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要点

2010-02-10 10:50邹智勇田应志崔真华田小波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豆科牧草县域

邹智勇,杨 光,田应志,崔真华,田小波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草地畜牧业中心,沿河 565300)

沿河自治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县,石漠化面广、程度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脆弱,构成了县域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县域地理位置处在中纬度和季风环流控制区域,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具有光温同步、水热同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1 050~1 220 mm,年日照时数1 100~1 400 h,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生长繁衍。为提高人工草地建植质量和草地生产水平,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县域生态环境、气候水文条件,结合土地类型及土壤结构,探索提出了符合喀斯特山区人工草地建植的技术要点,现总结介绍如下。

1 整理土地

1.1 消灭土地原生植被 山区主要是利用退耕地、撂荒地、岩溶坡草地和荒山荒坡等建植人工草地,此类土地土层较簿,天然野生杂物丛生。在建植人工草地时,首先要彻底清除地面存留的乱石、树桩及根茎残桩等障碍物,但对乔木树和优质灌木植物要加以保留,以提供夏季阴凉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然后采用旋耕机或牛耕作业翻犁土地,消灭原生植被,翻犁深度一般以25cm左右为宜。对翻犁不到位的边角、石缝植被和存留在土地中的植被根茎可通过施用除草剂草甘膦溶液喷洒消灭,每667 m2按80~120 g活性成分配水施用,使用前预计6 h内不下雨方可使用,使用后6 h内遇水则除草无效。

1.2 平整土地 土地植被翻犁后,植根置于土表,绿叶完全被掩盖,必须经过20~30 d的炕晒,多数杂草才可能被消灭。为此,翻犁土地应安排在播种前35~40 d进行,播种前7~10 d对土地进行第2次翻犁,以疏松土壤,保持土壤中有机质均匀分布,并用耙梳或耕作机械将土块整碎、磨细、耙平,土粒直径以不大于10 mm为宜。对地面洼地、渍水坑要填平,保持地面平整。同时要合理安排机耕道、防护行和排灌沟渠,为播种的牧草种子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不适宜翻犁的山区、陡峭和岩石峡缝土地应选择免耕法作业程序进行操作。

1.3 土壤处理 据土壤调查资料表明,建植人工草地的土地主要是由泥质页岩、砂页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或燧石灰岩等风化的残、坡、堆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为此,在耕播前30 d(翻犁后1~2 d)用生石灰均匀地撒在地里,并用耙梳覆入土中,使之同表土混合均匀,以降低土壤酸性,满足牧草生长的需要,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一般每667 m2施用生石灰60~70 kg。

1.4 铺施基肥 在耕作或耕作过程中,有条件的应施用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用有机肥1 300~2 000 kg,均匀混入土壤中,并用土粒覆盖2~5cm,让其充分发酸,提高土壤肥力。

2 播种前材料准备

2.1 草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水文条件和土地类型及其组合,结合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建植人工草地宜选用耐瘠薄、抗旱、抗酸、抗热性强,丰产、牧刈兼用的多年生牧草种和品种,并经过有资质的检验部门认证的合格种子。试验表明,适宜县域内种植的优良牧草有歌德白三叶、雅睛多年生黑麦草、楷模鸭茅、瑞德红三叶、游客紫花苜蓿、三得利紫花苜蓿、多维苇状羊茅等。

2.2 种子处理

2.2.1 消毒处理 播种前对牧草种子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主要包括破除休眠和清选去杂。对豆科牧草的硬实种子,要通过机械性处理(如用细沙搓皮)、温水浸泡处理或化学处理,可有效破除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对禾本科牧草种子,通过晒种处理、热温浸泡处理或NaOH、赤霉素处理,可有效地缩短休眠期,促进萌发。但无论豆科牧草种子,还是禾本科牧草种子都适宜采用热温水浸泡处理,浸泡时间2~3 h。同时,为了提高种子纯净度,准确计算播种量,达到提高播种质量的目的,还要对播种的牧草种子进行过筛、风选和水漂等方法清除种子中杂质和破碎附属物。

2.2.2 接种根瘤菌 豆科牧草种子在播种前,经温水浸泡处理后,要根据不同种类和类族接种相应的根瘤菌种,以提高其生长效果。操作方法:将粘合剂与根瘤菌剂充分混合,搅拌成糊状,然后按10∶1的比例,将种子和根瘤菌剂迅速而平稳地混合均匀,并置于阴凉处,待种子一干,立刻装袋或播种,不能保存,播种后立即覆土,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导致接种无效。在接种时,如拌过其他药剂的种子不能再接种根瘤菌,接种的种子不能与生石灰或脓厚的肥料接触,以免杀死根瘤菌,使接种无效。

3 播种

3.1 牧草种类组合 建植人工草地一般采用多种牧草混合播种,混播组合的牧草种类以4~6种为宜,几年来实践表明,县域内在海拔800 m以上的区域,适宜选择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紫花苜蓿、白三叶等牧草混合建植;在海拔800 m以下的区域,适宜选用多花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白三叶、百脉根、红三叶等牧草混合建植。建植放牧型混播草地,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配合比例以7∶3或8∶2为宜,这样搭配可提高草地产草量和品质,延长草地利用年限,增加载畜量。

3.2 播种量 建植放牧型混播草地,每667 m2播种量禾本科牧草为1.65~1.5 kg,豆科牧草为0.35~0.5 kg。

3.3 播种期 根据县域内气候变化特点,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杂草生长势头减弱。这时,牧草生长缓慢不会受杂草生长势头的影响,一些冷季型牧草,秋播还可使幼苗期接受冬季降温的锻炼,顺利完成春化阶段才能结实。所以,多年生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均以秋播为好。具体时间应掌握在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以利越冬。如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使草地建植受到影响。

3.4 播种方法 建植人工草地,普遍采用将各类牧草种子按比例混合均匀后,用撒播或条播的方式播种,条播行距为15cm,深度10~20 mm。也可以采用豆科、禾本科隔行混播,效果很好。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苗期出现地表板结时,要用锄头翻松破除板结,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用轻度灌溉润湿土壤。当草苗长到1.5~3.0cm时,可用幼畜松散地放牧吃去部分叶子,以促进幼苗生长,对缺苗率超过10%的地方,应及时补播。

4.2 清除杂草 采用人工或化学方法及时清除草地中杂草,尽可能保持苗期无杂草存在,以避免草苗生长受到抑制。

4.3 合理追肥 在牧草长出3~4片叶时要及时追苗肥,不仅可促进牧草生长,还可增强牧草自身的抗病能力。一般以施用复合肥为主,适当使用尿素追肥,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施用尿素时要避免豆科牧草快速生长期,以免抑制其根瘤菌固氮效果,影响草地质量。

4.4 灌溉 在建植人工草地时,应在草地周围致高处配套建设小水窑蓄水,以利春旱、伏旱、冬旱期间灌溉使用。

4.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防除,可提高药效,除低成本。

4.6 合理放牧 合理放牧不仅可有效防除病虫害的扩散,还可促进牧草生长分蘖,提高草地产草量。一般当草地中最高牧草长到15cm时可用幼畜进行放牧,留茬以3cm为宜,成熟的人工草地要实行分区轮牧制,杜绝滥牧重牧,破坏草地,缩短利用年限。

猜你喜欢
豆科牧草县域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科学家破解豆科植物幸存“密码”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
中国豆科观赏乔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