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香能
(广西桂林农业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直热常压灭菌池是在锅台圆桶式、锅台平顶式、模形侧面式、周转筐堆叠薄膜覆盖式等常压灭菌锅的形式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灭菌设备,具有灭菌量大、节省能源,装锅、出锅方便等优点,是目前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熟袋料规模栽培食用菌首选的常压灭菌形式。直热常压灭菌池由池体和灶体两部分组成。厚0.3 cm~0.5 cm钢板焊接而成底部的长方形池体,四周高20 cm~30 cm;灶体为 “田”字形的灶膛。目前由于池底 (受热面)为平面,受热面受限制,以及为了承重而建成的 “田”字形的灶膛不利于燃料快速反应,致使灭菌时间较长 (达36 h以上),从而使直热常压灭菌池的优越性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为了增加池体的受热面积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缩短灭菌时间,通过多次设计、试验和结合生产实际,对直热常压灭菌池进行如下整体改造。
将池底改造为管状受热面,扩大受热面积,提高热能利用率。
在池体底面中心处,焊接十字型槽钢,加固底板承受力,保证底板保持平稳,承受重力而不变形。同时,有利于灶体改造。
池体四边角水面上各留1个排汽孔,安装阀门,以利冷汽排放。在底面处安装1个排水阀,便于灭菌结束后池内废水的排放和清洗。
灶体由灶膛、炉栅、燃烧室、进风道、灶门、出烟道、烟囱等构成。
根据后拉风式节柴灶的原理,按炉条总面积为灭菌池体受热面积1/6的要求,以锅底中点为中心安装炉栅,其中炉栅的1/3朝向烟囱、2/3朝向灶门,炉栅朝灶门一端高于里面,向里倾斜12度,形成1个外高内低的小长方形。灶体吊火高度视锅体面积大小而定,不超过23 cm。
燃烧室是燃料燃烧的重要部位,燃烧室底部平面面积为锅底着火面积的1/4。燃烧室用耐火砖砌成,后壁高以距离池体受热面2 cm~3cm为度,灶口一端距池底高5 cm~6 cm为度,形成1个外低内高撮斗型燃烧室。用耐火砖单砖砌三面距内墙10 cm的外墙,外墙高度均比内墙低6 cm,外墙与内墙之间形成夹层,夹层内用保温材料填充形成保温层,用耐火泥将保温层面内墙外线和外墙外线批成连接的斜面,形成1个带保温层的里面及上部空间小、前面及两边空间大的具有保温、耐火的燃烧室。
灶口既是进燃料的通道,也是热量散失的部位。灶口过大、过高,热量散失多,并容易出现倒烟现象。一般(高×宽)16 cm×30 cm为宜;灶门用角钢、铁板做成,达到开关自如,控制有效。
进风道及道口设在地平面之下,道口面积略大于炉栅实际通风面积,道门由3 cm×3 cm或5 cm×5 cm角钢及0.3 cm铁板焊接而成,做到开关自如,控制有效,使燃烧所需氧气全部在可控之中。
烟道设在灶体后方中心处,面积按小于炉栅实际通风面积的20%设计,内外批光,利于余烟流通。烟道长度50 cm左右。
烟囱是排出余烟的通道,实际空间面积应等于或略大于炉栅实际通风面积,高度以距离灶体边缘的远近而定,如烟道长50 cm,烟囱高300 cm以上,距离100 cm外的,应提高烟囱高度达400 cm至450 cm方可,同时内外亦需要批光,以利气体流通或清理烟。同时烟囱底部应按上一个20 cm×30 cm的掏灰洞门,以利清理堆集的烟尘。
通过对直热常压灭菌池的整体设计改造,扩大池体的受热面积 (受热面积约为原来的3倍),按照后拉风式节柴灶的原理改造灶体,获得了产生蒸汽量大、热能利用率高、节能省时的效果,能使下半部灭菌物的温度在4 h~6 h内能达到100℃,再保持12 h就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