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曦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 100045)
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是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1]。新生儿甲型H1N1流感较为少见,多有与患甲型H1N1流感家人的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但因其抵抗力低[2],易引起多脏器受累。现将我院新生儿中心内科病房收治的2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儿的诊治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病例1:病历摘要。患儿,女,24d。入院前4d(即生后20d)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8.9℃,纳奶欠佳。入院查体;体温39.2℃、呼吸52次/min,脉搏170次/min,血压76/52mmHg,精神反应稍弱,面色稍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胸片:右肺及左下肺可见斑片状阴影,提示新生儿肺炎;甲型流感病毒通用(M基因):阳性;猪H1N1流感病毒通用(NP基因):阳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HA基因):阴性。故诊断、新生儿肺炎。患儿入院后进入隔离监护室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给予积极抗炎防治合并症,并退热、超雾吸痰等对症治疗,患儿住院3周痊愈出院。
病例2:病历摘要。患儿,女,20d。因发热、呛奶、吐沫、腹泻1d入院。入院查体:精神反应弱,呼吸促,少量吐沫。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血常规:白细胞10.77×109/L。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阴性;H1N1流感病毒(NP基因)筛查阳性;故诊断甲型流感(猪H1N1型)感染、新生儿肺炎。患儿入院后进入隔离监护室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积极治疗防治合并症,患儿住院2周痊愈出院。
2.1.1 病室环境 甲型H1N1流感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故将患儿安置在隔离室,严密呼吸道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以防院内交叉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室温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
2.1.2 人员防护 隔离室由专门的护理小组负责,小组成员均经过培训。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无菌操作,做好观察护理及消毒工作。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穿隔离衣,戴好口罩(N95)、帽子、手套方可进入病室,并做好手的消毒。
2.1.3 物品消毒 室内一切物品用具专人专用,每个患儿床头配备独立的手消液及听诊器,并按要求用乙醇等消毒液对日用品进行消毒,使用后未消毒的物品不带到室外。奶具、衣物及排泄物的处理:患儿使用过的奶瓶及奶嘴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后清洗,再统一送往配奶室高温消毒处理;更换的衣物、包单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送洗衣房洗净消毒备用;患儿的尿裤置于黄色医疗垃圾袋中处理。
新生儿呼吸道管腔相对狭小,纤毛运动差,粘液腺分泌少,软骨支架差而粘膜血管丰富。若呼吸道有炎症时易引起呼吸道狭窄,甚至堵塞。我们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测,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无面色发绀等呼吸困难表现。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将患儿肩部垫高,开放气道,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给予沐舒坦超雾吸痰3~4次/d,轻拍背部,以促进炎症吸收,利于分泌物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经上述处理,5d后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
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差,持续高热会引起脑代谢紊乱,甚至引起惊厥,造成脑损伤,故入院后给与积极退热处理。因新生儿忌用酒精擦浴及各种退热药,故使用物理降温,松包散热;当体温超过39℃时用温水擦浴,擦浴水温33~35℃,部位为前额、腹股沟、腋下及四肢,以防止体温骤降。物理降温后30min监测体温1次。经上述处理,2例患儿体温于入院后2~3d逐渐下降,未见惊厥表现。
新生儿消化功能差,在疾病状态下,更影响消化功能。本组2例患儿入院早期,均伴有纳差,摄入不足,更降低抵抗力,因此合理喂养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病情合理调配奶的浓度和数量。在入院初期先给3∶1奶粉,每4小时喂1次,选用小孔奶头防止呛奶,易呛奶的患儿用厚奶喂养,厚奶在吃奶时不易发生呛咳,奶后抬高床头,右侧卧位。随着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循序增加奶量。
总之,新生儿甲型H1N1流感无特异性,但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积极应对[3]。同时在护理中,做到严格的消毒隔离,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根据病情进行降温处理、呼吸道管理及合理的喂养,并严格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从而使患儿尽早康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最新诊疗预防方案[S].(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2009.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