为不可逆,呈进行性加重,最后发展至尿毒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如何对CRF进行早期预防,并延缓CRF的病程进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虽然应用西医的药物透析疗法和肾脏移植术对缓解CRF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费用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并且其副作用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中药灌肠剂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制剂,用来治疗多种疾病,早在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就有记载[1]。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灌肠剂在治疗疾病方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且适用范围广,不受药物及剂型的限制[2]。在我国民间,早就有人用中药灌肠剂治疗CRF,但因为种种原因,此种方法直到近几十年才被很多学者重视并研究。目前,通过许多研究者的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用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确实能够延缓肾损害进程,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并且经济方便、无创伤、痛苦小、副作用小[2]。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用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
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在缓解症状、恢复肾功能、延长生命等方面。很多临床试验表明,其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多数试验在进行时都设有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可信。
CRF患者的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异常升高,血红蛋白(Hb)含量也明显下降。经中药灌肠剂治疗后,患者的BUN和Scr呈明显下降,一般在10%以上,Hb也上升在10%以上,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范围。刘亦农等[3]用中药灌肠剂(大黄、煅牡蛎、黄芪蒲公英)保留灌肠治疗CRF30例,治疗组在治疗前的BUN、Scr、Hb均值分别为28.7 mmol·L-1、688.2 μmol·L-1、66.2 g·L-1,治疗后则分别为 19.6 mmol·L-1、481.5μmol·L-1、82.8 g·L-1。通过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UN、Scr、Hb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李小会等[4]用大黄、附子、丹参、煅龙骨、煅牡蛎制成煎剂高位保留灌肠治疗CRF33例,治疗组在治疗前的BUN、Scr、Hb均值分别为21.79 mmol·L-1、497.7 μmol·L-1、62.73 g·L-1,治疗后则分别为 11.67 mmol·L-1、316.8 μmol·L-1、87.17 g·L-1。可见,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疗效是显著、确切的。
在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到,中药灌肠剂治疗CRF通常2个月即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曲黎等[5]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CRF62例,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就可以看到显著效果(P<0.05)。邹香国等[6]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CRF60例,10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月,治疗效果便很显著(P<0.05)。当然,疗程的长短要根据每个试验所选病例的情况而定,不过中药灌肠剂治疗CRF总的来看,治疗效果都能在几个月之内呈现出来,这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来说的确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中药灌肠剂治疗CRF时所用的处方大多数为复方,只有少数临床研究用单方,刘红等[7]治疗CRF的灌肠方中仅用了大黄,邹香国等[8]也是仅用了大黄作为中药灌肠剂的处方。无论是复方还是单方,其共同点是:最常见的药材为大黄,其次还有牡蛎、蒲公英、附子、丹参等。可见,大黄是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首选药。研究表明,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其主要成分是大黄多糖、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番泻苷等[9]。分析经常使用的药材可知,中药灌肠治疗CRF的药物筛选基本上是以祛邪、扶正药为主的。如,牡蛎具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作用;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的作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丹参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的作用等。
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是用单纯的中药灌肠疗法治疗CRF,效果也是显著的。胡顺金等[10]以解毒泄浊颗粒剂高位保留灌肠治疗45例CRF患者,治疗组在整体症状疗效积分值、Scr、BUN等指标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康萍等[11]以中药大黄为主药灌肠治疗CRF,结果显示,患者主观症状和肾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杨永光[12]用灌肠方(生大黄、煅牡蛎、槐花、蒲公英)灌肠,灌肠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吴晋峰[13]用大黄、生牡蛎、蒲公英、益母草、丹参灌肠治疗CRF82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4.2%。王北辰[14]采用中药灌肠治疗CRF30例,并与用碳片治疗的3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BUN、Scr、Hb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CRF病情复杂,单独的药物或治疗方案有时难以解决,因此,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是采用中药灌肠配合其他途径给药的疗法来治疗CRF,其效果显著。车树强[15]采用辨证分型论治,结合中药灌肠(生大黄、大黄炭、青黛、附子、生牡蛎)治疗CRF48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傅江[16]用益肾解毒汤(杜仲、仙灵脾、白术、茯苓、竹茹、半夏、当归、白花蛇舌草、生大黄、黄芪、丹参、红花、白茅根)口服结合中药灌肠剂(生大黄、煅龙骨、煅牡蛎、丹参、蒲公英、附子、土茯苓)治疗60例CRF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孙晓红等[17]采用缬沙坦配合中药灌肠及中药穴位敷贴治疗CRF32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1%。陈裕传[18]用中药三联法(口服、灌肠、静脉给药)来治疗CRF51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0.3%。由此可见,多途径用药,不仅起综合治疗的作用,而且各有针对性,相互协同,标本兼顾,因而疗效提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作用机制已基本清楚,主要可分为以下2个方面。
灌肠给药,药物可通过直肠黏膜直接吸收,避免了肝脏的首关效应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不但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且起效快,可大剂量给药。
以大黄为主的祛邪、扶正药物可以增加肾血流量,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肾微循环,减轻肾小管坏死程度,促进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有研究[8]表明,大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延缓CRF进展。首先,大黄可以改善CRF患者的氮质血症,其有效成分是大黄鞣质。大黄可减少肠道对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的吸收,并利用氨合成蛋白质,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并促进尿素和肌酐从肾脏排出。大黄可以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促进尿素、肌酐排泄和减少合成尿素的来源等途径影响CRF患者体内氮质代谢。其次,大黄能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有助于减少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延缓CRF的进展。再次,大黄可以通过抑制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而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有助于延缓CRF的进展。最后,大黄可以纠正CRF患者的酯质代谢紊乱使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血清高密度酯蛋白明显升高,还可抑制血清胆固醇的沉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中药灌肠的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将药物先浸泡20~30 min,然后用煎煮法煮2~3次,合并药液后浓缩成100~300 mL,放冷至37℃左右就可以灌肠了。灌肠时一般采用高位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多是30~60 min,每晚1次。然而,此操作方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由于中药灌肠剂多是临时制备,所以使用时会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一些不便。(2)缺乏统一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质量难以保证。每次的用药剂量也不一致,少的有20~40 mL,多的500 mL的都有。灌肠剂量过少,药效难以实现;剂量过大,会给患者增加不适感;而且难以在肠中保留,有效成分含量低,不易吸收。(3)给药部位不一致。肛管有插16~20 cm的,也有插30 cm以上的。根据人体的特点,直肠长度一般为10~15 cm,乙状结肠长度为40~50 cm。将肛管插入20 cm时,其所达到的位置在乙状结肠潜、中段。这样药物直接达到结肠部位,药液才易于保留,通过肠壁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4)灌肠速度没有说明。一般应以慢而均匀为原则,滴数以每分钟80滴为宜。滴速太慢,患者难以接受;滴速太快,不利于药液保留。(5)保留时间也不统一。一般来说,药液保留时间短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保留时间越长越好。若有腹痛、便意,可嘱患者行深呼吸,尽量忍耐,延长药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 h以上效果最佳,能够充分发挥药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中药灌肠剂治疗CRF,无论是药物的选用,还是给药的方法,都完全符合治疗CRF的研究思路,其疗效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目前对中药灌肠剂治疗CRF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所以基本停留在小规模的临床试用上,仍然未全面推广应用。另外,对于中药灌肠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质量标准。因此,未来的研究目标应该是使中药灌肠剂治疗CRF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让其成为能够全面推广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1]张 机主编.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0.
[2]梅全喜主编.药海撷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60.
[3]刘亦农,陈玉贵.爱西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3):172.
[4]李小会,董正华,潘 龙.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J].陕西中医,2005,26(4):313.
[5]曲 黎,杨晓媛,徐 虹,等.肾衰清宁胶囊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2例[J].陕西中医,2007,28(4):404.
[6]邹香国,梁 湖,赵东鹰,等.中药水煎剂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4):237.
[7]刘 红,王群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3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1,17(1):32.
[8]邹香国,郭亚琴,金冬霞,等.大黄治疗慢性肾衰氮质血症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1999,19(4):33.
[9]郭志伟,刘琳娜.大黄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6,17(22):1741.
[10]胡顺金,曹恩泽,方 琦.解毒泄浊颗粒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4):246.
[11]康 萍,马培龙,陆 淼,等.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研究,2005,3(2):87.
[12]杨永光.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J].内蒙古中医药,2002,3(6):29.
[13]吴晋峰.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82例[J].陕西中医,2003,24(10):88.
[14]王北辰.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河南中医,2007,27(9):41.
[15]车树强.辩证论治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8例[J].陕西中医,2004,25(4):293.
[16]傅 江.益肾解毒汤保留灌肠并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1.
[17]孙晓红,李保华,韩 斐,等.缬沙坦配合中药灌肠及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4):353.
[18]陈裕传.中药三联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