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
(云南红河学院中文系,云南蒙自 661100)
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黄小平
(云南红河学院中文系,云南蒙自 661100)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旅游文学语言;文化品格;诗性;哲理化境
旅游文学是旅游过程中主体旅游者对客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所作的文学描绘,即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1]。它的种类甚多,有诗、词、曲、散文、赋、楹联、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在这些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中,以诗歌和游记为常见。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诗,有咏叹淳朴怡静的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有描绘塞外大漠风光的边塞诗,还有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凭吊古迹时发思古之幽情的怀古诗。游记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名篇佳作甚多,有的写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议论、说理,耐人寻味;也有描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光彩夺目。不少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品使山川、名胜、古迹更加引人入胜,真是文以景传,景以文传,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以其固有特色吸引着旅游者。为帮助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观赏时激发起感情的波澜,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美的享受,就要借助旅游文学的有关知识和语言艺术魅力来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艺术水平。我国的旅游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如以山水作品来看,就写尽祖国东、南、西、北、中的山水美景,人们读了这类作品,就能激起他们前往观赏的兴趣,因而旅游文学语言起到导游和激发游兴的作用。旅游文学语言具有艺术化的特征,览物抒怀,形象生动,抒发情怀,情溢于纸,感人肺腑,议论说理,力透纸背,给人启示,可读性很强,因而它也有助人“卧游”的佳妙作用。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它既存在于印刷媒介中,也存在于电子媒介中。在实际生活中,文学语言是包涵在普通语言之中的,它不过是后者的提炼、转化和再生。韦勒克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的,没有绝对的界线。[2]”从发生学的角度讲,语言本身就是文学性的,因为语言原本是感性的、象征性的,并且富有表现性的。只是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日益朝符号化的指意功能和交流功能发展,而丧失了它的文学性——诗意。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不是诗歌,因为它是原始的诗;反之,诗歌产生在语言中,因为语言储藏着诗的原始根源。[3]”
文学语言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语言形态存在着,承载着抽象概括的理性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审美形态存在着,传递审美信息——即在词语理性意义之下蕴含着的,诱发联想的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形象意义等最具美感的信息。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我们日常的语言不仅具有概念的特征和意义,而且还具有直觉的特征和意义。我们常用的词汇不仅仅是一些语义符号,而且还充满着形象和特定的情感。它们不仅诉诸我们的感情和想象——它们还是诗意的或隐喻的词组,而不只是逻辑的或‘推理的’词组。……如果从发生学的观点看,我们必须将人类言语具有的这一想象的和直觉的倾向视为言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4]”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内在地与人类的文化、追求文化价值连接在一起,其意识形态特性则与人类生存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文学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的审美活动。
旅游文学语言中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知识、多彩的民俗风情,对于扩大人们的见闻,增长人们的学识,提高人们的素养,丰富人们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文学语言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开发,甚至对于指导园林建筑与旅游景区宾馆的设计,提高其审美品味,都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学作品以现实为原型,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艺术的笔触,讴歌大自然的壮美,演绎世间的真善美,是极富魅力的非物质旅游资源。旅游文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可以演化成旅游吸引力,也就是说,它可以直接单独构景,又能与其他资源相互渗透,共同构景,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旅游文学语言创造一个审美乌托邦,使主体丧失自我和对象意识。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混融性,恢复认知与意向的同一性。旅游文学语言既有认知功能,认识客观现实,领悟人生真谛,又有意向性,表达主观情感,追求生存价值。旅游文学语言表现出以下审美特征。
旅游文学作品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因素渗透到各类旅游资源之中,赋予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人文品位。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旅游文学语言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凭借风光、风情、风物、风俗,以探求和透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及人生真谛。作家的人格精神使山水富有灵性和魅力,使思想、形象和意蕴在旅游文学语言中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人格精神投射到旅游文学语言中,是一种生活理念、崇高信仰的发散,是人的情感、心志、气质的震荡与鸣响,这种精神内涵是支撑旅游文学语言文化品格的骨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在字里行间弥散出来,这种文化味的流动和含纳体现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理性光辉。如:
崔《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语抒写了一种怀古思今、孤寂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本是人所共有的,作者将个人的情绪感受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表达出一种世事无常、游子无定止的人生感叹,所以特别容易使人产生共鸣。作品所负载的“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文化内涵,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传说大诗人李白读了此诗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在我们登上楼,极目远眺,看江天辽阔,烟波浩渺,除产生景色悦目之感外,仍然会有一种悠远的情思涌上心头,这可能就是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情愫在触动我们。又如: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语表现了泰山的雄伟与壮美,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品格,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贝尔说:“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5]”这正是文学语言的使命。对付生存困境是人类永恒的任务——尽管困境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跨越沼泽、对抗威胁的途径也许就是人类充满诗情想象的精神实践。文学语言能够与主体进行感情交流和精神对话,并借此承担起人的建设责任。
旅游文学语言的特性是以我们感受自然的方式来描写自然,以我们的生存的方式来描写存在。旅游文学语言将具体生动的感性印象和主体经验融合一体,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神奇的魅力高扬生命的旗帜,并不断赋予世界新的意义与形式。即“语言世界反映物理世界是经过文化世界这个中介。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折光之下表现物理世界的。[6]”
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旅游文学作品语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的美质和独立的品格,它笼罩着整个作品的精神内蕴和个性气质。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的本性是诗。而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的建立。[7]”正如清代画家石涛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于是作者就能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人之精神合山水精神,从而为诗文,就能选胜探奇而神契物外,目击道存而心与天游,让山川之美化为艺术形态之美,进而与自然形态的山川之美相得益彰。如: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半首写诗人泊舟枫桥之夜所看到的天空、水面、岸上的远近景物,用落月、乌啼、江枫、渔火来烘托客思旅愁。形象突出,其远近层次、光影明暗、色彩浓淡组合错落有致,既富诗情,又具画意。后半首写到寒山寺,与前半首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形象上以疏取胜。采用借声传影和以声表情的手法,间接传出寒山寺的形影,使人们对寒山寺产生更大的美感,生发出无穷的想象,达到了境界全出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千古佳作。
旅游文学语言立于“天人合一”,又表现“天人合一”。在自然形态与作者主观情感之间发生交接的差异,使旅游文学作品表现出壮美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作者通过观赏与描写万象纷呈的自然物态把握宇宙生命本体“道”时,使旅游作品表现出色彩、声音、空间结构等形式美特征。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语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寒江雪钓图:严寒滚滚,大雪纷纷,千山万壑,茫茫大地一片雪白。千峰之中已经灭绝了飞鸟的踪影,万条小路上已消失了行人的踪迹。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见寒江边停泊一只孤舟,一位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渔翁,正独自在那里顶风冒雪地垂钓。诗中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已完全浑化交融。分不清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二者统一无间,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显示了情景高度浑融的意境,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具有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来自于作家对宇宙万物的感悟,来自于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日常生活的尖锐触及,来自于创作主体精神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旅游文学语言不能是亦步亦趋地成为所见所闻的全真记录,也不能臣服于某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驱使,它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完美艺术结合体。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表达,包括情思、意象、语言、画面、格调、氛围以及诗、史、思的美学韵致等多方面。旅游文学语言诗性是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如: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长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上联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给人以大自然的美的享受;下联叙事抒怀,勾勒云南历史,给人以历史思想的启迪与深思。长联内涵美质如诗,外溢华彩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高深美妙,语言朗朗上口,影响巨大深远,长期口碑传诵,为世人所喜爱,堪称对联史上的不朽杰作。像历史的一面镜子,长联形象生动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而隐喻了那生生不息的农家炊烟和渔家灯火才是永恒的这一真理。
旅游文学语言汇聚了人与世界,将人与世界相沟通,相融合。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并因人的感性丰富性和人的精神解放而展现出最为耀眼的容颜[8]。
哲理化境是旅游文学语言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在于传达出主体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索,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体悟宇宙的无限变迁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内涵。哲理化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或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学精髓。自庄子以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化境表达,在旅游文学语言中一直传承不灭,可见这一哲学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蛰理化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因情而理,以理化情,由情返景,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情韵美,从而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至上境界。哲理化境是作家在创作中把生命与自然合而观之而产生的,不仅能以我观物,而且能以物观我。这种观照既包含着对生命深挚热烈的情感,又有着冷静理智的审视,使作品产生一种深妙精微的内在张力。因此,具备哲理化境的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超越时间、空间和心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魅力。旅游文学的哲学化境,是个人精神力量超越于物我之上,具备一种彻天彻地、涵盖万物的品格,突破个体小我的局限,使旅游文学作品语言达到至高的审美境界。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是题咏鹳雀楼的诗作的上品,流传了漫长的岁月,流传成万人的口碑。首句“白日依山尽”写登楼遥望,一轮落日依着楼前,气势巍峨,连绵群山在冉冉起伏,这是远处天空的景色。次句“黄河入海流”,写目送流经楼下的黄河奔腾咆哮地流向大海,这是近望到黄河远去的景色,也是溶合了诗人想象中的黄河入海景象。远近,上下,现实和想象构成了广阔无边、雄伟壮丽的画面。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诗人即景生意的感受,很自然地把读者视野引到更为开阔的诗境,使诗篇闪出了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人生就像登楼。情中见理,短短二十个字,有景,有情,有理,结合得又是这样自然、完美,在艺术上是“炉火纯青”了。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9]。
山水审美的“物我同化”,“神超理得”,是指审美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自然美规律时,主体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行为与自然美规律产生共鸣融化时的审美境界。审美者通过深入的审美活动,把握宇宙生命的脉博,领悟山水深层美,使山水审美境界提高到哲学高度,进入山水审美的自由王国。又如: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具有不同的风景,而且这不同的风景特点也不能展现庐山的全部真面目。从而发出慨叹:身在山中,视界受到限制,反而不能对庐山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这说明只有站在更高于客体的位置,在更为广泛的范围里才能认识发现其本质的道理。哲理从形象的感觉而来,又正能契合人们的日常感受。我们平时对于这种现象也有类似的经验甚至类似的思考,所以一经诗人点破,读者无不正契我心之感,这正是诗的哲理所在[10]。
哲理化境是指旅游文学语言中所蕴含的作者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深度悟察,对历史人生的一种深邃洞见,它往往透视出人生的深层内涵、社会的深刻本质和刻骨铭心的审美体验。它是超越特定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如: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它的魅力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和审美意味。诗人以野草的生生不已和人事的荣枯代谢对照,使人生所具有的坚忍品格,以及对生活的美好信念,通过草的枯而复荣、绵延发展、永无止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种蕴含在诗句背后的人生精义是超越时空的,诗中的哲理与诗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之富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总之,旅游文学语言是人类灵魂闪烁、游荡的的空间,是人类精神发育、升腾的圣殿。它以语义的生成、情感的表现、意象的建构为表征,产生着持久而特殊的震荡。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诗性的追求是以山水意象的方式来表现一种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表现一种历史的穿越和人生的感悟。哲理化境是作家独到的体验与审美的表达,是心性的透悟与思想超越的结果,从而达到使游者与自然化二为一的神性境界。
[1]周健,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2.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4:10-13.
[3]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M].Harper&Row,Publishers,1971:74.
[4]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164.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24-31.
[6]王希杰.修辞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4.
[7]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70.
[8]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
[9]王柯平.美之旅[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16-218.
[10]李洪波.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52.
On Aesthetic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Tourist Literature
HUANG Xiao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Language in tourist literature is the language used in woks of tourist literature,which shows litera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and has originality.What the language of tourist literature shows is the aesthetic imagery which surmounts the divis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achieves the identity of object and self.Its aesthetic features include 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which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author’s aesthetic ideal and moral spirit,and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pirit;poetic quality,which is the perfection united between body and mind,and material and spirit;and realm of philosophic theory,which is a higher aesthetic state of thoughts,images and emotions.
language of tourist literature;cultural quality and style;poetic quality;realm of philosophic theory
H03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5.008
1673-1646(2010)05-0040-05
2009-12-10
黄小平(1967-),男,讲师,硕士,从事专业:语言教学和研究。