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方,田文霞,宋志勇
(1.山西省繁育改良站,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畜牧兽医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养殖业是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40%左右,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一产业的发展目前正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养殖业形势严峻,除肉牛、肉羊效益较好外,生猪、蛋鸡、肉鸡等全部陷入市场低迷,特别是2009年4月份以后,受甲型流感及金融危机冲击,消费下降,加上出栏增加,导致活猪、仔猪、种猪、猪肉等价格全面回落。尽管国家及时启动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收购储备了一定量的冻猪肉,一度稳定了市场,但仍然难以遏制市场价格的回落。据全省20个测报点数据统计,2010年2月底,待宰活猪价格跌至9元/千克左右,三元仔猪每头在200~250元之间,普通仔猪每头跌破200元,50千克纯种猪每头2500元左右,二元种猪1200元左右,猪肉价格跌至每千克16元,同比都有较大回落。农民来自养猪业的收入出现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负增长。下面就造成我省养猪业市场低迷的原因及对策做一分析。
从全国养猪业发展看,生猪市场多年来就是波峰与波谷此起彼伏。在1998—2002年底,养猪生产虽也有数次较小的起伏,但从总体来说是稳步发展,市场价格稳定,供需基本平衡,给人总体的印象是“养猪可能赚钱”。从2003—2005年上半年,活猪的市场价格更是一路攀升。由于养猪业处于高盈利状态,从而更调动了养猪的积极性,一些非养猪企业也纷纷投资养猪,出现了大量兴建规模场的情况,母猪存栏量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了“是母就是种,见母就留”的怪现象,母猪占生猪存栏总量达到了11%甚至12%以上,而按传统养殖方式母猪占生猪存栏总体规模严重失控。我省也同样,一些煤老板、大型企业转资投产养殖业。这种盲目发展的状况在2005年上半年活猪价格出现下降时有所改变,但由于养猪者还迷恋于“高利润”,在价格下降初期,仍持观望犹豫态度。2005年7月四川发生了“猪链球菌事件”,导致全国猪肉消费量大幅下降,生猪大量出栏,价格一降再降,至春节时猪价格也没有明显回升,在回升无望的形势下,养殖户开始低价抛售。猪粮比价在2005年11月份已达5.5:1的临界线,到2006年5月底已达到4.55:1并仍有下滑趋势。2006年上半年各地的母猪存栏大量减少。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9年,2009年7月活猪和猪肉价格略有回升,猪粮比价回到了盈亏平衡点。进入2010年,活猪与猪肉价格走势与2009年同期基本相同,呈现由高到低逐渐下降的趋势,仔猪价格走势与上年不同,虽然进入春季高峰期,但价格不升反降,饲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导致养猪效益下滑。
2.1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跟风冒进或骤退 许多养殖户缺乏对市场经济风险的认识。没有准确的信息和较为正确的分析能力,往往根据一时和局部范围的行情作出决定,表现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如生猪价格上涨了,猪苗价格高得离谱;种猪买不到手时,就立即投资购猪扩群;反之行情不好正在波谷时就卖猪,压缩猪群甚至关门停产。这种冒进冒退不仅是造成亏损的最常见原因,也是造成养猪生产和价格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
2.2 猪肉消费量减少 畜禽产品是人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猪肉更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消费量最大的肉食品,约占肉食消费的6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牛羊肉、鸡肉等肉制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猪肉消费增量。根据农业部统计,2002年人均猪肉消费农村9.7千克,城市15.31千克;2004年人均猪肉消费农村9.61千克,城市14.86千克,全面下降。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基本稳定在2004年的水平。目前,猪肉、牛羊肉消费比例倾向持平。另外,我国活猪和猪肉的出口量非常有限,它对我国的猪肉消费几乎不产生影响。
2.3 养殖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尽管上世纪开始,我省养猪生产已经进行了区域化布局,加强了生猪基地县建设和瘦肉型猪品种改良工程,先后建立了省级瘦肉型猪基地县14个,地市级瘦肉型猪基地县20个,并拨出专款在清徐、翼城、高平、长治4县各建设了一个百户规模的瘦肉型猪的配套技术示范小区。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涌现出一批资金雄厚、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民营猪业公司(集团),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带动了一大批养殖户。但整体上看,全省生猪生产的格局仍以农村庭院式养殖或由中小养猪户组成的不规范的养殖小区为主体,这些场户缺乏技术,资金少周转困难,很难抵御市场冲击,往往在低谷到来时严重亏损或倒闭。
2.4 饲料价格高,生产者亏损经营2010年1月份以后,尽管玉米豆粕价格有所回落,但同比涨幅仍然较大。玉米每吨1650元左右,豆粕每吨3100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涨18%、20%。按照目前的活猪、仔猪、饲料价格计算,出栏一头商品猪,对于自繁自养的规模场来说,亏损150元以上,单纯育肥户亏损将更加严重,猪粮比已跌至5.5:1。
2.5 疫病威胁形势严峻 近年来,猪病的种类明显增多,而且病原变异、非典型化,出现复合感染、多重感染、继发感染以及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我们对大同、朔州地区猪一些常见传染病如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和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细小病毒病和伪狂犬病感染率较高,均为45.54%。传染性胸膜肺炎次之,为22.77%,圆环病毒病和蓝耳病感染率较低,而且,多表现为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单一的感染基本不存在。疫病成为养殖业的一个“拦路虎”,复杂而又难解决,令养殖户非常害怕,也是某些场户亏损倒闭的主要原因。
2.6 基础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劣 大多数养殖场、舍饲的布局和设备弊端多,尤其是在温度、通风、排污等方面问题最多,往往难以给猪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成了猪经常发病的主要原因,我们称它为非病原体性病因,它也是导致疫苗和药物防治无效的重要原因。环境严重的污染和恶化,使病原体从设备、空气、饮水、地表、地下以及各种媒介物进行全方位传播,使用年代越长的场、舍,疫病发生就越严重。
2.7 养猪业配套服务体系落后于生产需要 我们对全省种猪场服务体系进行了大量调研,从调查结果可见:我省种猪场普遍存在技术手段落后,育种设施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技术的落后导致对优良种猪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特别是优秀种公猪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全省猪群结构优化速度,阻碍了生猪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基层中心站缺乏良繁工作人员,不能开展良繁工作。一些地方的装备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配备的设备,基本良繁技术都无法推广。现有良繁技术人员年龄普遍老化,技术储备不足,素质急待提高。因此,养猪业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急待完善和提高。
3.1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要把国家及省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落实到位。深入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创造条件开展生猪保险,逐步建立起生猪生产的保障体系。做好国家生猪良繁体系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省政府已出台了《防止猪价下跌调控预案》,进一步落实我省对生猪生产保护政策,2009年底对11个生猪出栏20万头以上大县进行了奖励,其中高平市、太谷县还列入了全国补贴大县,2010年初对种猪场已下达580万元的补助。今年国家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2600万元补助资金已经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稳定人心,促进生产。
3.2 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行业组织,加大各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针对近年来主要畜产品价格低迷、效益下滑的情况,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平稳发展的通知》,提出了九项政策措施,这对遏制养殖业继续下滑,促进养殖业平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各级畜牧业务部门还要做好规划,如引进优良猪种,推广实用技术等。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功能。全省应尽快成立养猪业协会,各市、县要建立养猪业分会,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广泛开展养殖人员的培训,鼓励农民组建养猪协会,组织规模化养猪,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应尽快制订扶持养猪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饲料供给,银行信贷等,从而吸引多方面的资金投资养殖业。鼓励工业返哺农业,给予多方面的优惠和扶持。
3.3 进一步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构建完善的生猪良繁体系,加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推进省、市、重点县改良机构建设,对重点县有关乡级改良机构进行设备配套补充,加强对改良技术人员的管理,增强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全省在饲养、生产、环保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能力,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病和抗病能力。养殖业是一种较为脆弱、风险较大的行业,并且不是少数养殖户所能左右的,养殖户要有风险意识和预先对策,切不可“随大流”,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行情”和“机会”,更不能“听从天命”。这就要求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走下去,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示范,利用广播、录像、咨询等形式进行培训,推荐适合养殖户的书籍,积极引导养殖户科学、合理养殖,减少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
3.4 走出庭院,建立养殖小区这是走向科学养殖,走向规模化养殖的必由之路,也是减少人畜共患病所必需的 农村散养弊端很多,它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减,这也属于“优胜劣汰”,对促进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建立养殖小区,要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既要适合不同畜禽饲养特点,又要解决好生物安全防范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养殖小区不能建在公路旁,或建成“门对门”、“户挨户”,为了便于来人参观和“显示政绩”的小区。
3.5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 培育超级龙头企业,进行饲料、屠宰、养殖、销售、服务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使各个环节的利益得到合理配置。着力解决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旧、管理差的问题,通过加快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产业资源的整合,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一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改善软硬环境,筑巢引凤。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知名企业、国际名牌的效应,带动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小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通过体制创新,提升企业的档次和规模,提高效益,增强带动作用。三是结合原料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四是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畜产品加工的研究,提高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开发的技术能力与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