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君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全方由辛开之半夏、干姜,苦降之黄芩、黄连,甘补之人参、炙甘草、大枣三组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为调和脾胃之代表方剂,后世广泛用于各种消化道疾病,且每多效验。笔者自2007至2009年,把凡具有胃脘痞闷疼痛、恶心或呕吐、嗳气吞酸、胃中嘈杂、大便不调或泄泻的胃肠疾病。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均按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证辨治,用半夏泻心汤加白芨、制乳香、蒲公英、赤芍、三七粉、吴茱萸治疗,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58例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9岁,平均43岁。病程1个月以内5例,1~6个月31例,6个月以上22例。胃镜或X线钡剂造影检查:胃溃疡35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浅表性胃炎2例,急性胃炎2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心下痞满、纳呆腹胀。其中胃脘烧灼痛21例,胀痛38例,冷痛9例;进食后疼痛加重6例,减轻者4例。伴有症状:伴大便干结者12例,大便稀溏者29例;粪便潜血阳性者27例;伴有嗳腐吞酸者36例;恶心欲吐者7例。
方药组成:半夏12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9g、干姜12g、大枣5枚、甘草6g、白芨10g、制乳香3g、蒲公英15g、三七粉3g(分吞)。每日l剂,水煎服,7剂为一疗程。服药时间最短5d,最长6个疗程。
加减:胃灼热反酸加吴茱萸3g,乌贼骨、瓦楞子各30g;胃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脾虚湿盛者加薏苡仁、茯苓、白术各15g;胃酸者加焦三仙各15g;胃痛甚加元胡12g、川楝子10g、九香虫10g、丹参15g;胃寒泄泻者减黄芩,加肉桂5g、砂仁6g、山药l0g、扁豆15g,重用干姜至15g;腹胀者加香附10g、木香6g;呃逆者加苏梗10g、旋复花10g或代赭石15g;解黑便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地榆炭10g;胃脘灼痛、大便干结、体质壮实者加枳实、大黄各10g。治疗期间嘱其忌烟酒、生冷油腻、煎灼及辛辣动火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松软食物。尤忌过度思虑及忧郁,注意调养情志,避免情志刺激。
治愈:胃病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胃脘疼痛消失,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大便恢复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半年未复发,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痊愈:症状基本消失40例,症状缓解好转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
中医认为导致胃脘痛之因素有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劳逸失度等,但究其病机之关键,乃胃气失于和降、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脘胀满、隐痛、呃逆、嗳气、纳滞等症状,故对本病之治疗,“补之不可,攻之不可,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景岳全书》),宜仲景方半夏泻心汤,原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而以他药下之……此为痞”而设,由于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是病邪由太阳传入少阳,若误下后,损伤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故出现心下痞满的症候,而半夏泻心汤正好具有健中和胃,降逆除痞,平调寒热。标本兼治的功效。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与半夏、干姜配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佐以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白芨、制乳香、三七粉活血化瘀生肌;蒲公英清热解毒。笔者体会,临床凡胃脘痛以胀满和隐痛为主症者,用本方加味治疗,对消化系统、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有着显著疗效。
胃脘痛(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溃疡的元凶,控制和清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而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据有关实验,黄芩、黄连、蒲公英抑制幽门螺杆菌效果明显,白芨、制乳香、三七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动物试验表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大鼠,若出现有属于中医辨证为“脾虚”,出现胃肠胀气、纳呆便溏等症状。予以半夏泻心汤,可使大鼠的症状明显好转。另外,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显著地降低溃疡的发病率,用药后可使局部炎症渗出及坏死减少,促使溃疡面尽快缩小,并减轻肉芽组织及瘢痕中的白细胞浸润。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半夏泻心汤能阻断机体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胃黏膜上皮的损伤,维持对胃黏膜的正常血供,保护胃黏膜和胃液屏障。医学家通过对该方的生化分析研究,以及对大鼠的实验病理学改变的观察,证实该方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调节胃液的分泌,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胃肠道炎症,修复受损伤的黏膜。促使萎缩腺体再生,对肠上皮化生使之发生逆转,从而起到抗癌防细胞突变的作用。
此外,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在胃运动受到抑制时,有明显的促进胃蠕动次数和幅度,缩短胃排空时间的作用;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抑制胃运动作用,而多潘立酮则无此作用,对正常情况下的胃肠运动,给予半夏泻心汤无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