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银生,廖朝林*,由金文,朱杨军,刘海华,王华,郭汉玖,张国华
(1.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分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2.恩施济源药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3.恩施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 恩施 445000)
栽培规范
石窑当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何银生1,廖朝林1*,由金文2,朱杨军3,刘海华2,王华2,郭汉玖1,张国华1
(1.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分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2.恩施济源药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3.恩施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 恩施 445000)
规定了湖北省恩施州著名道地药材石窑当归的种子生产综合技术要求,以推动石窑当归种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其种子生产质量,进而提高其药材生产质量。
当归;种子;技术规程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以干燥根入药,中药名当归,别名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药材之一。
湖北省有较大范围的当归适生区,其中以产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建始等县(市)的当归最为著名。因其主产于以恩施市红土乡石窑片区为中心的地域范围,故名“石窑当归”,习称“窑归”。
石窑当归作为恩施的特色传统道地药材品牌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因其香气浓、质柔无柴性,倍受各地药商青睐,产品销往湖北武汉、江西九江、湖南、广东、上海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石窑当归一直是地方外销特色产品。1956年12月,中国药材公司湖北省公司正式定名石窑当归为“窑归”;1978年6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中草药志(一)》收载当归,别名窑归;200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局核准注册“中国窑归”商标;2008年恩施窑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石窑当归这一独特名贵药材资源的开发,目前正走向产业化的轨道。为推动石窑当归种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其种子生产质量,进而提高其药材生产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中药材当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母根培植与选留、整地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加工、种子质量及检验、种子贮藏、包装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恩施州境内的当归种子生产。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3543.2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扦样
GB/T 3543.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净度分析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T 3543.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水分测定
GB/T 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其他项目检验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7415 农作物种子贮藏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611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5002 无公害食品韭菜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472 石窑当归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为伞形科植物,其干燥根为中药材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主产于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石窑片区(原石窑乡所辖行政区域)的当归,俗称窑归。
指当归子房受精后发育成的果实,植物学上称为双悬果,其果皮和种皮紧密结合不易分开,生产上常称为种子。
用于生产种子的当归鲜根。
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8~10℃,年≥10℃活动积温为2 100~2 600℃,无霜期200~210 d,年平均降雨量为1 400~1 900 mm,空气相对湿度≥85%;年均日照时数为1 350~1 600 h。
4.2.1 海拔 适宜1 500~1 800 m。
4.2.2 坡向 南坡、西南和东南坡向。
4.2.3 坡度 以5~10°为佳。
4.2.4 坡位 以上、中坡位为佳。
4.2.5 坡形 以直线形坡为佳。
以夹砂质的高山棕壤、山地黄棕壤为佳,须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但不积水,肥力中等,富含有机质,pH值5.5~7.0,并符合GB 15618的规定。
符合GB 5084的规定。
符合GB 3095的规定。
符合DB42/T 472中附录A的规定。母根培植同窑归规范化种植,在窑归采收时,选留部分田间生长良好、根部粗壮、主根明显、无病虫害的鲜根作母根。
窑归种子田地块与其生产田的间距不低于1 000m。选用背风向阳的休闲地或二荒地,不在重茬土、下浸田、土层瘠薄的田块种植,不在低洼地段和凸堡、陡坡上种植。
5月中旬,清除选定地块上的灌木、杂草等杂物,铺于地面,晒干后堆起,点火烧制熏肥,随后深翻土地25 cm以上,日晒,促使风化、熟化。然后,于栽植前整地作畦,畦宽120 cm,畦高20 cm,沟宽30 cm。
于母根选留的当年10月末栽植。穴栽,品字形挖穴,穴深15 cm。定植密度24 900株·hm-2,株行距为50 cm×80 cm,沿等高线行向栽植。
越冬的母根于翌年2月末萌动、出苗。4月初多数苗出土后,要及时除草。需除草3~4次。第1次于苗高3 cm时,浅锄细锄、土不埋苗;第2次于苗高6 cm时,锄细锄净;第3次于苗高15~20 cm时,锄深锄通。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及时清除。
结合第1、2次除草,将苗根周围的土打松;结合第3次除草,对植株周围培土。
结合栽植前整地,施入腐熟厩肥22 500~30 000 kg·hm-2和过磷酸钙750 kg·hm-2,翻入土中作基肥;第2次除草后于晴天追施腐熟厩肥、堆肥等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第3次除草后,于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太阳落山前用0.2%KH2PO4溶液叶面喷雾,每10 d 1次,连喷3次。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NY/T 394的规定,农家肥的卫生指标按NY/T 5002的附录C执行。
土壤含水量因天旱而低于10%时要及时进行灌溉,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清沟排水。
植株封畦后,及时摘除下部发黄的老叶。
植株于5月中、下旬抽苔,6月开花,花期18~22 d。在花期应摘掉较弱的部分侧枝花苔。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加强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农药使用应符合GB 4285、GB/T 8321.1、GB/T 8321.2、GB/T 8321.3、GB/T 8321.4、GB/T 8321.5、GB/T 8321.6、GB/T 8321.7和NY/T 393的规定。
8.2.1.1 危害症状 病原主要为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sp.)。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成边缘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内出现小黑点,病情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呈红褐色,最后逐渐枯萎死亡。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较重,一直延至10月。
8.2.1.2 防治方法 (1)冬季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彻底烧毁病残组织;(2)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3)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分别按450,600 g·hm-2用量,从6月中旬开始每10 d喷雾1次,连续3次。
8.2.2.1 危害症状 病原主要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发病植株根部组织初呈褐色,进而腐烂变成黑色水浸状,只剩下纤维状物。地上部叶片变褐至枯黄,变软下垂,最终整株死亡。5月初开始发病,6月危害严重,直至收获。
8.2.2.2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母根,栽植前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浸根消毒,母根:药液按1∶2的比例,浸种10 min,捞出稍晾干后栽植,应随浸随栽植,避免浸根后久置而发生药害;(2)种子田选择休闲地或二荒地;(3)选择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砂质土壤;(4)高畦种植;(5)雨季及时清沟排涝;(6)作畦前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按9 000 mL·hm-2用量进行土壤消毒;(7)施用腐熟的厩肥、堆肥;(8)播种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9)发现病株,及时连根拔除,集中烧毁,同时对病穴土壤用生石灰200~300 g进行土壤局部消毒,或用40%根腐灵800倍液,每株灌根0.5 kg,另用50%退菌特8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
8.3.1.1 危害症状 主要为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Blanchard。成、若蚜聚集在当归新梢和嫩叶叶背吸食汁液,使心叶嫩叶卷曲皱缩,植株枯萎矮小。3月开始孵化,5月间大量繁殖为害。
8.3.1.2 防治方法 (1)种子田应选择远离桃、李、杏、梅等越冬寄主植物;(2)加强田间管理,有草就除,保持田间无杂草;(3)黄板诱蚜:于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条板,板上涂一层机油,板片大小为25 cm×40 cm,悬挂密度450~600块·hm-2;(4)生物农药防治:交替使用1%苦参素乳油500倍液、10%烟碱乳油1 000倍液、2.5%鱼藤精800倍液喷雾,于7~8月连喷3次,每15 d 1次;(5)化学农药防治:用30%速杀毙800倍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稀释液,分别按450,600 mL·hm-2用量喷雾,在7~8月连喷3次,每15 d 1次。
8.3.2.1 危害症状 为鞘翅目叩头甲科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幼虫吞食根部,使幼苗和植株萎黄枯死,造成缺苗、断畦。
8.3.2.2 防治方法 (1)栽植前,土壤施用3%米乐尔颗粒剂,按30~90 kg·hm-2,混干细土50 kg,均匀撤施于地表,深耙20 cm,也可撒在定植穴或栽植沟内,浅覆土后再定植,对金针虫防效可达6周;(2)施用的厩肥、堆肥需腐熟,且施入后要覆土,不能暴露在土表;(3)发现幼虫,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按3 750 mL·hm-2用量灌根,视虫情确定施用次数;(4)凡对金针虫有效的其他生物杀虫剂也适用本标准。
5月下旬,当种子田的植株长到高30~50 cm时选定留种植株,选种标准为种苗纯正,植株叶色深绿,无皱叶,无斑点,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为害。
9.2.1 采种时间 7~8月种子陆续成熟。由于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分批及时采收。采种应在无露水、晴朗天气进行。
9.2.2 采种方式 采用人工收获果穗。选择果皮浅黄棕色、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籽粒饱满、充实、成熟度高的果序,连果梗一起,用果树剪剪下。
9.2.3 清理残茬 果穗收获后应及时清理残茬。
9.3.1 扎把 用棉线将收回的果穗扎成小把,每把10~15枝。
9.3.2 干燥 将扎好的果穗悬挂于室内通风干燥处,忌烟熏,使其充分干燥。
9.3.3 脱粒 人工脱粒,据其果实特性可适当施加外力促进脱粒。
9.3.4 去杂净种 采用风选、手选、筛选等方法去杂去劣,留纯留优。
籽粒饱满,外观橘黄至黄褐色,无霉变,具本品种色泽。净度≥90%,纯度≥98%,水分≤14.5%,千粒重≥1.5 g;发芽率≥80%,生活力≥85.0%。
10.2.1 扦样 每批种子随机抽取1 kg,抽样方法按GB/T 3543.2的规定执行。
10.2.2 净度 符合GB/T 3543.3的规定。
10.2.3 纯度 符合GB/T 3543.5的规定。
10.2.4 水分 按GB/T 3543.6的规定执行。
10.2.5 千粒重 按GB/T 3543.7的规定执行。
10.2.6 发芽率 实验室种子发芽箱的温度控制在(23±1)℃,按GB/T 3543.4的规定执行。
10.2.7 生活力 按GB/T 3543.7的规定执行。
10.2.8 结果判定 各项指标均达到本标准10.1要求的判定为合格种子。
10.2.9 结果报告 种子检验结果报告单包含按本标准7.1的规定进行抽样与检测而获得的检验结果。
合格种子进行登记、挂牌,标牌注明作物种类、收获日期、繁种地名、数量、发芽率。
将种子装入大容量的布袋或塑料薄膜袋内密封。
按NY/T 611的规定进行定量包装,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
11.2.1 销售包装 采用四层纸塑铝箔种子袋,按每袋1 kg定量包装,其他规格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在包装袋的表面标注产品标识,标明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净含量、生产商名称、地址、收获日期、批号、产地、执行标准、保质期、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检疫证明编号、检验结果报告单编号、质量指标(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栽培要点。
11.2.2 运输包装 将种子袋整齐装入钙塑瓦楞箱内,安放妥帖。运输包装标志应符合GB/T 191、GB/T 6388的规定。应确保箱内实物与箱外的包装标志相符。
采用室内干藏法贮藏。将散装或包装的种子分批次整齐贮放于低温种子仓库。库内温、湿度控制,防水、防火及病、虫、鼠害防治等贮藏管理应符合GB/T 7415的规定。保持库内清洁、阴凉避光、通风干燥。避免人为混杂,避免受热受潮。
种子在保证质量条件下贮藏期不超过9个月,其销售包装上标识为保质期。
应以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雨、防潮、防晒、防污染。
《中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
《中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由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教授主编,该书利用现代生物实体摄影技术制作的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谱再配以简要的文字,直观、形象地介绍了106科434种常用药用植物的种子实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形态及习性,填补了我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方面研究的空白。
全书有插图572幅,其中果实和种子外形群体图436幅,个体和解剖图136幅。所用药用植物种子(含果实,下同)皆在成熟后采收,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完整种子标本,对其主要形状特征进行实体原色拍摄,根据鉴定研究等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部分种子进行相关纵、横切面剖视图像摄影,制作成直观、原色彩色图,每一种药用植物的彩色照片都附有简要文字说明。
该书是我国药用植物种子学研究方面的一本专著,对于从事药用植物教学、科研及生产管理人员来说又是一本实用工具书,也可作为在药用植物研究方面进行国际交流或合作的重要资料。
湖北省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鄂科发字(2008BHB006)]
*廖朝林,E-mail:hys-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