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宏
(陕西省种子管理站,西安 710021)
规模小、机械化播种、收获、加工(精选、包衣)水平和质量不高、栽培管理中主要主推技术措施应用时效性比较差,杂草管理不到位、去杂工作不够规范等。
小麦种子繁殖田单产的提高多采用大肥、大水、大播量、大群体的栽培方式。由于群体过大,群体内光照不足,影响有机营养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同时,大肥大水促进了生长,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用于蛋白质合成,降低了茎秆的机械强度,影响了穗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结果是穗多、穗小、粒轻,单产不高,甚至引起倒伏减产。
按照小麦能否通过春化可将小麦品种划分为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冬性品种三大的类型。
作为种子生产田,不但要求比较平坦,排灌条件好,可耕性良好,pH值一般在7.8左右。同时要求土壤肥力水平比较高,有机质一般在1%左右,全氮一般0.6~0.9 g/kg,速效氮大于15 mg/kg,全磷在0.9 g/kg左右,速效磷大于10 mg/kg,全钾不低于7 g/kg,速效钾大于120 mg/kg。
作为良种生产者,对良种生产过程的动态群体要有个基本了解。就陕西目前生产中的主栽品种的动态群体指标是:亩基本苗12~15万株,冬前总基蘖数60~80万株,春季最高基蘖数不超过100万株,亩成穗38~42万株。
根据对目前生产中的主栽品种连续多年生产中苗情调查结果分析,特别是在暖冬条件下小麦冬前发育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冬前壮苗指标为叶龄4.5~7.0片叶,单株平均3~5个分蘖,单株平均4~7条次生根。
在小麦施肥中,坚持有机肥与无机化肥结合,特别是在良种生产中更是如此。一般要求尽可能地使用有机肥,在施用有机肥时与生物肥结合效果更为理想。化肥一般坚持氮磷钾结合,有条件的适当配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2~15 kg(碳酸氢铵60~65 kg或尿素20~25 kg),五氧化二磷8~9 kg(过磷酸钙65~75 kg或二铵 20~ 25 kg),氧化钾6 ~ 8 kg。
小麦地下害虫以播前防治为主,应用小麦拌种剂或其他高效防治地下害虫农药拌种或包衣。
拔节期追肥要看苗情、群体、气候、土壤等情况而定,突出“巧追肥”。对弱苗和受冻麦苗必须追肥,以氮肥为主,亩追肥量一般在10 kg左右。对旺苗要适当控制肥水,抑制群体过快增长,将追肥后移到挑旗前或灌浆期,亩追肥量控制在5~8 kg。正常麦田要看苗追肥。
根据陕西省的气候条件,适宜高产期为10月8日到10月15日,半春性品种适期偏晚播,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8日。
小麦半精量播重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它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为主,并运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从而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实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的目的。
最佳化除时间是冬前小麦分蘖期,选用比较安全、高效、残留期短的除草剂,同时要注意使用比较方便和安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浓度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中的要求去做。要特别注意野燕麦和节节麦的防治。对燕麦和节节麦要在小麦开花期到灌浆中期进行人工拔除,拔后集中烧毁,不能拔后随地丢弃,严防燕麦和节节麦特别是节节麦的传播。
陕西常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不能满足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长期以来通过冬灌和春灌给小麦补充水分。但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浇地费用较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基本上把过去两水减为一水。
选用抗倒伏高产品种。降低播种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以适度降低群体基数,采用小群体壮个体的办法防止倒伏。化学调控有拌种或叶面喷施两种方式。拌种效果比较理想,但由于拌种后播种量不易掌握,因此推广受到影响。而叶面喷施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要特别注意使用时间。一般在分蘖期亩用15%多效唑45~65 g兑水25~30 kg叶面喷施,或开春返青期亩用麦业丰30~60 mL兑水30 kg叶面喷施。
一喷多防技术主要是在小麦孕穗到灌浆期间以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的同时增加营养型调节剂,在保叶功能的同时,补充适量养分,缓解籽粒间养分竞争,达到促粒增重作用。据我们连续近20年对数10种调节剂的试验,穗粒数可提高1~3粒,千粒重可提高2~4 g。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籽粒商品性状。
选用抗寒品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寒能力。
收获前对良种田要严格去杂。去杂时要整株拔除,不能剪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