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云 林英秀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八病区 福建 泉州 362000)
新生儿发育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感染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高[1]。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新生儿3538例,发生院内感染196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新生儿3538例,其中早产儿1460例,均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共发生院内感染196例,其中肺炎80例、肠炎69例、脐炎13例、鹅口疮11例、其它23例。感染患儿平均胎龄33.2周,平均出生体重1801.4g。
(1)加强基础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脐部、眼睛、口腔的局部护理。每日洗脸1次,常规使用托百士滴眼液滴眼1次。每日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鼻饲患儿每日口腔护理3次。口腔护理应动作轻柔,注意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等。鹅口疮患儿用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并在喂奶后30~60min使用油剂制霉菌素涂抹[2]。一般情况较好的患儿每日沐浴1次,重症患儿视情况行床上擦浴。据文献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89.2%在皮肤黏膜[3]。沐浴更衣时要注意颈下、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红疹、破损。注意更换体位,防止皮肤压伤。脐部保持干燥,常规使用75%酒精消毒,1d2次。护理人员应双手清洁,动作轻柔。要求无菌操作,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2)加强病区管理:适宜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症监护室应空气清新、整洁舒适,配置空气层流装置和空调。室温宜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尽量减轻监护室内噪音。我科每日用消毒液湿拖地面3次,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洗门窗家具等,每日清洗暖箱内的水槽并更换蒸馏水。每月定期行空气培养监测。新生儿所有物品通过高压消毒,保证每个新生儿单独使用1套物品。发现院内感染时,应立即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感染患儿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隔离区应做明显标识。(3)呼吸机和呼吸道的管理:随着呼吸机在重症监护室的广泛应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逐渐增多。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定时更换呼吸机管道;雾化器、湿化瓶内应每天放入无菌注射用水;集水瓶应放置在呼吸环路的至低点,及时倒出集水瓶内的冷凝水;湿化瓶每周消毒1次;呼吸机管道应定时用消毒水浸泡。新生儿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新生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严格无菌操作。(4)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学习院感相关知识,定期考核护理的消毒隔离知识和相关技能。在醒目位置张贴预防感染的宣传单,强化医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
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和呼吸道的管理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196例院内感染患儿中,195例患儿感染情况得到控制,仅1例患儿死于呼吸功能衰竭。
(1)新生儿自身因素:免疫系统不完善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早产儿吞噬细胞功能低下,细胞内的杀毒作用弱,Ig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低且分泌型IgA缺乏,致使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2)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很多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新生儿会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吸痰、建立留置通路等操作,但这些操作都属于侵入性操作,增加了皮肤粘膜损伤的机会,为微生物入侵提供了途径,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3)抗生素不规范使用:NICU的新生儿多为危重患儿,因此使用广谱抗生素已成为常规。但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后果是引起正常菌群的紊乱,并且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则越容易导致致病性或抗菌菌株的定植[4]。(4)医源性交叉感染:主要由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引起。有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在8h内洗手4次,院内感染率可降低30%[5]。医务人员手的带菌问题和院内感染率密切相关。
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行传播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空气流通,空气温度,湿度都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双手,患儿的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等。血行传播主要通过新生儿薄嫩的皮肤,留置针穿刺点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的重点。护士应遵守无菌操作,注重皮肤护理、口腔清洁,操作动作轻柔。做好病房内的空气及物品器械消毒,养成进病房洗手的习惯,切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院内传播途径。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8~299.
[2]袁永清.不同用药方法护理新生儿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46~47.
[3]周亚玲,曾正义,耿琪智.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43~744.
[4]宛雪云,周宝芹,张富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11):861.
[5]林小聪,詹永忠,谢扬,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监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