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盛才,申明亮,谭秋生,邓才富,韦中强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 南川 408435)
南川白芷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SOP)△
蒲盛才*,申明亮,谭秋生,邓才富,韦中强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 南川 408435)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能[1]。白芷为重庆市道地药材,主产重庆南川三泉、太平等地,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20世纪70年代重庆南川就被列为国家白芷药材生产基地,最高种植面积达1 677 hm2。重庆南川所产白芷根粗、形状好、粉性足、香味浓、质量好而被市场冠之 “南川白芷”。商品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在南川白芷GAP规范化种植研究中,以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指导,在详细查阅资料和开展白芷的本草考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原植物鉴定、产地调查、土壤类型、生物学特性、规范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质量指纹图谱等多项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南川白芷GAP生产技术操作规程(SOP)。
本生产操作规程按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32号令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结合在产地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产区综合示范,制定了南川白芷规范化生产的规范技术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重庆南川区及周边区县、以及重庆毗邻地区白芷药材生产。
2.1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2.2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3 《药用植物及制剂口绿色行业标准》国家外经贸部
2.4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5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6 GBl56l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7 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8 NY/T496-200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白芷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高温,能耐旱,适应性强。白芷为深直根系植物,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略带黏性能保水、中性土壤生长较好[2]。
白芷基地必须选择适宜的生长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按照中药材GAP的要求,应选择远离主干公路、污染源的土层深厚、利水的向阳土地。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灌溉水质量应符合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适用的物种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
适用于重庆南川及周边栽培的药用白芷,习称“南川白芷”。
南川白芷采用种子繁殖,在播种后的第3年收获种子。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向阳的中性地块,应远离交通主干线和污染源。
在商品白芷收获前整地,每公顷施腐熟土杂肥45 t、氮磷钾复合肥750 kg、过磷酸钙500 kg作底肥。每公顷用50%辛硫磷7.5~15 kg拌土撒施于土壤中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深耕30 cm以上,整细耙平后做成1.5 m宽的畦,畦面作成脊背形,四周开好排水沟。
白芷收获时,从收获的白芷鲜根中选择根茎2~3 cm粗、生长健壮、顺直无分叉、无病虫害、无损伤根。
种根栽种前,用刀割掉白芷叶,留5~10 cm叶柄,将种根浸入25%多菌灵800~1 000倍液中30 min捞出,晾2 h后备用。
种根应即选即栽,按100 cm×70 cm的行、株距挖直径20 cm、深30 cm的穴,每穴1株,植入后覆土3 cm,浇适量清水,再覆土与畦平。
5.6.1 中耕除草 栽植当年9、10月出苗,分别于11月、翌年2月、4月、6月中耕除草4~6次。
5.6.2 施肥 分别在11月和次年2月中耕除草后,距植株20 cm处开环状沟每株施1~2 kg人畜粪水,施后覆土。开花前的5月在距植株20 cm处开10 cm宽的环沟每株施入40 g磷肥、10 g钾肥,施后覆土。花期喷施1次0.1%磷酸二氢钾溶液。
5.6.3 浇水 雨水较少年份视情况在12月上旬浇越冬水;3月浇返青水;4月浇拔节水;5月浇保花、保果水。若遇雨水较多的季节,则应作好排水工作。
5.6.4 去劣去杂 在4~5月种株抽薹时,根据植株形状剔除杂株、劣株、病株。
5~6月种株开花时期,应及时合理修枝,剪去主茎顶花序和2、3级侧枝花序,只保留1级分枝花序,保证1级分枝花序的营养及种子的成熟饱满[3]。
6~7月种子陆续成熟,当种子边缘种皮色呈黄绿色、纵缝线为黑色时为最佳采收期,应即熟即采。过早采摘会导致种子干瘪或不成熟;过晚采摘则会脱落。采收要剔除异形种子。采收时,将成熟时间相同的种子集中扎成小束,置通风、阴凉处阴干。阴干后抖下种子,除去杂质,用布袋包装后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
选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壤土,排灌通畅的向阳地块。新垦地亦可选用。前茬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为宜,忌连作。黏重、低洼地不宜。
播种前20 d,深翻土壤30 cm以上,使其曝晒数日后,再翻耕1次。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堆肥30 t(或复合肥400 kg、磷肥750 kg)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整平耙细做成宽1.5~2 m的高畦,四周开好较深的排水沟,并将畦面耙成脊背形,表层土壤要求疏松细碎平整。
将种子用45℃左右温水浸泡24 h后捞出沥干,将种子均匀拌入适量火灰。亦可喷洒2%磷酸二氢钾溶液浸2 d。
白芷春秋两季均可播种,多选择秋播。于9月10日~10月20日期间播种。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播种使白芷当年生长过旺导致来年早期抽苔增加,过迟播种易使白芷幼苗出土后即遭遇冻害。
白芷应采用直播,不能育苗移栽,若育苗移栽则会导致主根分叉多且生长不良。
播种时可采用穴播或条播。穴播:在畦面上按行距30~35 cm、穴距20~25 cm挖穴,穴深8~10 cm,穴内施适量人畜粪,播入种子后覆盖细土至不见种子。沟播:在畦面上开横沟,沟行距30~33 cm,沟宽10 cm,沟深8~10 cm,沟内施适量人畜粪,播入种子后覆盖细土至不见种子。
苗高4~7 cm时进行第2次间苗;苗高10 cm左右时进行第2次间苗;次年2月中下旬进行第3次间苗定苗。间苗时保留叶柄呈青紫色的幼苗,拔取弱小苗、密度过大的苗、叶柄青白或黄绿色苗、叶柄明显过长的苗。穴播地每穴留苗3~4株,苗应留成三角形或梅花形;沟播地按株距10~15 cm留苗,苗宜留成三角形。
白芷苗期长且比较弱小,应加强苗期除草。每次间苗定苗均应中耕除草,第1次除草时白芷苗很小,应用手扯去杂草;第2次用锄松土可稍深些;第3次定苗时必须彻底除尽杂草并适当培土。
白芷是一种较耐肥的植物,其施肥量应根据生长习性及植株生长状况合理安排。白芷施肥除遵守NY/T496-200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根据白芷施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能力,进行平衡施肥;第二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为辅,少施或不施化肥。农家肥系指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它包括大量生物物质的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如堆肥、沼气肥、厩肥、沤肥、绿肥、作物秸秆肥、饼肥、泥肥等。商品肥包括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复合肥、化肥和叶面肥等。
8.3.1 基肥 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堆肥30 t(或复合肥400 kg、磷肥750 kg)翻入土中作基肥。
8.3.2 追肥 白芷生长期可追肥3~4次。第1次、第2次均在间苗中耕后进行,第3次在定苗后进行,第4次在白芷封垄前进行。施肥宜选择晴天进行,下雨初晴或中耕除草后,当天不宜施肥。第1次施肥,因幼苗嫩弱,施肥宜淡宜少,可每公顷施用人、畜肥7 500 kg左右,以后可逐渐加浓加多,施用量可达每公顷22.5~30 t。封垄前的1次可每公顷配施过磷酸钙 300~325 kg、钾肥 75 kg,施后随即培土[4]。
白芷喜水,但怕积水。播种后,如土壤干燥应及时浇水,以后如无雨天,每隔几天就应浇水1次,保持幼苗出土前畦面湿润,有利于出苗;苗期也应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出现黄叶、产生较多侧根;幼苗越冬前要浇透水1次。翌年春季以后可配合追肥适时浇灌,尤其伏天更应保持水分充足。如遇雨季田间积水,应及时开沟排水,以防积水引起烂根及病害发生。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科学地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白芷病虫鼠害。严禁使用中药材GAP生产规范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时间间隔及农药有效期安全使用农药。
白芷的主要病害有斑枯病、黑斑病、立枯病、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亦称炭腐病)等。白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可遭致害虫的侵袭。其主要害虫有黄凤蝶、蚜虫、黑蛆虫、食心虫、地老虎(金龟子)和红蜘蛛。
又名白斑病,是白芷产区常年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对产量影响较大。
9.2.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叶片上病斑直径1~3 mm,初期暗绿色,扩大后为灰白色,严重时,病斑汇合并受叶脉所限,形成多角形斑。病斑部硬碎,天气干燥时,常碰碎或裂碎,但病斑不穿孔。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白芷病叶上或留种株越冬,翌年由此而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一般5月初开始发病,直到收获均可感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容易发病。
9.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选择健壮无病植株留种,并选择远离白芷病的地块种植。(2)收获白芷后,清除病残组织,特别要将残留根挖掘干净,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3)适施氮肥,增强抗病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摘除初期病叶,并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退菌特800倍液,7~10 d喷1次,连续2~3次,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展。也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代森锌800倍液、多抗霉素100~200单位、环枯霉1 000倍液进行防治。
9.3.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叶片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的可使病株停止发育而死亡。发生规律:常在白芷生长后期发生。
9.3.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摘除病叶烧毁。药剂防治:喷1∶1∶120的波尔多液1~2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9.4.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在病株主根上常见有紫红色菌丝束缠绕引起根表皮腐烂。发生规律:在排水不良或潮湿低洼地发病严重。
9.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做高畦或开沟以利排水,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掉,减少病源,与玉米、大豆等轮作。化学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每窝100 mL灌根;或用45%代森铵1 000倍液灌根,每窝100 mL;或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 kg掺水30 000 L泼浇畦面,待土干后再整地播种。
9.5.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发病初期,染病幼苗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以后基部呈褐色环状并干缩凹陷,直至植株枯死。发生规律:该病多发生于早春阴雨、土壤黏重、透气性较差的环境中。
9.5.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砂质壤土地段种植,并及时排除积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的石灰水灌注,每7 d 1次,连续3~4次,施于病株周围。
9.6.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白芷被线虫寄生后,根部发生许多根瘤,根呈结节状,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发生规律:该病初侵染的来源主要是土壤及带线虫的根。此病在白芷整个生长期间均可发生。
9.6.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挑选无根瘤的种根移植留种。收获白芷后,清除病残组织,特别要将残留根挖掘干净,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与禾本科植物轮作。药剂防治:种植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混合剂处理土壤,每公顷用药750~900 kg,沟施,沟深20~25 cm,沟距30~35 cm,施药后立即覆土。
9.7.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收获后处于干燥过程中,萎蔫有伤口的白芷腐烂变黑,白芷完全不能作药用。发生规律:伤口是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该菌不侵染健康新鲜白芷,只侵染有伤口和萎蔫的白芷[5]。病菌侵入新鲜白芷后,需要3 d左右才能造成外皮层细胞和组织的破坏。而在萎蔫的白芷上,只需2 d便可造成外皮层细胞和组织的破坏。
9.7.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在收获白芷时尽可能不要损伤其根,同时凡有破损的根应拣出分别进行加工。白芷收获后,尽量采取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状况,避免局部湿度过高,特别是在白芷开始萎蔫后更应注意这一点。药剂防治:50%的退菌特500倍液或20%多菌灵500倍液涂抹伤口以杀死病菌或抑制病菌的萌发与侵入。
属鳞翅目,风蝶科昆虫。
9.8.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叶片,咬成缺刻或仅留叶柄。发生规律:成虫为大型蝶类,幼虫初孵时呈黑色,3龄后变绿色,1年产生2~3代,以蛹附在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白天活动,产卵于叶上。幼虫孵化后,白天潜伏在叶下,夜间啃食叶片,10月份以后幼虫化蛹越冬。
9.8.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因幼虫行动缓慢,体态明显,在幼虫发生初期,可进行人工捕杀。药剂防治:发生数量较多时也可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每隔5~7 d喷1次,连续3次;幼虫3龄以后,可用青虫菌(每克含孢子100亿个)300~500倍液喷雾进行生物防治。
属同翅目,蚜科。
9.9.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密集于植株新梢和嫩叶的叶背吸取汁液,使新叶、嫩叶变厚呈拳状卷缩,植株矮化。发生规律:蚜虫以卵越冬。
9.9.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周围杂草,减少蚜虫迁入机会和越冬虫源。药剂防治:蚜虫发生期可选用:40%乐果1 500~2 000倍液或50%的杀螟松1 000倍液,每5 d喷1次,连续2~3次。或采用蚜虫的天敌瓢虫进行生物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9.10.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主要为害白芷根部。
9.10.2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用25%的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浇灌病株周围土壤。
9.11.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主要咬食种子,常使种子颗粒不收。
9.11.2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用90%的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
9.12.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植株幼茎,造成植株死亡。
9.1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
属蜘蛛纲,蜱螨目,叶螨科。
9.13.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以成虫、若虫为害叶部。
9.13.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清园,拾净枯枝落叶烧毁。药剂防治:清园后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4月份开始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7 d喷1次,连续数次。
为害白芷的鼠类主要是田鼠、褐家鼠和家鼠。
9.14.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主要是为害白芷根茎,被啃根茎易感染根腐病造成白芷根茎腐烂而影响产量。
9.1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采取灭鼠器械和综合防治。药剂防治:采用安全有效抗凝血慢性杀鼠剂,如杀鼠灵、敌鼠钠盐等药剂进行灭鼠。7.5%杀鼠迷水剂毒饵配制方法(浸泡法):按药-水-饵料(1∶7∶200)的比例制成浓度为0.03%的毒饵;0.5%溴敌隆母液配制方法:按药-水-饵料(1∶7∶100)的比例配制成毒饵。
秋播白芷在次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上部叶片枯黄时选择晴天采挖。
采挖时一定要细心,不能损伤白芷根,特别是周皮,被创伤后易患根腐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采挖时取全根,洗净、晾干,置于干净的地板或竹席上曝晒l~2 d后,用刀横切成片状,再翻晒2 d,其皮呈灰白色、断面白色、有香气发出时。或者采挖后按大、中、小分级曝晒1~2 d或者烘烤(温度保持在60℃左右),烘烤至皮灰白、断面白色为佳。
一等:干货。呈圆锥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体坚。断面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香气,味辛微苦。每千克36支以内。无空心、黑心、芦头、油条、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圆锥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体坚。断面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香气,味辛微苦。每千克60支以内。无空心、黑心、芦头、油条、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干货。呈圆锥形。表面灰白色或白黄色。具粉性。有香气,味辛微苦。每千克60支以外,顶端直径不得小于0.7 cm。间有白芷尾、黑心、异状、油条,但总数不得超过20%。无杂质、霉变[6]。
出口白芷以长度与粗细分两等。一等:长14 cm以上,头围粗约10 cm。二等:长10 cm以上,头围粗约8 cm。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 cm,直径1.5~2.5 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二法)测定,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6.0%(附录ⅨK)。浸出物照醇溶性浸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X 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欧前胡素(C16H14O4)不得少于0.080%。
国家农业部 《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农药DDT和六六六残留均不得超过0.05 mg·kg-1。
重金属As和Pb的含量分别不得超过0.5 mg·kg-1和 2 mg·kg-1.
根据用药要求,一般用塑料袋分装,1 kg/袋,再装箱。
密封,置干燥处。
运输工具或容器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防潮措施,以保证药材质量。尽量减少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不能与其他有毒、有害及易串味的物质混装、混运。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7-98.
[2]苑军,殷霈瑶,李红莉.白芷的生物学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1):43.
[3]韦中强.川白芷良种繁育技术[J].种子科技,2007,(4):49-50.
[4]蒲盛才,张兴翠,丁德蓉,等.氮、磷、钾施用量及其配比对白芷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1):136-138.
[5]张雪辉.白芷根腐病的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3):47.
[6]李志君.中药商品鉴定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127.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项目(2003-A-46),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工程技术评价中心基金项目
*蒲盛才,E-mail:pushengcai1@163.com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