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2010-02-10 10:02李霖谢向军
中外医疗 2010年27期
关键词:病死率血肿微创

李霖 谢向军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冷水江 417500)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额后部入路行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109例,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临床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扫描证实,将病例按手术时机分为6h以内组(A组)24例,6~12h组(B组)36例,12~24h组(C组)20例,24h以上组(D组)29例,出血均位于基底核区;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为50~80mL,>80mL者予以排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意识状态、CT结果等术前情况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经额部入路钻颅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方法,采用CT片定位,取额部投影区(额-枕方向)中下交界处为穿刺点,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主要大血管。按上述定位方法在额部定位点使用颅锥锥颅穿透至硬膜下(深度约2.1cm),再以脑穿针自骨孔缓慢进针至靶点(血肿腔内),拔出针芯,接5mL无菌干燥注射器,反复抽吸颅内积血,最大负压不超过1mL,至抽出积血约50%~70%时于血肿腔内置软塑带侧孔引流管,后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瓶。术后立刻复查头颅CT,如引流管于血肿腔内位置良好即保留引流管,如位置不佳则需立即调整引流管位置。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神经功能评分参考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法对神经缺损功能程度评分(MESSS),所有患者于治疗后30d对神经功能评分、术后脑疝、再出血、脑积液等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比较:术后30d内A组再出血及脑疝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死率亦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C、D组。(2)术后患者死亡原因比较:6h以内死亡6例,均死于再发出血及脑疝,6~12h1例死于再出血,另1例死于肺感染,12~24h1例死于其他原因。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危重病之一[1],其发病突然、病程凶险,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高,其30d病死率高达35%~52%[2]。自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以来,病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微创术操作简单,对脑侵袭性小,几乎不增加脑损害,因此适应证广,幕上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均可行微创术[3]。适时的手术治疗以及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使重症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病死率下降15%左右,但仍有约20%左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死于不同原因并发症,尤以脑疝形成和再出血多见[4]。因此超早期手术相对风险大,术中术后再出血可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很多学者认为早期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病情恢复,但也有学者认为过早手术患者容易再次出血,因此我们的研究集中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早期手术存活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但同时6h以内手术者病死率也较高,所以6~24h以内实行手术效果较佳,尤以6~12h效果最佳,既能有效减少再出血发生率,又能保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此研究提示我们,如能尽早手术,同时避免出血应该是此后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方向,比如早期手术后可否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有效控制再出血,将会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

[1]周海峰,张景义.显微外科技术对高等因压脑出血康复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63~64.

[2]邵连彬,高欣光.经额微侵袭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7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8,3(1):20~22.

[3]古军,古全祥,赵晓霞.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98~99.

[4]柯东风,沈锦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205~206.

猜你喜欢
病死率血肿微创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