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概述

2010-02-10 04:23钱永华宋金枝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桑枝蚕农桑园

郭 昶 钱永华 宋金枝

(1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陕西西安 710003;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3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陕西西安 710003)

陕西省蚕桑产业有着与黄河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丝绸之路即由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张骞由此出使西域以开关。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蚕桑作为安邦立国的产业之一,虽经漫长岁月的几度变迁,但从未中断过。如今,蚕桑产业作为陕西省的特色产业,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丘陵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安康、汉中、商洛、宝鸡、榆林、延安等6个市的 30多个县(区),截止 2009年,桑园面积达到10万hm2以上(其中养蚕用桑园 5.3万余hm2,占桑园总面积的 53%;陕北生态桑园 4.7万余hm2,占桑园总面积的 47%),养蚕农户逾 40万户,产茧2万余 t。养蚕收入 2007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5.07亿元,2008年蚕农茧款收入 4亿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近亿元。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茧价暴跌,陕西省蚕桑产业面临困境,举步维艰,蚕茧产量和农民收益均大幅下滑。2009年,全省共养蚕 49.2万盒,蚕茧产量 1.72万 t,蚕茧产值 3.37亿元,分别较上年减少 24.3%、26.2%、26.2%,但养蚕用桑园面积仍然稳定在 5.3万hm2以上,陕北生态桑园略有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大力推广蚕桑综合利用技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种养模式,综合利用蚕桑资源,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1 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概况

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起步较早,除传统的桑园及蚕桑副产品利用外,20世纪 80年代就已开发出蚕公补酒、玉蚕冻干胶囊、蚕沙保健枕、清脂降压胶囊等多种产品;但能够形成产业,带动一方区域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品较少。随着蚕业科技的进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得到长足的发展,已成为陕西省发展蚕桑产业的一个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农桑经营模式

所谓农桑经营模式即养蚕农户利用桑园及养蚕副产品来种养其它经济类作物、畜禽,加工初级产品以增加经济收入。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以这种模式为主,在实际生产中形态多样,表现各异。

1.1.1 桑园间作套种模式 主要集中在陕南蚕区,在桑树生长的空闲季节,合理利用桑园耕地资源、光照资源、土壤养分,在桑园间隙套种蔬菜、马铃薯、豆类、红薯、中药材等浅根、低干、无藤蔓经济作物,平均每 667 m2桑园可增加收入 1200元左右。目前全省采用间作套种模式的桑园面积达 1.7万余hm2,约占投产桑园的 32.5%。

陕西南部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 3市,南倚巴山、北靠秦岭,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均气温6~13℃,年均降水 700~1000mm,局部达1400mm,其蚕茧产量占陕西总产量的 80%以上,桑园面积达到 4万余hm2,适宜在桑园间作套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多,主要以蔬菜、马铃薯及豆类居多。

旬阳县桑园面积达 6000hm2,其中套种黄豆、红苕、马铃薯的面积 2300hm2左右,平均每667 m2桑园增收1000余元,蚕农年增收 3500万元;石泉县2009年套种农作物 2100hm2左右,其中地膜洋芋1800hm2,套种豆类、红薯、花生等低杆作物300hm2以上,平均每 667 m2桑园增收 1200元,蚕农年增收达到3840万元。

1.1.2 桑枝食用菌模式 陕南蚕区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生长的食用菌品种较多,群众历来有生产木耳、香菇的习惯。利用占地上部份60%以上的桑枝生产食用菌,潜力巨大。在陕南平均每 667 m2桑园可得鲜桑枝1350kg(折算成干桑枝约 300kg),1kg干桑枝木屑加 0.2kg辅料,可生产 1.8kg鲜木耳(干木耳 0.18kg),每 667 m2桑园的桑枝可培养约 50kg干木耳,产值达3000元以上。

石泉县蚕桑发展局积极推广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总结多年发展桑枝生产食用菌的经验,制定了“石泉县桑枝食用菌技术操作规程”;为蚕农解决技术服务、种子供应、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引导蚕农走综合利用的道路,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石泉县采取当年秋、冬和次年春出菇的生产模式,2009年上半年已经利用桑枝制作菌袋 858.3万袋,生产干香菇 86万kg,实现产值 3440万元;秋季制作黑木耳桑枝袋料 150万袋,可生产黑木耳 54万kg,预计可实现产值 3240万元;全年可增加收入 6680万元。

洛南县四皓乡营房村东坪组 11户蚕农在养蚕空闲时节,搭建简易大棚,2008年利用桑枝加工袋料 1.8万袋,生产干香菇 1575kg,产值 6.3万元,户均增收 5700元。

1.2 桑草牧经营模式

1.2.1 陕北生态桑草牧模式 桑树是一种优良的绿化树种,栽桑养蚕的同时还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调查,桑树伐条的材积生产量,每667 m2桑园每年可达 1.57 m3;而 6年生的杨树,年均材积生产量为 0.33 m3;15年生的北京杨,年均材积生产量为 0.86 m3;桉树,年均材积生产量为1.28~2.68 m3;在几种速生树种中,桑树的材积生产量优于杨树,与桉树相仿[1]。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 2市,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总面积 92521.4 k m2,属于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陕北丘陵山区结合生态环境及“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建成生态型桑园 3.96万hm2(每667 m2桑园 200~350株),生态型桑园是在丘陵沟壑区通过水平沟栽桑、隔坡种草,实现桑草复合栽培,利用水平沟保水蓄肥、桑树固土、牧草增加植被覆盖而减少地表径流,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通过桑叶养蚕,种草养畜,实现桑草复合经营。通过试验示范,实现每 667 m2桑园收入达910.2元,较同等立地条件的普通桑园增收 406.2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榆林市近年还引进发展沙地饲料桑,经过几年的试验,已经成功地栽培成活,发展近“万亩”沙地饲料桑;除枝干防风治沙,根部固土治沙外,每 667 m2沙地饲料桑所收获的嫩枝、桑叶可以饲养 1只羊,而沙化草场 2333~2667 m2才能饲养 1只羊,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1.2.2 桑园养殖模式 汉中市桑蚕制种场自有桑园 16hm2,因桑园毗邻烟厂,一直闲置;近年来用于发展家禽、家畜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8年该场每 667 m2桑园投放鸡苗 120只,85%以上的鸡成活产蛋,平均每 667 m2桑园增收3500余元,目前已有 7hm2桑园用于养鸡。利用桑园散养鸡,除增加收入外,鸡粪可以肥田,鸡啄食桑园内的害虫,能减少桑园病虫危害。鸡在桑园内放养活动频繁,比人工饲料圈养的体质强健,所生产的鸡肉、鸡蛋可谓真正的“原生态”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围网养禽,每 667 m2桑园可增收 1000多元。利用桑园养鸡时一般在桑园一边搭建禽舍,用于家禽避雨和过夜,鸡舍以 8~10只/m2、每 667m2桑园不超过 120只为宜。桑园养禽可提升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减轻桑园虫草危害,增施了有机肥,减少了桑园施肥、治虫、除草用工量,节省了部分农药、化肥的成本费用;而且,禽肉、禽蛋质量好。

2009年该场开始在桑园内种植冷季型饲草为生猪提供优质青饲料,当年养猪 120头,创收 140万余元,每 667 m2桑园创收 900余元。猪粪既增加了桑园的有机肥,还节省了购买化肥的开支,饲草的根瘤菌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达到了改土肥田的效果。

1.3 “公司 +基地 +蚕农”的经营模式

陕西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紧紧抓住桑椹资源长期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机遇,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研制开发出“圣桑”鲜桑果汁、果醋及果酒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逾5000万元,果汁出口供不应求,生产的“圣桑”牌系列饮品被评定为“中国第七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唯一指定饮品、“3◦15”首选推介让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单位和商品、陕西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 A级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公司在秦巴山区已经建立起以汉阴县为中心的“万亩”优势特色果桑基地。根据公司的发展计划,经过 2~3年的努力,选择红果系列、果桑 8632、白桑等优质、高产、高效果桑品种,在原基地的基础上,扩建 7万hm2优势特色果桑基地,其中新建果桑基地 3.5万hm2,技术改造 3.5万hm2,形成年产 10万 ~15万 t的桑椹与加工能力,使当地蚕农增收 2亿 ~3亿元;再经过 5~8年的努力,在秦巴山区的汉阴、汉滨、石泉、旬阳、紫阳、岚皋、白河、平利等县区建立果桑基地5万 ~7万hm2,形成年产 80万 ~120万 t的桑椹与加工能力,使当地蚕农增收 16亿 ~24亿元。

3.2.1 设备申购管理 设备申购管理包括年度计划、采购申请、自定义多级审批权限、供应商询价谈判、招标、供应商合同管理、审计、档案管理、采购验收、科室领用等。

2 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经验

2.1 抓住机遇 调整结构

茧丝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下,产业很容易受到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为有效化解市场风险,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道路漫长而艰难;在蚕桑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有利时机。陕西省蚕桑产业管理部门,紧紧抓住当前因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景气时机,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支持、项目带动的措施,借助“东桑西移”工程资金,围绕桑、蚕、丝等蚕桑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蚕桑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

陕西省从北到南可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3个地貌区,横跨 3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为湿润区;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为半湿润区;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为半干旱区。陕西省蚕桑生产也因气候、地理特点而呈现出多样性。根据各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状况,确定了在陕北以注重生态桑效益为主的桑草牧综合利用模式,关中依托科技人才优势以培育高新蚕桑新产品企业为主的模式,陕南以农桑经营为主的模式,综合利用蚕桑产业资源,以稳固蚕桑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蚕桑产业。

2.3 企业带动 规模发展

蚕桑产业是一个大系统,能做一篇大文章,培育一个大产业,可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全面发展。在农业产业领域,蚕桑包含了种植业和养殖业 2个部分;但农业方面的产品只是一个最原始的工业原料,不经加工则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从而注定了其离开工业便会失去它的价值,工业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制约和牵动作用。蚕桑全身都是宝,桑、蚕、蛹、蛾、卵及其附属物等都具有工业开发的前景,涉及到农业、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生化技术等多个领域;织物、食品、药品、化工品、化妆品、生物品、饲料等产品的成功开发,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也为构建蚕桑企业集群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上的经验。

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即是本土涌现出来的一家以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桑椹饮品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企业的参与下,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的蚕农多了一条增加收入的途径。据调查,与圣桑公司有合约的蚕农,户均增加收入 1500元,受益蚕农逾万户。

陕西石泉天虹集团雨花蚕丝品有限责任公司,以省内蚕桑科技人员为主体,是一家专业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的民营企业,成立 3年来,公司本着边生产边开发、边研究边开发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后开发出蚕丝保健被系列、蚕沙保健枕系列、蚕丝毯系列、蚕丝睡衣系列、雄蛾保健酒系列、桑椹食品系列及秦巴蛹虫草的开发等,极大地丰富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

3 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蚕桑综合开发的潜能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陕西省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 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较慢,基本上属于蚕农及个别企业自发开展生产,未受到政府等部门的重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

3.2 资源利用率很低

按现有的资源量计算,陕西省蚕桑副产品资源的开发潜能在 30亿元以上,但目前开发的产值不足亿元,利用率仅为 3%,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

3.3 相关企业实力弱小

3.4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涉及蚕桑技术、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医药化工、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陕西省从事蚕桑综合利用方面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寥寥无几,基本是以蚕桑本行业专家为主,研发力量非常薄弱,无力承载这一庞大的系统开发。在目前开展的研究项目中,缺乏多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缺乏科研条件、试验设施和研发资金。所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多是在低层次上开展工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具有开发前景的高附加值产品也因上述原因不能实现产业化。

4 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策略

4.1 出台扶持政策 加快发展速度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是一个新的产业,陕西从事这一产业的企业较少,要做大这一产业,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就需要政府为其搭建舞台,营造环境,筑巢引凤,从而孵化一批企业、引进一批企业、嫁接一批企业,聚合一批蚕桑综合开发的企业集群。设立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重点资助相关研究项目、重点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发。

4.2 组织技术攻关 促进成果转化

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康学院,以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和安康蚕桑重点试验室,为该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集中相关学科的骨干力量,联合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石泉雨花公司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企业,组建陕西蚕桑资源研究中心,实现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对接和研究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4.3 立足本省实际 因地制宜开发

确立重点开发方向,按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原则,重点发展 4个方面的产业。一是以下脚茧为主的床上用品类产品。以石泉雨花公司为核心企业,发展一批小企业,形成一个大群体,打造好“天虹雨花”这个品牌,构建全国性的蚕丝被大市场,把这个小产品做成一个大产业。二是以桑枝为主的菌类产品开发。以石泉县为核心,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形成桑枝食用菌产业带。三是以桑蚕为主的饲料开发。以陕北为基地,建立桑树生态林,发展山头养殖产业。四是以桑、桑椹、丝蛋白为主的酒品、饮品、食品开发。以圣桑公司为龙头,发展以果桑为原料的酒品、饮品、食品。

4.4 加强人材培养 建设培训基地

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目前从事该学科教学、科研开发的人才十分短缺。建议在安康学院设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引入农产品加工、食品、医药、生物技术、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基地。

4.5 建立原料基地 实现规模发展

根据开发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与种养方式,建立绿色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为综合开发提供无污染的原料。在此基础上,以“公司 +研发中心 +基地”的开发模式为主,形成一条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蚕桑综合开发从低水平向高层次,从小规模向大规模的发展。

蚕桑产业蕴涵着无限的物质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在综合利用开发中只要积极合理的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就能实现陕西省蚕桑产业的大进步、大提高和大发展。

[1]李奕仁.融入新农村建设进程 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J].中国蚕业,2007,28(1):4-7.

猜你喜欢
桑枝蚕农桑园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躲雨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