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
(河南省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河南鹤壁 458000)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是原发于胃肠道、肠系膜和网膜之间的呈梭样或上皮样肿瘤,可显示胃肠道间质细胞的分化,发生率占胃部肿瘤的3%。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不明显,缺乏特异性[1]。我院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其定位和性质,并配合手术病理检查对照,取得良好诊断效果,先将CT表现和诊断介绍如下。
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男17例,女12例,年龄30~73岁,平均55.6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16例,进食后饱胀不适5例,胃部隐痛3例,腰背部疼痛、进食后恶心、呕吐、出现柏油样大便5例。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患者检查前应禁食8h,进行胃扫描时,在检查前20~30min肌注654-2 20mg,减缓胃的排空,进行小肠扫描时,应常规口服1%~2%泛影葡胺80~100mL,以充盈胃肠道。即将开始检查时一次性常规口服凉开水800~1000mL水。患者取仰卧位,先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骨翼水平,螺旋扫描方式;层厚为5mm,螺距为5mm,速度0.5s/圈,动脉期延期25~30s,门脉期延期65~80s,120Kv,220mas,增强扫描经肘正中静脉以3mL/s的速率注射碘海醇90~100mL(300mgI/mL),延迟时间分别为30、55s。有4例患者仅做了平扫,8例做了延迟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及薄层技术对病灶定位,观察肿瘤的部位、生长方式、播散转移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从大小和形态上可以看,最小的为2.0cm,最大的为17cm,平均7.8cm。可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成分叶状肿块。有8例肿块成哑铃形,以胃肠壁为中心同时向腹腔外生长,导致胃肠腔内部分狭窄和变形;有13例胃肠壁的边缘有比较规则的局限性肿块影,局部胃肠粘膜平整,光滑;有7例在胃肠壁周围有软组织肿块,部分肿块紧贴胃肠粘膜壁,肿块面积较大,使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并向健侧推移[2]。
CT平扫显示瘤体密度均匀4例,CT值为14~26HU;增强扫描17例,其中14例做均为强化,3例在瘤体内出现小片状低密度影,为动脉期强化瘤体,但密度较低,与胃肠壁较为接近,肿瘤大小平均为4.0cm,CT值为33~53HU;持续增强扫描8例,显示瘤体内成条索状或片状强化影,或成不规则形或囊状形,密度与胃肠壁接近,肿瘤大小平均为6.8cm,CT值增加20HU。
经CT检查所见,肿瘤位于胃底部腔外侧9例,胃体大弯侧腔外4例,胃体小弯侧腔外6例,胃窦部小弯侧腔外2例,肝胃间隙2例,左肝区6例,肿块最小直径2.0cm,最大直径17cm,平均7.8cm。位于胃周围的肿瘤囊性10例,囊实性12例,实性7例。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在动脉期有明显强化,持续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也无出现强化。有13例未能显示出与胃肠壁有关系。2例患者合并了肝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是原发于胃肠道、肠系膜和网膜之间的呈梭样或上皮样肿瘤,可显示胃肠道间质细胞的分化,主要发生在胃部,肿瘤可向腔外、腔内或混合生长,大多数为向腔外生长。由于胃肠道间质瘤是其源于粘膜下间叶组织的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它的性质和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相同,都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征。肿瘤生长慢,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胃肠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一般不容易发现。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手段,能通过进一步增强扫描显示瘤体的大小和变化,显示瘤灶的性质和特征,提高间质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而且螺旋CT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粘膜、浆膜和肌层等胃肠壁的结构,对判断肿瘤的起源、鉴别其他肿瘤有重要意义。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有:(1)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血供丰富,容易发生液化、囊变和坏死,因此肿瘤在影响下多呈不均匀的强化影。(2)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边缘清楚、密度均匀、肿瘤直径<4cm,为良性;肿瘤边缘界限不清,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或大片状坏死,并有点状、条状的肿瘤血管,直径>5cm,为恶性。(3)增强扫描后可显示粘膜下肿瘤的变化。
所以,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起源和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很好的弥补横断位图像对肿瘤定位的困难,为提早确诊提高治愈率作出贡献,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1]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医学机成像杂志,2001,7(2):126~129.
[2]马军,张志远,王宁菊,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8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