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柑桔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害研究概况

2010-02-09 19:47朱伟生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4期
关键词:托布津霉病抗病

朱伟生/文

建所5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简称柑桔所,下同)先后开展了以青、绿霉病为主的柑桔贮藏期病害、柑桔脚腐病、柑桔苗木立枯病以及柑桔根线虫病等病害的研究,现将有关成果简述如下。

一、以青、绿霉病为主的柑桔果实贮藏期病害的研究

柑桔果实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真菌病害的侵害,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其中以柑桔青、绿霉病为害最为严重。为此,柑桔所新农药试验小组主持人黄良炉带领陈荟、朱伟生、李世菱、林邦茂、孙玉清等,于1972—1975年开展了新杀菌剂防治柑桔青、绿霉病的研究,尔后还有继续研究。

接种试验证明,果皮完全健康无伤口的果实在实验室条件下,即便接种青霉病菌,也不发病;而经人工刻伤果皮油胞后接种病菌,则全部发病。试验还观察到青霉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而在果皮浸出液中则能正常萌发,说明:果实伤口给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通道和营养条件。由此认为,在采摘、运输途中减少果皮损伤是防治青霉病的基础。

多种抑菌试验证明,70%甲基托布津及50%托布津对青霉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观察到,青霉菌分生孢子在未添加药剂的果皮浸出液中经15小时便萌发正常芽管,然后逐步形成菌丝,5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浸出液中加入5%托布津250~2000倍液,能显著抑制孢子萌发,萌发的芽管也呈畸形变异,进而初步明确了托布津对青霉菌的防治机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托布津对青霉菌的防治效果观察,采用刻伤果皮油胞后喷药,待药液干后接种,或刻伤至接种24小时内喷药,托布津对青霉菌均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同时明确,接种病菌超过24小时后喷药防效则差。由此认为,托布津对青霉病只有保护作用,没有治疗作用。一次喷布多次接种试验证明,托布津在柑桔果实的持效期长达100天以上。不同施药方法试验证明,采后药液浸果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田间喷药。采后果实浸药处理后,在通风贮藏条件下,经98~137天的贮藏,仍有显著防治效果。在地窖贮藏条件下,其防效也很显著,经109~158天的贮藏,防治效果达80%以上。

托布津残毒问题,据陕西化工设计院测定,采后处理的果实经38~208天贮藏后,果皮及果汁中均未检测出托布津。另据澳大利亚报道,甲基托布津浸果后7天,果皮及果汁中的残留量可以忽略不计。

托布津防治柑桔青、绿霉病效果显著,在生产中得以很快推广,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4年4月5—10日,柑桔所受中国农林科学院委托,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柑桔果实防腐现场经验交流会”,有10个省(区、市)、128个单位的182名代表参加。托布津防治柑桔青、绿霉病的效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及好评。

1978年,本研究与柑桔所贮藏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合并,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

二、柑桔脚腐病研究

柑桔脚腐病主要为害本砧甜橙,引起植株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形成“环割”,致使植株死亡。柑桔所对本病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64—1968年由李世菱、陈荟、朱伟生、林邦茂等开展柑桔脚腐病的调查研究,查明了病害的分布与为害性;1988—1991年由朱伟生、陈荟等开展本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田间消长规律观察,柑桔种质资源抗病性测定,以及大面积防治等方面研究。

柑桔脚腐病是一种根颈病害,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桔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台湾、浙江等省(区)柑桔产区亦有此病发生。该病害致病性强,受害植株生长不良,在罹病方位树冠相应部位形成“黄叶秃枝”现象,当导致根颈树皮造成“环割”后,植株输导系统被破坏,造成大量开花结果,果小味酸、早落、早熟等异常现象,然后植株迅速死亡。

在四川金堂县查明本病田间消长规律为:4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达到高峰,10月以后则停止发展;高湿多雨季节有利于本病发生与蔓延。

在本所试验场柑桔园,采集新鲜病皮进行分离培养,共获44株疫霉病株;经柯赫法则确认后,在柑桔脚腐病病原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致病力测定,并筛选出致病力强的菌株3个。经中国农业大学沈崇荛先生指导,在北京采用国际规范方法菌种鉴定,确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侵入引起,从而澄清了国内对该病病原菌报道不一的情况,为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用51个柑桔种质资源对本病抗病性测定,明确酒饼簕、枳、枳橙、酸橙、大叶金豆为高抗材料,其中,大叶金豆为我国首次报道,为抗病砧木的利用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开展抗病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根据当时的试验条件,研究人员在苗木主干上选较平整部位,刻8 mm×2 mm伤口,并剥除伤口皮层,接种病菌后用湿棉花保湿,外包薄膜,放置在自然高温条件下,15天后调查伤口染病扩展面积。研究在抗病性鉴定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据多年研究,研究人员对该病的防治提出利用抗病砧木、靠接、治疗病树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抗病砧木的选用,提出还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的影响。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酸橙砧抗脚腐病,但对衰退病敏感;枳砧抗脚腐病,但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因此,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砧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利用抗病砧木还应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浅栽,使部分砧木露于地面。

对已用感病砧木的桔园,提倡分期、分批进行全园靠接换砧,通常在树干基部靠接3株抗病砧木。靠接换砧对幼树效果十分显著,但对老龄重病植株只能起到保命作用,对恢复树势和产量无明显作用。

研究在染病植株治疗方面也有改进,提倡每年初夏全园普查、治病。发现病斑采取刻伤涂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即用刀刮除病部外表泥土及粗皮,使病斑清晰可见,再用刀纵刻,深达木质部,纵刻条间相距约1 cm,然后涂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倍液、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在四川简阳、内江、资中和乐至等地推广抗病砧木、靠接、治疗病树等综合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本病的为害,产量显著提高,果农喜获增收。

本研究在1992年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

三、柑桔根线虫病研究

柑桔根线虫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桔产区。为了摸清该病在四川、重庆等地的发生情况,1986—1990年朱伟生、陈荟等试图从定量角度进行该病调查,同时开展田间消长规律观察、药剂防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1992—1994年,朱伟生、胡军华等开展了柑桔种质资源对柑桔根线虫的抗性研究。

采取田间取样室内观察,查明柑桔根线虫病在四川、重庆柑桔产区发生普遍,果园发病率高达94.7%。病树在田间表现为缓慢性衰退。田间消长规律观察结果表明,柑桔根线虫幼虫在须根中的寄生量以盛夏最少,冬、春最多;而雌成虫对须根的寄生量周年基本均匀。

据43个柑桔种质资源对柑桔根线虫病抗性的测定,酒饼簕、皱皮枳、枳橙、东湖枳、日本枳、28号枳、穿城1号枳、东一枳为高度抗病。同时发现,枳的不同类型其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如皱皮枳、东湖枳、日本枳为高度抗病,泸溪枳为中抗,飞龙枳为中感。柚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很大差异。

在化学防治中发现,几种杀线虫剂对该线虫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仅在当年有效,翌年仍有回升。进而说明,该病一旦传入并繁殖、累积,就很难彻底消灭。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以抗病砧木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另外,研究人员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宝君合作开展四川、重庆地区柑桔根际植物线虫种类调查,鉴定出15个种,其中,新种2个,国内新纪录种1个。

本研究与兄弟单位其他柑桔病害合并共同申报“柑桔病害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猜你喜欢
托布津霉病抗病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不同化学消毒试剂脱毒处理对龙牙百合的生根影响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
60Coγ射线辐照降解多菌灵、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