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
(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北京 102600)
胆囊结石是外科的常见的疾病,发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据资料显示,城市居民胆囊结石患病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世界上第一粒胆囊切除术是在1882年Langenbuch在德国进行,一直被认为对治疗胆囊结石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医生和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已不能作为最佳理想治疗方案,随之产生的碎石、溶石、排石都被运用到临床,但是不管哪种方法,都有它在临床的优势以及不足。笔者根据多年针对胆囊结石的诊治,结合患者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对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及其诊治方法,报道如下。
胆囊结石主要就是胆固醇代写的异常,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5]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有关资料表明英国印第安人及墨西哥后裔美国人发病较其它种族高[1],而美国直接用于胆囊疾病的治疗费用高达57亿美元[2],在我国,胆囊结石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城市居民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居多,蔬菜进食极少,生活压力大,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肥胖者越来越多。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因此认为结石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进食蛋白,脂肪食物较多,摄入高纤维素食物少,,而肥胖、饮酒、生育等为重要危险因素,但Cynthia等[3]和Fischer等[4]研究却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胆石形成无关。
本组胆囊结石患者56例,女42例,男14例,占同期外壳住院人数的10.9%,其中,未成年这2例,肥胖者32例(57.1%),有生育史者26例(46.4%),饮酒者49例(87.5%)。结果本组56例术后均康复出院,全部随访,无复发结石和感染症状出现。
做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绝对探查指征:(1)胆总管内扪及结石;(2)手术时有胆管炎和黄疸表现;(3)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2mm,但有少见病人胆管有扩张而无结石存在。此点在胆总管探查时的阳性率仅35%左右。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1)过去有黄疸病史;(2)胆囊内为小结石;(3)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4)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胆囊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都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是溶石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用药。1972年Danjinger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用的就是鹅去氧胆酸。1891年Walker首创了乙醚溶石治。但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且停药后,结石易复发。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1985年索尔布奇(Sauer Bruch)等首先将ESWL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狼好的临床效果。
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人研究胆总管探查术后残留结石的溶解问题,以后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将溶石药物注入到胆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溶石的确切效果尚待大量临床实践来证明。
胆石清、利胆溶石冲剂等适用于一些拒绝手术的患者,但其溶石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耳压疗法排石、耳针排石等。但其疗效都有待考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胆囊结石的治愈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认为,胆囊结石的形成是胆固醇代谢的异常,而肠道功能的紊乱及胆囊局部因素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疾病不应只侧重于“治”。而是“防”。饮食要有规律,多食蔬菜,胆固醇、蛋白低的食品。
[1]王世栋.继续医学教育(CME)教材.外科分册(Ⅱ)[M].兰州医学院(CME)中心办公室,1995:88~89.
[2]Sandler R S,Everhart J E,Donowitz M, et al.The burden of selected digestive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Gastroenterology,2002,122(5):1500~1511.
[3]Ko C W,Beresford S A,Alderman B, et al.Apolipoprotein E gentotype and the risk of gallbladder disease in pregnancy[J].Hepatology,2000,31(1):18~23.
[4]Fischer S,Dolu M H,Zundt B,et al.Apolipoprotein E polymorphism and lithogenic factors in gallbladder bile[J].Eur J Clin Invest,2001,31(9):789~795.
[5]Nakeeb A,Comuzzie A G,Martin L,et al.Gallstones:Genetics versus environment[J].Ann Surg,2002,236(6):84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