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急诊科 广东深圳 5180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临床以反复循环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常见于女性青春期前后发病。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增大,偏头疼患者越来越多,因本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对偏头疼患者的关注和治疗显得更加重要。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184例偏头痛病人采用银杏叶配合尼莫地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84例偏头痛患者,男86例,女98例,平均年龄31.3岁。病程6个月~10年不等,以1~3年者为多。发作次数每月发作1次63例,2次72例,3次49例。
50%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头痛呈发作性,有的呈博动性头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持续性痛或胀痛,或伴有恶心、呕吐或伴有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或伴头痛发作前短暂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发作前可有诱发因素,如劳累、月经、饮酒、声音、精神因素等。
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止痛药物,银杏叶2片/次、尼莫地平40mg,均每日3次口服,3个月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1~2周在门诊复查1次,记录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好转达50%以上;有效:上述指标有好转,但在50%以下;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构成表示,进行t检验。
184例患者显效67例(36.41%),有效88例(47.83%),无效29例(15.76%),总有效率84.24%。两药合用有5例出现低血压、脑供血不足、面部潮红不良反应,经减少用量逐渐正常。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异常。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头痛时间可长达4h甚至2~3d,伴恶心、呕吐及发作前可有视觉症状,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是血管性头痛常见的一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风、寒、痰、瘀为本病的主因,大量TCD研究证实,在偏头痛发作前期、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加快,提示脑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动脉血流量减少,出现偏头痛的先兆症状,继而出现反应性颅外血管扩张,引起剧烈头痛。大约60%的女性偏头疼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80%的女病人在妊娠期明显缓解。紧张性头痛在月经期、更年期往往加重。精神因素也往往引起头痛发作。本文女98例较男86例多也说明女性更易患偏头痛。对偏头痛治疗主要分急性发作期终止疼痛的治疗和发作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主要治疗目的是使疼痛发作期尽快缓解。银杏叶主要含有黄酮苷和银杏苦内脂、白呆内脂。血小板活因子(PAF)是一种强烈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PAF具有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能引起动脉血栓,急性炎症,过敏反应以及与特异受体结合,在脑血管的疾病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实验显示,银杏叶对PAF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在富含血小板的兔血浆中,银杏叶1mg/mL和2.5mg/mL完全抑制PAF0.25μmol/mL所产生的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所以说,一定浓度的银杏叶能对抗PAF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研究证明,偏头疼患者在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经口服银杏叶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可明显降低,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从而治疗了偏头痛病人。尼莫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动物实验证明,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的作用较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的作用强许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嗜脂特点,易通过血脑屏障,为强烈的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药物,它能逆转由5-羟色胺、前列腺素、儿茶酚胺和纤维蛋白酶等诱发的大脑血管痉挛,阻止血管收缩,抑制肾上腺素介导的血管收缩,增加脑组织葡萄糖利用率,重新分布缺血区血流量,对抗偏头痛早期脑缺氧状态,抑制偏头痛发作,因此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本资料184例偏头痛病人中总有效率为84.24%,疗效满意。实验显示,银杏叶对PAF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不存在潜在出血的可能性,适合于长期服用,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资料有2例低血压及脑供血不足的不良反应,3例面部潮红,经减少用量逐渐正常。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少,病人易于接受。总之,银杏叶与尼莫地平合用后能迅速缓解偏头痛的疼痛,安全有效。
[1]刘若卓,于生元.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8(4):225~228.
[2]项杨.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7,13(4):104.
[3]陈笑琳,何伟娟,雷建明.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5):88~89.
[4]匡培根.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