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芝
吉林市医院儿科(132001)
儿童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MBD)、注意缺陷障碍等,是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要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时出现动作不协调、性格或其他行为异常的综合征,其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就表现出来,典型年龄为3岁,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的统计差异很大,为1.3%~13.4%,平均发病率为3%。男女比为4.9∶1,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1]。其原因之一可能与男童更易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并且容易伴随品行方面的问题,而更为人们所注意有关。
近年来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发现,注意力集中困难时这种儿童最突出的表现。这类儿童比一般的同龄儿童更缺乏专注及贯彻到底的能力,他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心。轻者,对感兴趣的事情还可以记住注意听讲或观看;重者,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引起其注意,一件没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所以他们经常表现为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2]。
这类儿童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地活动,有的儿童从婴儿时期就有过度活动的特点,爱哭闹,难以入睡,喂食难,长以跑带走,平时老是翻箱倒柜,不是拆玩具就是打翻碗盆。上学后,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表现显著的过度活动,小动作多,在课堂里总是坐不住,屁股总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严重的甚至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喜欢跟人讲话,开玩笑,扮小丑,惹是生非。
多动症的儿童经常是行为先于思维,行动之前从不考虑后果。比如,他会在课堂突然喊叫,甚至离座奔跑,强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有的儿童则表现出比一般儿童胆大,不怕危险,兴奋时难以自制,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高兴时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踢人,咬人[3]。
多数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是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肯定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常常不及格,或成绩忽上忽下,波动很大。少数患儿伴有认知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视听或视动功能障碍,以致动作不协调,产生阅读、计算、书写、绘画以及分析图形困难等。
几乎80%患儿有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表现,如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命令、倔强、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好发脾气,纪律性差等。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品行不良,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控制自己,但如果不注意教育,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问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史必须由与患儿关系密切的家长提供,且正确、完整。而且要询问母孕期有无有害物质的接触史、有无嗜烟酒史;围产期有无窒息史;家族中有无多动史;患儿发育史及健康史等。
体格检查:常无特殊阳性体制征或病理反射。有时可表现动作笨拙缓慢,精细动作、眼协调困难,如写字、绘画笨拙,缺乏表象,扭纽扣,系鞋带稍感困难,写字凌乱歪扭,时间方位判断不良,辨别立体困难,不能把握整体等。可有指鼻试验、翻掌试验阳性等软性神经体征。实验室检查:部分儿童可有血、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代谢产物的异常。
①智力测验:常用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患儿多表现为智力正常或处于边缘水平。②学习成就和语言功能测定:国外常使用广泛成就测验。患儿常有学习成就低下。③注意测定:目前国内常用小儿多动注意测试仪,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低下、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均可出现注意持续短暂,易分散,故无特异性。
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冲动行为、减少烦躁、改善社会交往技术、改善认知行为。比较理想的药物哌甲酯。它为中枢兴奋类药,增加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的翻转,剂量(0.45~1mg/kg)起效快,疗效持续4h,因药效短,重复用药。因哌甲酯是拟交感神经兴奋药,毒副作用常见;食欲下降、失眠、头痛、易怒、抽动等,长期使用偶有产生生长缓慢问题[4]。
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国医精粹,长期临床研究总结儿童多动症的患儿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症,根据中医辩证实施的理论以益智安神对症治疗,开发研究了静灵口服液等中成药,用于多动症的临床治疗,其特点是未见毒副作用、起效缓慢,但疗效长、临床依从性强、减少治疗中脱落。
近年研究发现,患儿童多动症的儿童存在神经生物学的发育缺陷,如慢波增多伴有β波活动减少,脑电反馈治疗患儿童多动症的儿童的基本理论假设为脑电活动可以通过反馈学习来调节和控制,临床观察,训练40次以上前后对比IVA-CPT显示患儿综合注意力商数和综合反应控制商数转为正常,训练的目标是抑制4~8Hz的慢波活动,增加12~15、11~19、16~20Hz的快波活动,对边缘系统功能有改善功能,如烦躁不安、易怒、兴奋冲动,而对不愿写作业、不愿完成任务等需要重复教育[5]。
[1]岳文浩,毛雪琴,王梦欣.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6-87.
[2]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C].全国儿科及儿童精神医生心理健康讲习班,2001.
[3]苏渊主.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4.
[4]邱碧群.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及矫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1):119-121.
[5]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