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渝北区畜牧兽医站 易 旭 李金容
渝北区地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地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立足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改善生态”的战略定位,按照“求突破、上台阶、增实力”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升渝北区畜牧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力争把渝北打造成为重庆主城区的“肉食产品”供应基地。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渝北区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效益显著。
1.适度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09年底,全区共出栏生猪33.2万头,同比增加3.8%;小家禽639.5万只,同比增加45.9%;肉兔出栏117万只,同比增加79.6%。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户299户,年出栏肉兔1000只以上的养殖户551户,年出栏肉鸡10000只以上的养殖户42户。
2.养殖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在调整渝北区产业结构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并发展壮大多家养殖企业。投资上亿元的阿兴记肉兔原种场、西南最大原种猪场隆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种猪场等多家农业养殖企业。
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渝北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渝北区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渝北区自然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渝北区畜牧主导产业肉兔、小家禽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无公害畜产品的发展,增强了渝北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渝北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2.保障主城的有效供给,提高了市民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供应,对于其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渝北区实施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了渝北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主城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了市民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3.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户超万元增收计划。养殖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但要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疾病风险。通过科学、规范、规模化发展养殖业,不但可以降低饲料、兽药等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料肉比,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助推农户超万元增收。
4.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保障农村生态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渝北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推广人畜分离,养殖粪便通过沼气技术集中处理,发展循环经济,维护了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实现了村容整洁、村貌整齐,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设计不合理。据对渝北区的规模场调查显示,目前渝北区70%以上的规模场设计欠合理,清洁道、污染道混用,消毒设施不完整,有些场连起码的消毒池都没有,更无隔离设施,加大了养殖风险。
2.布局欠合理,管理不科学。一些畜禽规模养殖场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交通便利,选址不合理,有的离交通要道过近,不利于动物的生长和防疫;有的与居民居住区隔得太近,增大了疫病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几率。
3.经营单一,产业链短,市场抗风险能力薄弱。目前,渝北区以适度规模为主,规模小且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弱,在产—供—销的产业链中,供销两环节占有大部分利润,养殖户处于被动地位,市场稍陷低迷,就无法继续经营。
1.打造一流供种基地。两江新区的成立,使得渝北区可供养殖区域减小,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托隆生原种猪场、阿兴记原种兔场,做好优质生猪、优质肉兔的扩繁工作,打造一流的供种基地。
2.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养殖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养加结合、产供销结合的综合型龙头养殖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3.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增加养殖效益。根据养殖业特色,鼓励养殖户探索养殖业—沼气技术—种植业循环养殖模式。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还能延长产业链,增加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