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澜水之古今观浅谈汤药煎服方法

2010-02-11 13:44丁慧登范永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汤药煎药水分子

丁慧登,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在一堂关于《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方法的博士生课上,伤寒老师在讲解守方运用法时提到了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中以甘澜水煎煮诸药。甘澜水的制作方法为:“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言毕,引起了班上西学中同学的强烈异议:这种传统、简单得有点可笑的甘澜水有治疗作用吗?此水与普通水有什么差别?

1 甘澜水的历代医家见解

用甘澜水煎煮药物,首见于《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嗣后张仲景于《伤寒论》中正式有以甘澜水之名煎煮诸药的记载。对于甘澜水,不同医家有不同认识。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如此解释:“澜,熟也。不击则生,击之则熟。水之味本咸,击熟之则归土性矣。然,土之味本甘故也。崖暴之水,击之而成沫,干而成土,水归土性,故谓之甘澜水。”后世医家多取甘澜水“不助肾气”以用。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烂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万,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明代著名伤寒学家方有执则在《伤寒论条辨》中强调:“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李中梓亦言“用甘谰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

归纳诸家之言,可以得出用甘澜水煎药益处有三:其一可以通过扬弃逐水中之杂质;其二可益脾胃、调阴阳、降肾气;其三取其性“动”而不助水邪。清代名医吴瑭针对湿性氤氲黏腻难解之特点设立三仁汤,亦取此水入药,取其走而不守,达到宣中通下之效[1]。正如歌诀所言:“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现代临床上亦有应用甘澜水煎药者,现代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即有用甘澜水煎药治愈水肿病的报道。

2 关于液态水分子结构的现代研究

尽管水普遍存在且非常重要,但我们对水的了解并不透彻,其分子结构的争论就已经长达百年之久。不过,冰的结构早已确定,是一种紧密的四面体结构,每一个水分子与其他4个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当冰融化成液态水时,最流行的说法是水分子放松了其紧密结合,但仍基本保持固态时的四面体结构。最新研究利用X射线发射光谱仪和X射线吸收光谱仪探测了液态水的结构,发现水确实是由四面体构成的,但还有证据清晰地表明水存在第二种优势结构,而这种结构目前还没有定义下来[2]。

近年来,随着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研究的进展,揭示了细胞膜对水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渗透等生理作用,与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结构也有很大关系。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何种结构的水可以进入细胞内参与物质代谢。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人就提出了水在自然状态下不是以单分子的状态存在,而是以聚合水的形式存在。在1998年Chaplin首次提出聚合水是以280个水分子组成20面体的形式存在,随后用X衍射得以证明水分子簇的存在[3]。从化学物理及量子化学计算,已知普通水的分子式为H2O,由于氧原子对H-O键的电子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故氢原子带正电性,氧原子则带负电性,这样水分子间可以形成强烈的氢键,使液态水凝聚成水分子簇,形成大大小小近似球形的链环线团结构。这种线团结构的水即使再纯,也难以被人体及生物体体内的细胞所吸收。同时,这种环形凝聚结构的水,很容易包藏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使人体的健康遭受损害。因此有学者认为,长期存放的水不适于饮用,即使是桶装水或瓶装水[4]。

根据以上现代研究分析,甘澜水本身取自“千里水”或“东流水”等动态水,“流水不腐”,再加上还要“置大盆内,以杓扬之”,达到“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的制作方法,其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可能改变了水分子簇结构的大小,较易与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内参与机体各种新陈代谢,从而提高了甘澜水的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对于生物体的生理功效,变得对人体更加有益。

通过对甘澜水历代医家见解和现代科学认识的论述,其主旨是在提示我们中药汤剂煎药用水一是要水质清净,二是使用的水最好不能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中医学中有许多诸如甘澜水之类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古代医家往往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去诠释一些事实规律,这难以让崇尚科学观念的现代人信服。但科学也只是解释真理的一种方法,目前还不能用科学解释清楚的事物及做法未必不是真理。所以笔者认为,对待古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经验做法不宜轻易否定,应该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并取其合理内核,在实践中应用体会,并在科学实验精神的指引下渐趋完善[5]。

3 汤药传统煎服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中药汤剂(简称汤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审因辨证,随证立法,由法生方,组方遣药,然后将中药饮片用水煎煮2、3次,滤取药液供患者服用的药剂。汤药的功效发挥和临床疗效固然与方剂的组成结构、配伍技巧、药味用量、炮制等因素有关,但其煎服方法也不容忽视。这就好比从菜市场买回了鱼肉、葱、姜、蒜、油、盐,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有了1顿可口的饭菜了,其烹饪手法好坏直接影响食物的色、香、味。药物也如此,而且既然是中药,就要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煎服方法。不然即使辨证准确、治法处方尽合法度,但药物煎服不得其法,亦难收效。为此,张仲景每于方后详细说明并叮嘱药物的煮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传统煎服方法对煎煮容器、煎药用水的质量和数量、煎药火候、煎煮时间、煎药的次序、另煎单包及烊化冲服、服药时间及方法等都有严格要求。翻开中医古籍则不难发现先哲于此之苦心。《温病条辨》银翘散方后即言:“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说明煎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汤药的功效发挥,过煮则把原来轻清宣透作用于上焦卫分治疗风热外感的散表方,变成了味重苦寒作用于中焦气分治疗疔疮的清热解毒方。从现代研究看,解表药物多含挥发油等物质,这些成分随水蒸汽挥发,则发汗、镇痛、消炎的功用减弱。《内经》“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法反佐用法至今在临床上仍很实用。例如在服用含有姜桂附一类温热汤药时,煎取药汤后放凉服用,就可以大大减低毒副反应。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之治病不可讲乎……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汤药的传统煎煮被视为费工费时、不科学而不被重视,大有被高压蒸汽煎等各种自动化机械煎煮手段所取代之趋势。诚然,煎药机煎药具有快捷、方便、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等好处,但看病吃药毕竟不像平时忙时吃快餐、盒饭、方便面,对付过去就行。“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从医师到患者都不能将就,且必须讲究。那种不注意煎药用具、水量、火力、时间、次序等要求采用煎药机的省事煎法,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不良后果。煎煮得法,如李时珍所说“小心谨慎,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笔者认为,对中药汤剂应讲究“遵古”传统煎服法为宜,合理的煎煮和服用中药,对保证质量、安全用药、提高疗效极为重要。

4 小结

中医的辨证正确是取效根本,而汤药的煎服方法是运用关键,两者必须密切配合。目前,汤药的煎服方法过于简单,加之大多数人(包括部分中医工作者)并不重视煎服汤药的方法,这是中医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继承和发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煎服方法,用于提高汤药疗效,对于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吴协兵.《伤寒论》方药用水浅述[J].新疆中医药,1996,54(2):5.

[2]D.Nordlund,A.Nilsson.Electronic structure effects in liquid water studied b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J].Chemical Physics Letters,2008,460(3):86-92.

[3]赵飞虹,李复兴.水分子簇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J].净水技术,2008,27(2):450-451.

[4]邵佩兰,李雯霞,徐明.饮水与人体健康[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24(3):10-14.

[5]李宇涛.由甘澜水引发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4-5.

猜你喜欢
汤药煎药水分子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亲尝汤药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
两颗心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中医院中药煎药室医院感染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质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