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畹茵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101300)
①由于多年坚持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②人口死亡率下降。
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65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WHO对发达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以老年人口系数>7%为人口老龄化的界线;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以60岁为老年人的标准,以老年人口系数>10%为人口老龄化的界线。
1.老年前期:45~59岁。
2.年轻老人:60~69岁,尚具有一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中年老人:70~79岁,多数生活尚可自理。
4.高龄老人:80~89岁,半数以上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照顾。
5.长寿老人:年龄在90岁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已达1.3亿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6.59%,预计2020年将达到15.90%。201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本世纪40年代将突破4亿,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形势十分严峻。
老年人体内存在衰老过程,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均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老年人体内水分和固体成分(肝、肾、肌肉等实质器官细胞)减少,脂肪明显增多。体内总水分含量:年轻人体内总水分占体重的60%左右,老年人为45%~50%;年轻人肌肉重量占体重的50%,老年人降至25%。老年人体内钾含量减低,钠含量变化不大。老年人口渴感减退,饮水量减少,同时,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容易发生体液容量不足甚至脱水。钾含量减低,常导致老年人肌无力、胃肠功能减退等。
1.身高与体重:35岁以后身高每10年减少1cm,体重一般会逐渐下降,部分老年人皮下脂肪堆积,逐渐发胖。
2.面容:头发变白、稀疏、脱落;皱纹增多、出现眼袋。
3.皮肤:干燥、皱纹多、缺乏弹性、无光泽。常可出现皮肤损害,如老年色素斑,老年疣,老年性血管瘤,老年性白斑。
1.视觉:①老视眼:分辨物体细节、观察细小物体能力减退;②快速调节远近视力的能力减退;③深度感(立体感)减退;④色觉减退,尤其是蓝、绿、紫色;⑤对强光特别敏感;⑥视野缩小;⑦玻璃体混浊,出现飞蚊症;⑧晶状体混浊,出现白内障;⑨角膜周围出现“老年环”。
2.听觉:听力减弱,开始主要是对高频音的听力衰退,以后逐渐对中、低频率声音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老年人耳垢稠厚,不易软化,造成中耳垢稠嵌塞,影响听力,甚至传导性听力逐渐丧失。
3.味觉与嗅觉:味觉减退,老年人味蕾可较年轻人减少2/3,对味道辨别的敏感度下降。老年人唾液分泌量只有年轻人的1/3,也使味觉变差。嗅觉降低不仅会影响食欲,而且使老年人对烟、有毒气体等危险因素的敏感度下降。
4.触觉、痛觉、温度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使老年人对疼痛、过热不敏感,容易发生较为严重的损伤。
脑神经细胞数目减少,脑重量减轻;细胞内脂褐素(老年色素)沉积;血脑屏障功能减退,大脑皮层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迟钝、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性格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1.心肌细胞增大,老年色素沉积,心肌硬化,心搏出量减少(60岁以上老年人心搏出量相当于年轻人的60%~65%),心率减慢,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瓣膜钙化,心包僵硬变直等。
2.动脉壁变硬,弹性减弱,调节血压与血容量的压力感受器功能受损,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1.呼吸道:由于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防御能力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2.肺功能:通气与换气功能均下降:肺通气量减少约50%,动脉血氧分压下降10%~15%,血氧饱和度下降5%,对组织的供氧量下降约50%。
1.牙齿脱落、唾液分泌较少、咀嚼力量减低,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2.食管扩张,排空延迟,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胃肠蠕动减弱,胃肠消化腺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3.肝脏变小,血流量减少,储存与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对药物、毒素、激素的解毒功能减弱。胆囊不易排空,胆汁变稠,容易形成胆石。
1.肾单位数量逐渐减少,肾动脉与肾小球硬化、肾血流量减少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肾小管重吸收与浓缩功能下降。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能力下降,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易出现肾功能不全。
3.膀胱肌肉萎缩,容量变小、括约肌功能失调、男性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常导致尿频与尿失禁。
1.下丘脑:随年龄增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含量减少,导致中枢调节失控。同时,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水钠丢失,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垂体:重量减轻、体积缩小30%左右,导致垂体功能减退。
3.甲状腺:重量减轻,摄取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下降,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导致迟钝、怕冷、心率减慢、忧郁等。
4.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对外伤、感染、手术等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
5.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常导致老年人糖尿病。
免疫器官逐渐退化,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胸腺逐渐萎缩,分化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对抗原识别能力下降,对外源性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相反,对内源性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亢进,部分老年人易患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某些自身抗体增高有关。
总之,老年人器官代偿储备功能下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因此,在对机体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器官功能衰竭,而多器官功能衰竭常是老年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一)生理功能衰退导致心理变化
1. 感知衰退:出现脑功能及视、听、嗅、触、味觉下降导致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依赖性强等变化,在心理上易产生消极、悲观、冷漠、孤独、抑郁。
2.记忆衰退:远期记忆尚好,近期记忆不良。
3.性格改变:一反常态,甚至偏离社会规范。
4.思维能力下降:①思维过程减慢;②解决问题时思维转换困难;③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情绪低落、焦虑、失落感、恐惧感等。
(二)体弱多病导致心理变化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多呈慢性过程,常导致生活不便,容易产生依赖、自卑、烦躁、忧郁心理。
(三)社会角色改变导致心理变化:退休后生活结构发生变化,自我价值感丧失。
(四)家庭角色与经济状况改变导致心理变化:退休后家庭成为生活的主要环境,加之收入减少,或与家人关系紧张,都会引起心情抑郁、焦虑不安。
(五)丧偶导致心理变化:丧偶导致无法承受伤痛和孤独,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刺激。
(一)失落感:自我价值感丧失,表现为:①沉默、焦虑;②烦躁易怒。
(二)孤独感:自觉孤独无助,被抛弃,被冷落。
(三)隔绝感:社会活动少,接受信息少,自我封闭,对外界持冷漠态度。
(四)对疾病与衰老的忧虑与恐惧感:由于衰老特别是生病后,常出现:①担心经济上无法承受;②担心活动不便无人照顾;③担心病重预后不良;④担心给亲人带来麻烦。
老年人患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成年人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老年人常有听觉障碍,近记忆力减退,理解与思维缓慢,语言表达能力差。很难采集到较完整、准确、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病史。而由家属或邻居提供的病史往往不确切或不全面。
老年人感受能力低下,有时疾病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而病人的自觉症状很轻微,甚至无症状。例如老年人疼痛、发热等症状都可能很不明显,肺部啰音、腹肌紧张等体征早期都很难发现。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占20%~80%,无“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的老年糖尿病占50%以上。
由于老年人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防御及代偿能力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多病共存可以是多系统疾病同时存在,如同时患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也可能是同一器官患多种疾病,如心脏同时患冠心病、肺心病、瓣膜退行性变等。
老年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情迁延。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器官功能已接近衰竭时,一旦出现应激状态,即可导致原来勉强维持代偿的器官功能衰竭,使病情恶化。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肺炎,常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危及生命。
75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脑、下尿路、运动器官最为脆弱。因此,无论何种疾病发作,通常都表现为:①跌倒,②精神症状,③不想活动,④大小便失禁,⑤生活能力丧失(以上称为老年病五联征)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这是高龄老人发病的特殊方式。
老年人疾病常出现以下并发症:
1.感染:在慢性病的基础上易并发呼吸道、胆道与泌尿系感染。如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2.水和电解质紊乱:老年人细胞内液减少,内环境稳定性差,代偿能力减退,某些轻微的诱因可使水电解质紊乱,而且较难调整,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饮水量不足,高温季节容易发生缺水性脱水。水电解质紊乱常伴有酸碱失衡。
3.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人发生某个器官功能衰竭后,可以通过降低排出量、减少灌流、缺血缺氧、毒血症等途径导致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出现功能衰竭的器官越多,治疗越困难,预后越差,病死率也就越高。
4.运动减少性疾病:老年人长期卧床常并发运动减少性疾病,主要包括局部挛缩、失用性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褥疮、血栓性静脉炎等。
老年人肾脏排泄率减低,肝脏代偿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减慢。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经常多药合用,以上因素导致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年龄越大,用药越多,则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多见于心血管药物、降糖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等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