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山东省运河监狱医院 山东微山 277606)
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抢救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其中72男例,女36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4.5±10.2)岁。所有AMI患者均符合我后的WHO的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广泛前壁36例,前间24例,下壁6例,侧壁6例。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其中发生室性期间收缩30例,窦性心动缓18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颤6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
立即让患者平卧,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采血急诊抽血急查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凝血4项、电解质、血常规等,快速开通2路静脉通道,给予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镇静止痛、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等治疗。
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严密监测心电示读器上的心电图变化,一旦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重复1次,至期前收缩消失或总量已达300mg,然后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情况稳定后改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或阿斯综合征者应立即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然后用利多卡因1~3mg/min维持。对窦性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或心力衰竭或心排血量不足发生晕厥时,可考虑用阿托品静脉滴注。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主要是祛除病因、止痛、解除紧张情绪、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等。对于交感神经兴奋者,可考虑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房室传导阻滞对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无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暂不处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宜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做临时的静脉心内膜右心室起搏治疗,待传导阻滞消失后撤除。而针对心室颤动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尽快采取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常伴有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等症状,主要是由于室颤时心脏舒缩功能受限,致脑缺血缺[3]。患者意识恢复后,处于极度恐惧失望状态,濒死感明显,求生欲望强烈,表现狂躁不安。因此,护士在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应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慰和防护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并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安慰和防护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并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感受,耐心倾听,取得多方位配合。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常伴有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等症状,主要是由于室颤时心脏舒缩压功能受限,致脑缺血缺氧,这时应使用冰帽或在头部放置冰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变化。由于心跳骤停反复室颤导致间断循环中断,出现肾血管缺血缺氧,引起肾功能损害,所以同时应注意
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99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达91.67%。
(1)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剧,冠脉由狭窄到闭塞,合并血栓形成,使管腔发生急性梗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其发病急、病势凶、死亡率高。因此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护理,对患者抢救及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抢救效率。近年来,我国的护理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实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②采用了临床路径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③实施了以实证为本的循证护理。循证护理是指慎重、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与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4]。它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且运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它既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是护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5]。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中也日趋增多。有研究[3]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本研究发现,循证护理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是循证护理可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处理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昏晕厥、气促、乏力等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使患者脱离危险,进而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发病,剧烈的心前区疼痛有濒死感,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而且因该病需长期卧床治疗,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反复发作,患者对自己的病能否治愈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悲观心理,同时家庭经济、事业问题也可加重其焦虑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心理活动,积极主动进行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会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大梗死面积,影响血流动力学,诱发泵衰竭,导致室颤及心室停搏引起猝死,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生机制如下[4]。①缺血区心肌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内ATP酶储备减少,细胞膜Na+-K+泵转运动功能障碍,快反应电位受抑制而转为慢反应电位,出现自律性,引起室性快速心律失常。②触发活动。约49%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由触发活动引起的,它由前一动作电位触发。③折返现象。折返现象引起的心律失常可于冠状动脉闭塞后2min发生,持续30min以后可暂时消失。④损伤电流。健康心肌细胞与受损区心肌细胞之间的电位差所形成损伤电流,可引起周围普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相上升速度增快,诱发室性心律失常。⑤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降低室颤阈值,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75%~95%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抢救失败,并引起猝死,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和细心护理,可真正起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作用[5]。本文7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心律、心律和血压的变化,针对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急救,护士同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抢救和治疗,并经过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制订出最佳护理方案。结果有99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达91.67%。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严密监测心电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及时报告,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
[1]李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19(2):13.
[2]张美萍,周玉华.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39~43.
[3]张菊华,张军.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B):50~52.
[4]张云,许端敏,李军勇,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与冠心病变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841~843.
[5]尹建华,孙清荣.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3):3160~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