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四川广元 628017)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263例,其中并发呼吸衰竭病例43例,占16.35%。现将乙型脑炎呼吸衰竭临床观察与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本组43例呼吸衰竭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住院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男29例,女14例,男女比例2.07:1;年龄3~72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传染病学》中乙型脑炎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其中中枢性呼吸衰竭22例,周围性呼吸衰竭15例,混合型呼吸衰竭6例,8例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3例行气管切开。
(1)一般护理:乙脑呼吸衰竭患者应置于急救室,室内备好急救药品和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或简易呼吸器抢救设备,有条件者备呼吸机;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控制室温于20~22℃,相对湿度50%~60%[2];定时通风,定期空气灭菌,限制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取半卧位,合并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扣背、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眼部湿润。
(2)临床观察:呼吸衰竭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需要密切观察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呼吸的幅度、频率以及痰的性状和量等[3],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呼吸衰竭产生的原因、类型,及时采取对症护理措施。临床上出现呼吸表浅、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躁、紫绀等表现,预示周围性呼吸衰竭;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球结膜水肿,则即将或已经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小儿病例表达能力差,还应注意观察惊厥、抽搐及囟门压力等情况,早期发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吸痰:乙型脑炎呼吸衰竭患者痰液分泌增多,严重者会阻塞呼吸道,引起患者窒息而死亡。及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环节。吸痰前应先翻身、扣背,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以增加病人体内氧的储备。吸痰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吸痰管绝对无菌,吸痰动作要轻柔,吸痰时应根据手感左右旋转或上下提动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应先行应用0.9%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做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润滑呼吸道。
(4)气道护理:对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病人应加强术后护理,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的干燥,每日定时更换敷料。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的病人应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及时记录呼吸机工作情况及患者反应,并注意湿化气道,定时在呼吸机恒温蒸汽发生器中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调节温度在32~36℃之间,如其温度超过40℃则会造成气道烫伤。
(5)心理护理:乙型脑炎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应随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其理解和配合,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几率。对成年不伴昏迷患者应主动沟通,加强交流,尽量消除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组43例临床治愈27例,其中伴有后遗症9例;死亡16例,死亡率为37.21%。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名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以7、8、9月常见。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脑膜刺激征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型脑炎常见的呼吸衰竭分为周围性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和混合型呼吸衰竭,乙型脑炎病人呼吸衰竭多为中枢性,是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多因乙型脑炎病毒侵袭脑实质,形成脑水肿或脑疝所致。呼吸衰竭最直接的后果是O2摄入不足和CO2排除障碍,组织内呼吸受阻,引起细胞代谢异常,而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严重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或导致不可逆性损伤而出现后遗症。
近10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无重大进展,仍沿用对症支持疗法,因而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越发显得重要。我院以针对乙型脑炎呼吸衰竭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制定了呼吸衰竭从病情观察到临床护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临床抢救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本组43例发生呼吸衰竭,占乙型脑炎病例总数的16.35%,略低于国内同类报道[4],与我们严谨、细致的观察护理工作密不可分。
因此,在乙型脑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重视病情观察,加强操作,保持呼吸道畅通,早期发现、处置呼吸衰竭,尽量消除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以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
[2]李俊峰.疾病诊断护理常规.临床非手术科室护理分册[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魏巧霞.41例重型乙脑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173.
[4]徐仁模.流行性乙型脑炎呼吸衰竭38例报告[J].四川医学,1997,3(1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