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马艳菲
○辽宁省阜新市肉羊研发中心 林鹏超
辽宁省阜新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秦 有
1.经济分析
(1)消费需求与生产发展。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减速的宏观背景下,消费需求普遍下滑。受全球形势影响,我国毛市也呈疲软状态,在消费市场“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企业购买热情不高,经销商节奏放慢。主销热点分散。有的供货有价无市,有的品种甚至有市无价。大盘情形持续弱化。总之,世界金融危机殃及全球经济发展,毛市阴霾包裹,企业举步维艰,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辽宁省培育出的几个细毛羊品种分布于全省不同地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种源基地。2004年,细毛羊羊毛总产量10821吨,占全国细毛羊总产量的8.2%。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国际羊毛贸易与供求平衡情况。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加快和消费需求增长,世界羊毛市场呈现繁荣景象。在资源竞争、汇率波动和消费升级的多重作用下,服装(精纺)类用毛供求强劲向上,其他家庭纺织品用毛销售稳健走强,价格震荡上扬,贯穿着全年运行主轨迹。原料销售大幅上涨,给产、需带来机遇,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挑战。
2.资源分析。辽宁省天然草地面积达508.3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2%。其中,草地可利用面积485.9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95.6%。理论载畜量为1013.3万羊单位。
近年来,细毛羊品种选育工作有所放松,杂交改良无序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优良的绵羊品种选育提高与保护,被缺乏规范的市场经济和“肉羊热”严重干扰或削弱;多年辛勤培育的细毛羊、半细毛羊品种也受到冲击,无计划、自由化的进行肉羊杂交改良到处可见,一些品种的发展方向出现混乱,亟须进一步明确与整顿。
辽宁省细毛羊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滞后,生产效率不高,多数羊只饲养管理繁育水平较低,新的专用品种近年来培育不多;羊病防治工作力度不够,羊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出栏率徘徊在65%~70%,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甚至滞后于生产需要。表现在同质细毛、超细毛和半细毛满足不了内销,也阻滞着外贸出口。
总之,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分散个体繁育方式,有碍于科学技术的统一规范推广,不利于辽宁省细毛羊产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及集约化,也影响着产品的规模化批量生产。
3.环境分析
(1)草场建设跟不上养羊业发展。天然草场利用不合理,退化严重,人工草场建设缓慢,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不充分,靠天养羊的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羊群营养供给不平衡,生长缓慢,病、死比例较大。
(2)良种化程度不高。目前,辽宁省的细毛羊羊毛产量低,毛品质差,不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要求。
(3)经营管理落后。辽宁省的细毛羊产业基本上是以农牧民个体经营为主,羊群规模小,依靠天然草场放牧,饲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4)养羊业产品加工、销售体制不健全。目前,辽宁省的细羊毛产业、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仍然处在一种脱节状态,广大农牧民生产的毛、皮等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原料的方式在市场上销售,未进行任何加工处理,或仅做简单粗加工,产品的售价一般偏低,而且销售渠道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市场疲软,农牧民手中的羊产品卖不出去,或因价格偏低农牧民有观望惜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的养羊积极性。
4.发展模式分析。辽宁省细毛羊产业应该走适度规模型的产业化、专业化与集约化养羊道路。近年来,辽宁省试行标准化养羊小区建设、涌现出养羊合作社,这是由小型、分散、粗放向初具规模、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格局的过渡形式。要为建立产业化、专业化与集约化商品等生产基地创立条件,通过繁育水平较高的各类种羊场提供品质优良种羊,科教及科技推广单位提供先进科学技术,加上政策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细毛羊产业化、现代化就有望实现。
5.科技分析
(1)历史、现状、贡献。养羊在辽宁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历来是农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曾发挥了其他畜种无法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扶持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工作,在养羊科学技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东北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中国无角细毛羊新品种先后育成;常规应用技术,如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等已全面普及,胚胎移植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开始转入生产应用;大批养羊基地建成,农区养羊迅猛崛起,产、学、研结合的科技转化格局和牧、工、贸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始形成。
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省养羊经历了起步、改造、稳定、发展、完善、提高几个阶段。靠政策的保障,养羊生产稳步发展;靠技术的推动,养羊技术全面进步。
以绵羊改良工作为突破口,对传统养羊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从1952年开始,绵羊改良工作建立各级技术网络,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随着东北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中国无角细毛羊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羊群结构得到根本改善,细毛羊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农区养羊业的兴起,加快了常规应用技术的组装与配套,1994年起在全省实施“秸秆养羊示范县”项目,从而拓宽了辽宁省养羊业的发展空间,也推动了辽宁省养羊业结构的调整和饲养方式的改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养羊业应用技术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启动了多项畜牧业工程,建成了毛、绒生产基地,以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转入生产应用。“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2)科技需求。科技需求必然是生产走向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协调,资源的优化利用与生态的相对保护,投入的科学合理与产出的优质高效。应用技术必然随着生产方向、经营方式的转变而定向创新和发展。
生产方向从一般细毛羊向细型细毛羊、超细型细毛羊转化。以完善品种、类型结构为目的,加快专门化生产品种选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促进商品化生产为目的,加快杂交技术的推广、普及。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为目的,加快繁殖技术、饲料饲养技术、保健防疫技术的配套应用。
经营方式的转变,必然带动管理科学的发展。从自给生产、粗放经营向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转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从传统养羊向现代化养羊过渡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科学领域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高深层次的突破。
以适用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研究制定保护性政策,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科学研究的核心。
以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为前提,研究、制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体系。这是从宏观管理上保证稳定发展的关键。
(3)重大项目及其预期效果。从现在起,辽宁省细毛羊产业化的重大项目及其预期效果应是细型细毛羊、超细型细毛羊的选育和推广。
1.加强宏观调控,扶持细毛羊产业发展。辽宁省细毛羊产业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了人力、物力,使细毛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近年来下滑之快,退化之严重,令人震惊。
应普遍提高对细毛羊在辽宁省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的认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保护辽宁省细毛羊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细毛羊产业不同于肉羊产业,更不同于猪鸡产业,具有其特殊性。什么品种的羊都可以产肉,猪鸡同样也可以产肉,但产细毛的只有细毛羊。肉羊生产,只要有基础母羊,引进优良肉用种羊,通过经济杂交就可生产羊肉;而细毛羊生产,只有种公羊是不行的,杂交三代以内的毛根本达不到细度,即使达到细度要求,也不稳定,必须经过几十年改良、选育、繁育,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群。
根据地理、经济、饲养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细毛羊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适度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宜毛则毛,宜肉则肉。就细毛羊生产而言,要在细度60~64支纱、66支纱和超细毛羊生产上下工夫。经过5~10年,逐步建立区域化布局、专门化生产的发展格局,现有的绵羊减少一半,而产值却可以提高1倍,同时,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促进细毛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还应加大对细毛羊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扶持政策上,一方面,从产业开发,扶持政策倾斜,包括畜牧、农业开发、扶贫、财政、信贷等,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细毛羊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支持,增加投入,如良种工程资金、保种资金等。
2.提高细毛羊生产效益,促进细毛羊产业快速发展。细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效益问题。目前,羊毛价格低,尤其与肉羊及猪鸡饲养效益相比,效益较低。饲养细毛羊要比饲养肉羊效益高,细毛羊就会发展。如何提高效益,其根本措施就是走产业化开发道路。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就目前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靠农民或单靠政府,想把一个产业做强做大很困难,因为无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通过产业化途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同样,龙头企业也离不开生产基地。要本着自愿的原则,按着“四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标准饲养基础母羊;统一品种改良;统一技术服务(饲养管理、防疫);统一保护价回收产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工业化的概念去谋划细毛羊产业发展。
3.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与保护,稳步提高羊毛质量。由于良种生产是公益性、社会性事业,具有投资大、效益相对小的特点。因此,必须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把育种、保种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育种、保种目的,才能真正发挥良种作用。政府对良种的扶持资金要投入到产业开发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确保资金用于良种繁育上。另外,在保种扶持过程中,要打破体制、区域、品种、老场新场等限制,重新评估、核定,谁能干保谁、扶持谁,谁质量好扶持谁。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纺织品质量好,但出口价格却很低。因此,国家应制定羊毛贸易政策,协调纺织工业企业与羊毛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细毛羊产业发展。
1.完善羊毛流通机制。建立产业链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使加工企业和饲养者之间的利益得当。要实行现代化生产流通,应广泛建立羊毛拍卖市场,开展羊毛拍卖交易。羊毛拍卖对规范市场,促进生产好毛,提高国毛的国际竞争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羊毛质量,实行流通把关至关重要。为此,应对企业的收购人员进行资质培训,合格后发放证书,持证收购。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农牧民从源头上提高羊毛质量。但要做好这项工作难度很大,需要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也需要协调好羊毛生产者与毛纺企业的关系。
2.加强细毛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先,抓好种源基地建设,积极扩繁中国无角细毛羊和超细型细毛羊,满足广大农民对种羊的需求,采取胚胎移植的方法加速扩繁,以利于更大面积的推广。加强细毛羊基地种公羊站建设,采取集中饲养、分散采精、专业户自配的办法,使优秀种公羊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养羊户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使他们全面掌握中国无角细毛羊和超细型细毛羊的饲养、繁殖和疫病防治方法。
其次,成立群团协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养羊协会的功能,促进细毛羊产业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调控市场,引导行业来实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协会可以把政府想管而不能管,或管不了的事务承担下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起到政府与生产者之间的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要完善产业化链条。辽宁省种羊场提供优良种羊具有较大优势。农民已看到或者体会到饲养细毛羊的优越性。近年来,禁牧令下达后,养羊数量有所减少,但优质的改良羊数量相对增加,农民对饲养细毛羊充满信心。细毛羊产业化不完善主要是羊毛标准化管理这一环节,如果把羊毛产品按统一标准,分级、打包、检验,统一到羊毛市场拍卖,好毛就能卖好价。这样就会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羊毛市场,推动细毛羊产业化进程。
3.建立扶持与奖励制度,实行相关产业补贴政策。扶持细毛羊产业,国家投入的资金一定要与项目的成果结合,资金要切实落实到细毛羊产业上,一部分投入基础设施,另一部分以奖励形式与农牧民产毛业绩相挂钩。资金的投入使用要建立一套监督制度,谨防它用。
建议设专项基金,统筹解决农牧民在剪毛等环节资金短缺问题,实行补贴政策。基金管理办法、发放原则是对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基础,且提供羊毛能达到市场拍卖交易最低标准的羊场和牧户,基金只起到预支垫付的作用,解决农牧民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为了确保基金的回拢安全,基金管理职能部门必须承担责任保险。
4.启动实施细毛羊产业重要科研项目。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细毛羊产业应用技术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先后启动了多项畜牧业工程,以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转入生产应用。为此,一要投入专项费用,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二要科研、企业联手,加快成果转化。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人才成长。四要加强科普教育与基础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意识和技术素质。
5.加强羊毛市场建设。建立羊毛原料收贮中心及其相关政策,建立羊毛分类分级办法,按等级差价收购。要重点规划在毛纺工业发达地区羊毛主产区建设一些国家级高起点的羊毛市场。市场建设必须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重点是法规政策。尤其在当前整顿市场秩序中,要对坑害农牧民利益、羊毛流通领域加强管理整顿,重点对国家已颁布的法规政策更要加强执法力度。
总之,要适应国外羊毛市场的变化,解决我国羊毛依赖进口的困境,不断改进和提高细毛羊质量是细毛羊产业的惟一出路,也是发展省细毛羊产业的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