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敏/文
回顾建所50年来,几代柑桔所人与全国柑桔界同行一起,坚持柑桔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积极参与全国和地方柑桔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基地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柑桔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峡库区是我国柑桔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也是全国柑桔优势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发展备受国家、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关注。从1985年到2002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简称柑桔所)与其他各相关单位一起,先后3次编制了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柑桔产业发展规划、开发规划。
1985年,国务院三峡经济开发办公室、国家科委、国务院技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当时的三峡省筹备组等部门联合下达了“三峡地区柑桔业开发规划研究”任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柑桔研究所、四川省涪陵地区农业局、四川省万县地区农业局、四川省万县地区果品经济办公室、湖北省宜昌地区特产局以及湖北省巴东县计委、农业局等单位协作攻关完成。
“三峡地区柑桔业规划研究”由沈兆敏主持,参加编制的人员(按姓名笔画排序)有沈兆敏、汤宗祥、何伟玲、肖华轩、陈远忠、张世林、张明万、高芳、郭德荣、屠清波和彭廷海等。
1988年上半年,经各方面专家论证,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湖北省宜昌地区科委共同主持的“三峡地区开发规划研究”,经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三峡工程防洪问题和综合利用效益研究”。“三峡地区柑桔业开发规划研究”为“三峡地区开发规划研究”专题之一,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四川省万县地区柑桔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地区柑桔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柑桔研究所以及四川省涪陵地区果品办公室、黔江地区农业局和湖北省巴东县农业特产局等单位和部门参加,三峡地区所在的地(市、县)科委、计委、农业和特产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实地调查,样品(果品、土壤)分析、鉴定评价,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人员根据当地的气候优势、品种资源、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市场销路、社会经济条件和三峡大坝兴建后对柑桔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因素,立足大农业,统筹考虑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果树的规划布局,编制了三峡地区各地、市、县柑桔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峡地区柑桔业开发规划研究报告》,如期完成了“七五”期间的研究任务。《三峡地区柑桔业开发规划》编制由沈兆敏主持,参加编制的人员(按姓名笔画排序)有马家骐、卢华远、朱传祥、伍万明、沈兆敏、陈学华、陈显堂、肖华轩、邵蒲芬、周育彬、赵崇禧、段景陶、郭德荣、屠清波、彭廷海、焦必宁等。1988、1991年沈兆敏先后被中国三峡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聘为顾问。
2002年,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柑桔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继续做大做强库区柑桔产业,促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以下简称国务院三峡办)委托农业部编制了《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国务院三峡办经济技术合作司主持,参加编制的单位有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重庆市农业局和湖北省农业厅。规划编制由薛亮、陈萌山、袁兴永为总负责人,叶贞琴、刘新禄、刘卡为领导小组组长,李书民、马淑萍、李睿、王小兵、黄建国、邓秀新、李道高为领导小组成员,规划主持人为邓秀新、李道高。参加编制的人员(按姓名笔画排列)有王小兵、王崇基、王华、邓秀新、邓烈、文泽富、孙中海、李道高、李莉、李睿、祁春节、吴正亮、吴厚玖、陈传友、周常勇、姜金生、袁烨、陶建平、曾明、鲍江峰、彭良志、彭抒昂。同时还设立了专家咨询组,由沈兆敏、赵学源、戴思锐、陈力耕、何信生、程绍南和罗楠等组成。通过对几个主要柑桔产品国内外市场分析,结合三峡库区柑桔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参编人员形成了以下共识:三峡库区发展柑桔业有“天时、人和”之利,可以大力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库区“地利”不如其他产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在选择品种时应利用气候优势,优先发展附加值较高的脐橙等鲜食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的甜橙品种,大力发展夏橙等晚熟品种;应利用库区无柑桔黄龙病和基本上没有柑桔溃疡病等重大检疫性病害,工厂较少,空气较好的优势,加快建设柑桔苗木繁育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果园,实行无公害栽培,生产洁净的柑桔果实,进一步提升果品附加值;针对橙汁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动态,积极稳妥地发展橙汁加工业,建立专用、配套的橙汁加工(品种)原料基地,提高基地的单产和果实品质,降低成本,推动橙汁加工业的发展;桔瓣罐头具有较好的出口前景,利用库区劳动力优势在宽皮柑桔产区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桔瓣罐头加工业。
2002—2010年 《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开发规划》主要针对库区有关柑桔产业发展的果品基地、无病毒柑桔良种苗木繁殖体系、采后处理与加工、果品交易市场和信息体系、技术队伍、科技支撑、质量检测和生产资料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编制。
1985年以来编制的有关三峡柑桔的3个规划,在不同时期对三峡柑桔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正有力地推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柑桔产业的发展。
重视移民安置这一共同目标是3个规划的共同点,但编制规划时该地区的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且在此期间又兴建了三峡工程,并且有大量的移民需要安置,所以,3个规划又有较大差异。
共同点:一是发展柑桔,安置移民。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建设,出现了百万移民的政治任务。根据三峡库区有适宜发展柑桔的“天时”及群众有种植柑桔的积极性的“人和”条件,发展柑桔产业,进行开发性移民,无疑是一条好路子。二是领导重视、支持。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三峡省筹备组、国务院三峡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领导,还是后来国务院三峡办的领导以及国家科委、农业部等都十分重视三峡柑桔产业的发展,对规划编制、研究课题、项目建设任务下达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三峡柑桔产业的开发也广为各方所关注。三是典型引路,带动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注意发挥果农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力宣传移民种柑桔致富、安居乐业的典型,对规划的顺利实施起了促进作用。
不同点:一是区域上的差异。前两个规划包括31个市(县),涉及面积均为81506km2;后一个规划是三峡库区19个淹没县 (区),6个移民安置市(县、区),共 25个县 (市、区),涉及面积57918km2。3个规划中都包括的县(市、区)有重庆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石柱、忠县、涪陵、丰都、垫江、梁平,湖北的巴东、秭归、兴山、夷陵(原宜昌县)、点军(原宜昌县)、宜都、当阳和枝江等20个;前两个规划中另外还包括的县(市、区)有重庆的城口、南川、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湖北的长阳、五峰、远安;后一个规划中另外还包括的市(县、区)有重庆的江津、巴南、渝北、长寿和重庆市区等。二是3个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三峡地区柑桔业规划》的编制,侧重点是开展广泛协作,在大量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弄清了三峡地区柑桔生产的现状、品种资源和柑桔生产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同时在柑桔生产现状、生态条件、自然区划与行政区划兼顾的基础上将三峡地区的31个县(市、区)柑桔布局为川东盆地优质甜橙主产区、三峡河谷脐橙主产区、南津关以东宜昌宽皮柑桔主产区,乌江中、下游宽皮柑桔区和垫江、梁平良种柚主产区等5个区。同时提出了到1990年、2000年的新植柑桔面积、投资计划等。《三峡地区柑桔业开发规划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专题之一,在前一个规划“三峡地区柑桔业规划”的研究基础上,对三峡地区柑桔良种的区域适应性、三峡地区柑桔土地资源等,在大量调查和样品分析后进行了评价,对柑桔良种母本园建设、良种苗木基地建设、果园建设等提出了规划和技术要求,同时对柑桔的采、运、销、贮,以及加工与系列开发提出了规划和对策。规划促进了三峡库区柑桔产业的发展,且为以后美国施格兰公司入驻重庆忠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开发规划》是国务院三峡办委托农业部编制的规划,规划具权威性,内容丰富,共分10章,分别从规划的背景与由来、三峡柑桔产业发展现状与利弊到市场分析;从规划的目标、方案、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到效益、风险分析、预案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提出了“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无公害柑桔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柑桔加工厂建设、果品交易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科技支撑”等八大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规划正继续有序、顺利实施。
2002年《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柑桔苗木繁殖基地,快速培育柑桔无病毒容器苗。6~7年间培育柑桔苗木1500万株以上,不仅保证了库区柑桔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供鄂、渝两省市及其他省(区)的柑桔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高标准的移民柑桔示范园和基地。2003年开始由入驻万州的北京汇源重庆柑桔产业化公司和在忠县的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国务院三峡办下达的建设任务,至今已完成0.5万hm2,同时带动周边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技术优势,不仅是两家公司的技术依托单位,负责编制基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实施方案,而且派出大批专家、技术人员常驻公司,为基地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推动了库区柑桔产业的发展。据三峡库区及移民安置的24个县(市、区)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这些地方柑桔面积6.06万hm2,总产量32.8万t,到2009年面积和产量分别增至23.7万hm2和286.9万t,分别增长2.9倍和7.8倍。
四是有力地推动了柑桔加工业的发展。由北京汇源集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投资控股,集柑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正继续实施三峡库区百万吨优质柑桔深加工产业项目,拥有从美国FMC公司和意大利引进的柑桔榨汁、浓缩生产线,年加工柑桔鲜果能力达30万t,目前公司已形成以榨汁为主,饮料、食品罐头、鲜果加工销售为辅的“一主三辅”的经营格局。近期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果渣饲料加工线。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成了亚太地区第一个非浓缩橙汁加工厂,生产非浓缩橙汁(NFC)。重庆博富文柑桔有限公司2006年9月入驻忠县,是总投资达2 990万美元的外资企业,设计年加工柑桔鲜果26万t,目前已开始加工橙汁。其他不少加工企业也入驻库区,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乃至全国柑桔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参加了农业部 《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和 《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的编制工作。
2003—2007年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写,将长江上中游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桔带以及一批特色柑桔生产基地(简称“三带一基地”)确定为我国柑桔优势区,这些优势区是我国柑桔集中产地,其产量已占全国柑桔总产量的50%,优质果率达40%,平均每667m2产量达900kg左右,早熟和晚熟产品占25%,均高于全国水平,鲜果和桔瓣罐头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主栽品种和主导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
2008—2015年规划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编写,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专家参加编写工作。该规划着力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闽—粤,鄂西—湘西及特色柑桔生产基地等5个优势区。其中,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位于湖北秭归以西,四川宜宾以东,以重庆三峡库区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沿江区域,主要包括38个重点县(市、区),着力发展鲜食加工兼用柑桔、橙汁原料柑桔和早、晚熟柑桔;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优势区位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永州、邵阳和广西桂林、贺州等地,主要包括4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鲜食脐橙;浙—闽—粤柑桔优势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50个重点县,着力发展宽皮柑桔、柚类和杂柑类;鄂西—湘西柑桔优势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地区,主要包括2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特早熟及早熟宽皮柑桔;特色柑桔生产基地包括南丰蜜桔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柑桔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桔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桔基地和云南、四川柠檬基地,主要包括20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特早熟、早熟宽皮柑桔等特色品种。
自2002年国家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以来,优势区域的柑桔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柑桔栽培总面积已达171.73万hm2,总产量1592万t,4年中全国柑桔面积增长了21.1%,产量增长了32.8%;柑桔优势带所在的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9个省(市、区)的柑桔总面积为160.04万hm2,总产量1519.3万t,分别增长了28.4%和33.1%,高于全国增长幅度。2008年全国柑桔面积201.3万hm2,产量2331.3万t,4年中全国柑桔面积增长了17.2%,产量增长了46.4%;柑桔优势带所在的9个省(市、区)面积194.01万hm2,产量2213.8万t,4年中分别增加了21.2%和45.7%,面积增长高于全国增长幅度,产量增幅略低,可能是新植幼树尚未投产所致。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一代接一代的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和各省(区、市)的柑桔基地建设。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参加国家外贸部的外贸基地县建设,到80年代中期长江中上游水果带的基地县建设,再到国家农业部106个柑桔基地县的建设,与全国柑桔界的同行一起作出了应有贡献。
最早的基地建设是外贸部下达的外贸柑桔基地建设。四川的奉节、湖北的秭归、湖南的新宁、江西的信丰为外贸脐橙基地县,柑桔所邓祖耀副研究员自始自终参加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长江中上游水果项目的基地县建设,原为长江柑桔带项目,接农业部通知柑桔所派沈兆敏参加专家组,与农业部杨枕霞、中科院成都分院陈国阶等一起,在四川、湖北农牧厅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调查考察,从四川宜宾沿江而下到湖北宜昌,并向农业部递交了报告。鉴于项目基地建设需用世界银行贷款,专家组在听取外国专家建议后,改长江柑桔带项目为长江中上游水果项目,仍以柑桔为主,在四川、湖北沿江各县(市、区)实施,柑桔所赵学源、马家骐分别为项目基地、项目重庆基地顾问。重庆长江中上游水果项目的实施获得农业部星火计划科学技术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始的106个柑桔基地县建设,柑桔所积极参加,力推柑桔基地县的快速发展。在四川的安岳柠檬基地,资阳的早熟温州蜜柑基地,奉节、邻水、眉山、金堂的脐橙基地,江安、长寿的夏橙基地,荣县的椪柑基地,开县的锦橙基地,万州的红桔基地;湖北秭归的脐橙基地,宜昌、宜都的温州蜜柑基地,当阳的金水柑(椪柑)基地,丹江口的柑桔基地;江西丰信、寻乌等赣南地区的脐橙基地,南丰的南丰蜜桔基地;湖南石门、安化的温州蜜柑基地,资兴、湘西的椪柑基地,零陵的柑桔基地,江永的香柚基地;福建永春的芦柑基地,平和县的琯溪蜜柚基地;浙江临海的宫川温州蜜柑基地,黄岩本地早基地,衢县的椪柑基地,象山的杂柑基地,玉环的文旦(柚)基地;广东梅县的金柚基地,四会的沙糖桔(十月桔)基地;广西平乐、容县的沙田柚基地,恭城的椪柑、甜橙基地,富川、钟山的脐橙基地;云南华宁的早熟柑桔基地,石屏的椪柑基地,宾川的柑桔基地;贵州罗甸、晴隆的脐橙基地和印江的温州蜜柑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柑桔所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柑桔所作为国家级的柑桔专业研究所,在基地县建设中,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参与发展规划编制。二是基地县建设规划和项目的论证。三是提供柑桔的优良品种接穗和苗木。四是到基地县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柑桔所在各基地举办柑桔技术培训班近百期,传授柑桔生产先进实用技术。五是派出技术人员到基地县任职。先后向贵州的罗甸、惠水、荔波、晴隆,四川的渠县派出了蒋禄元、许生吉、李太盛、晏承泉、赖毅、杨荣林等出任科技副县长,先后派洪勇、江才伦等任重庆市开县县人民政府水果办公室副主任。六是结合基地县柑桔生产需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