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彬良,兰惊雷,和 亮
(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太原030002)
玉米是山西省的优势作物,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的40%和60%。为了促进优势作物生产,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为契机,选择不同生态区域积极开展玉米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推进耕作改制,改进种植模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在大旱之年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农业部安排,2009年我们在天镇、定襄、阳曲、壶关四个县开展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围绕10个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分别建立了四种不同的玉米种植模式示范区,示范推广面积为2500亩。经测产,项目区平均亩产达到468.9千克,比对照田亩增产131.3千克,亩纯收益增加152.12元。项目区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均达到100%。
在天镇县贾家屯乡塔儿村建立了一个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示范区,围绕改良21号玉米新品种的推广,重点推广少耕穴灌、地膜覆盖两项技术,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耕、耙、锄、耧等常规旱作技术,实施面积1000亩。该村地处黄土丘陵区,为一年一熟旱作农业区。通过比较,选择了适合在海拔1200米的旱作区种植生育期130天且抗病、抗旱、丰产性能较好的改良21号。同时,采用“少耕穴灌、地膜覆盖和旱作节水”的种植模式,通过实施旋耕、耙耱、施肥、穴灌、覆膜、播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温,提早出苗,延长作物生育期,使丘陵旱作区、无霜期比较短的地区也种上了玉米,并可保蓄土壤水分,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达到抗旱保春播、夺高产的目的。特别是采用少耕穴灌技术,在春播遭遇干旱的情况下,亩灌水量仅4立方米即可保证播种出苗。经多点实测,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11.0千克,比对照田亩增产149.0千克,抗旱增产作用十分明显,增产幅度达36.2%,亩纯收益增加87元。
在定襄县受录乡北庄村建立了一个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示范区,围绕先玉335玉米新品种的推广,选择玉米间作西葫芦制种立体种植模式,集成配套地膜覆盖、精量播种、精心授粉、测土施肥、科学浇水、病虫防治等技术,实施面积500亩。该村地处忻定盆地,属两年三熟区,立体种植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统的推广历史,最高年份应用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创造和积累了粮粮间套、粮经间套、经经间套等20余种高产高效模式。其中,玉米间作西葫芦制种是当地主要的立体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据测产,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60.5千克,比对照亩增产148.5千克,亩纯收益增加238元,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在阳曲县高村乡西南洼村建立了一个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示范区,围绕晋玉811、强盛12号、强盛46号3个玉米新品种的推广,重点推广少耕穴灌、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配套推广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500亩。其中,示范区少耕穴灌、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三项技术应用率达到100%,亩施有机肥2000kg,测土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4∶9∶6,应用面积达到96%。该村地处中部丘陵区,土地贫瘠,缺水少雨,生长期较短。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推广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形成了新的玉米种植模式。经测产,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10.0千克,比对照田亩增产90.0千克,亩纯收益增加202元。
在壶关县晋庄镇北庄村围绕郑单958、大丰26号、先玉335、屯玉42号、农大84号等5个玉米新品种推广,建立了一个面积500亩的示范区。该村地处太行山区,受低温寒冷和土壤瘠薄的影响,玉米生产长期不能夺取高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围绕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在坚持研究推广玉米秸秆沟埋覆盖和地膜覆盖增产技术的同时,配套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经测产,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52.0千克,比对照田亩增产120.0千克,亩纯收益增加147元。
根据农业部要求,省里下发了关于改进种植模式与玉米良种良法配套覆盖技术的通知,组织各县编制实施方案,制定补贴办法,确定示范地点、示范品种和配套技术。各项目县都成立了由农业局长任组长的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县农业局还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了技术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完善项目资料档案,做好项目总结工作。同时,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与示范区乡(镇)、村签订了责任状,把具体建设指标细化落实到人。
为了搞好项目建设,天镇县专门购置了穴灌机2台,租用了拉水车,并在春播期间配备2名技术人员和拖拉机驻村全程为农民服务。
定襄县示范区由大户牵头,组织15名农户共同集资入股种植,实行机耕机耙、购买农资、铺膜播种、雇工培训、技术指导、浇水施肥、防治病害、收获、机械采种、销售结算等“十统一”管理。示范区还与农民经纪人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约定种植面积、产量、价格、质量要求和付款方式,并为农户抵垫种子、地膜、农药等款,秋后收种付款一并扣除,减轻了农民投资压力和风险。
阳曲县鼓励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户与农民签订玉米新品种推广、少耕穴灌合同,统一购膜,统一下种,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机具,统一收费标准。
此外,各项目县都加大了地膜等物化补贴。其中,壶关县为示范区每亩补贴30元地膜款和10元种子款,由农业局统一供膜供种,以村统一发放。
作物生长期间,县农业局派高、中级技术人员包片蹲点,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县根据示范区实际编印关键技术的操作规程,采用冬季培训、春季宣讲、上门服务、田间咨询、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蹲点人员、乡村干部、示范户进行系统培训。2009年,示范区共开展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农民26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0余份,科技入户率达到100%,做到村有农民技术员,户有科技明白人。阳曲县还在示范区设立了标牌,标明技术人员、示范内容,把示范区办成了观摩学习、参观培训和品种展示的基地。
各项目县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把现代农业玉米丰产方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有机质提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捆绑资金,从而增加项目区投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项目实施,推进了耕作制度改革,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示范区平均亩增产131.3千克,亩纯收益增加152.12元。特别是定襄县建设的玉米间作西葫芦示范片,亩纯收入达到1079.8元,15个农户户均纯收入36125.4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推广少耕穴灌、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测土施肥、旱作节水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及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实现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区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经济意识增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示范区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各项目县都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农民按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特别是定襄县通过大户组织15个农户进行生产,实行了“十统一”管理,使项目建设开展得卓有成效。
项目实施中,示范区实行科技人员包片指导,对农民开展了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服务,让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模式得心应手,及时到位。
各项目县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多项资金捆绑使用,增加示范区资金投入,调动了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项目县还组织农民经纪人垫付资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业等形式减轻农民投资负担。定襄县还通过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销路,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示范区推广面积仅2500亩,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受益面较小。特别是阳曲县为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低,项目补贴不能在春耕下种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区群众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推荐选用最好的品种,组装应用最新的增产技术。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采用印发资料、媒体宣传、专家咨询、现场培训等有效手段,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确保主导品种、配套技术落实到位。
在搞好新品种推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配套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要搞好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技术模式的增产效应;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高产典型积累的实践经验。通过示范推广,摸索适宜不同区域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优势作物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